黃俊凌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歷史學博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的懷抱。國民政府全面展開各項接收和重建工作,臺灣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造重建,自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且取得顯著成果。
根據國民政府 《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私營文化事業如在接管期間能遵守法令,準其繼續辦理。否則,接收、改組或停辦之”,“各級學校、博物館、圖書鋪、廣播電臺、電影制片廠、放映場等之設置與經費,接管后以不變動為原則,但須按照分區設校及普及教育原則妥為規劃”,“日本占領時印行之書刊、電影片等,其有詆毀本國、本黨或曲解歷史者,概予銷毀。一面專設編譯機關,編輯教科參考及必要之書籍圖表”。[1]很顯然,國民政府希望在臺灣光復后,能夠順利接收已有的文化設施和機構,進一步建設并施惠于民,并且清除日本殖民統治所遺留下的文化糟粕。當然,這種清除并不是激進的極端作為,除了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刻意 “詆毀本國、本黨或曲解歷史者”外,一切有用的與日本文化相關的書籍,國民政府打算成立專門的編譯機構,對其進行整理和利用。應該說,國民政府對日本文化的正面內容是持一定肯定態度的。
光復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了原隸屬臺灣總督府或其文教局的各種社會教育機關或社團,如圖書館、博物館、國民精神研修所、中央青年特別煉成所、臺灣神宮、臺灣護國神社、建功神社、臺灣教育會館、臺灣體育協會等。其他同性質且屬于各縣市的社會文教機構或團體,則由各縣市接管委員會接管。國民政府廢除了宣傳日本 “皇民化”或帶有殖民性質的社教機關,如國民精神研修所、中央青年特別煉成所、臺灣護國神社等,其余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運動場等,仍繼續辦理。至于各種有助于教育事業的教育社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給予改造,如教育會、體育協會,教育職員互助會等,并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派人接管后繼續運作。如1946年4月1日,原總督府圖書館改為省立圖書館重新開館,圖書頗有增置,臺中原州立圖書館改設為省立臺中圖書館,省立博物館也于同日開館,開放民眾參觀。省行政長官公署還在臺北、臺中、臺南各設一所省立民眾教育館,將臺東廳鄉土館改設為省立臺南鄉土館,并在各縣市分別各設一所圖書館,且給予擴充,各縣市原有的博物館都予以保留,各地原有的運動場、游泳場分別改為省縣市立的劇院、劇場等。從1946年4月至12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全省的教育文化費用預算共計171148431元,占當年全臺灣歲出總額的9%強[2],可見當時國民政府對臺灣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改組重建后的臺灣各主要圖書館、民眾教育館,還擔負起國語普及和推廣中華文化的工作,如各個館都舉辦國語補習班,多則4班,少則2班,還定時舉辦巡回文庫、時事座談會、祖國文化講座、放映電影,出版壁報、通俗讀物,編寫國語補充教材,舉辦展覽會等活動。
從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以及改造光復初期的各種文教設施來看,一方面是清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將一些 “皇民化”的文教機構改造重設;另一方面,利用原先日本殖民當局遺留下的各類文教機構,來宣傳祖國的語言文化,擴充文教資源為廣大臺灣民眾的日常休閑娛樂服務。總體而言,國民政府對臺灣文化設施的接管和改造還是取得相當的成果。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為更好地接收和改造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文教設施,還必須要有專門機構來配合這項工作。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的同時,設立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旨在“把中央及其他各省的動態靜態,隨時隨地的介紹給臺灣同胞,使在日本壓榨五十年之下的臺胞,逐漸的認識祖國,了解祖國。把過去受日人欺騙宣傳所引起對祖國的一切不正確的觀念,逐漸廓清。”[3]因此,當省行政長官公署完成對各類文教設施的接收工作后,公署宣傳委員會開始對各類文教設施進行監管和指導工作。主要包括:公署政令的宣傳指導、新聞廣播、電影戲劇、圖書報刊的出版發行。
國民政府政治制度和法令的宣傳指導是宣傳委員會的一個重要任務。由于五十年的隔絕,臺灣民眾對于祖國大陸的政治制度和法令較為陌生,陳儀在1946年5月《臺灣省施政總報告》中說,“臺灣是淪陷了五十多年的國土,經過敵人長期的經營,行政制度和內地各省全不同,……然在內地,法令政制,互相了解,習慣已成,隔閡自少,縱有不便,補救較易,但要以這種制度來立刻變更日本在臺灣的舊制,實在容易發生混亂脫節的現象”。[4]為此,宣傳委員會在臺灣各縣、市、區、鄉、鎮設置政令宣導員,由宣傳委員會對宣導員進行訓練、指導后,分配各地,向當地民眾宣講祖國內地的政治制度與法令,諸如三民主義、國父遺教、中國歷史地理、文化宣傳等。截至1946年末,分散臺灣各地的政令宣導員達到347人[5],基本上各個區、鄉、鎮級的單位都有一個政令宣導員。除口頭宣傳外,宣傳委員會另一個重要職責是編輯宣傳品。為了宣傳政令,宣傳委員會編輯的宣傳品種類繁多,有介紹祖國大陸文化和臺灣形勢的 《臺灣月刊》、介紹臺灣接收和施政情況的 《新臺灣建設叢書》,還有宣傳中國國民革命為主要內容的 《宣傳小冊》,尤其后者發行量很廣,被散行到臺灣省的各個機關、學校和民間團體中去。[6]
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進行政令宣導的同時,為清除日本殖民主義的影響,還設立報刊檢查制度。任何要發行的報刊雜志,必須要向當地主管部門申請登記后方可發行。審查的目的是反日本殖民主義,查禁的內容包括:“贊揚 ‘皇軍’戰績者、鼓勵人民參加‘大東亞’戰爭者、報導占領我國土地情形,以炫耀日本武力者、宣揚 ‘皇民化’奉公隊之運動者、詆毀總理、總裁及我國國策者、曲解三民主義者、損害我國權益者、宣傳犯罪方法、妨礙治安者等圖書、報紙、雜志、畫報”。具體的查禁工作,臺北市由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會同警務處和憲兵團組織檢查隊,檢查各個書店、書攤,發現上述書刊則封存,于1946年3月10日前集中焚毀。其他縣市,由各個書店、書攤自行檢查書刊內容,發現查禁書刊后一律封存,由縣政府實行檢查后,集中焚毀。[7]
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第三個主要職責,就是電影的審查。行政長官公署于1946年1月公布 《臺灣省電影審查暫行辦法》,除全面禁止日本電影上映外,還規定電影審查標準為 “不違反三民主義、不違反國民政府政令、不違背時代精神、不傷風化”四個原則。到1946年10月底,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共審查501部電影,其中47部不符合規定。[8]
總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通過政令宣傳、監管報刊廣電媒體等,基本上將日本殖民文化殘留的載體清除大半,為臺灣中華文化恢復重建做了重要的基礎工作。
2、臺灣省編譯館
按照原先的接管計劃,需要 “專設編譯機關,編輯教科參考及必要之書籍圖表”,這是教育文化事業中關鍵一環。因為光復后的臺灣文化重建,一方面要銷毀日據時期帶有殖民主義或皇民化性質的書刊、影片等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恢復臺灣的中華文化,提供給臺灣民眾積極、健康、正面的文化食糧,而臺灣省編譯館便是擔負文化重建工作的一個主要機構。
行政長官陳儀精心挑選一批具有留學日本背景的同鄉好友赴臺任職臺灣省編譯館,尤其是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的許壽裳,被陳儀力邀擔任館長一職。在做了一系列充足準備后,1946年7月8日,行政長官公署正式任命許壽裳為編譯館館長,8月7日臺灣省編譯館正式成立。臺灣省編譯館設置了學校教材組、社會讀物組、名著翻譯組、臺灣研究組、資料室和秘書室,其中秘書室下分文書、出版、庶務三個股,分別掌管各自事務。[9]臺灣省編譯館的宗旨,許壽裳在新聞記者會上,明確提出了兩點, “第一,促進臺胞的心理建設。……臺胞過去所受的教育是日本本位的,尤其對于國語國文和史地,少有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對于臺胞,有給與補充教育的義務和責任。本館的使命,就要供應這種需要的讀物”;“第二,對于全國有協進文化、示范研究的責任。臺灣的學術文化,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可以有為各省模范的資格。……過去本省在日本統治下的軍閥侵略主義,當然應該根絕,可是純粹學術性的研究,卻也不能抹殺其價值,我們應該接收下來,加以發揚光大。如果把過去數十年間日本專門學者從事臺灣研究的成果,加以翻譯和整理,編成一套臺灣研究叢書,我相信至少有一百大本。”[10]臺灣省編譯館的主要任務就是編輯宣傳祖國文化的書籍讀物,其次就是翻譯日本或其他國家優秀的學術作品加以利用。許壽裳先生對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學術文化沒有全盤否定,而是以繼承發揚的態度來對待,這是一種客觀的科學態度。臺灣省編譯館成立后所編譯的圖書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本省各級學校教科及參考需用圖書、本省一般民眾需用圖書、辭典類之書籍、世界學術名著、本省史地物產風俗及其他各種文獻、其他文明文化及高深學術者”。[11]截至1947年1月,臺灣省編譯館工作概況如下:
學校教材組完成修訂或編輯初小教科書8種56冊;編輯高小教科書14種52冊;在上述小學教科書編輯的基礎上,教材組專家還適當剪裁后,增加部分鄉土教材,編輯教授法,專門作為山地少數民族的教材。編譯館正在或擬增加編輯內容的初中教材42種112冊;高中教科書則擬訂加編計劃的共50種106冊。編譯館還編寫了師范教科書、職業學校教科書、國民學校成人班及婦女班教科書等18種,可謂成績斐然。[12]
社會讀物組,主要是編輯 “以本省人為對象,文字須淺顯,字數不要多”的通俗讀物。組織編寫了一套 “光復文庫”,“光復文庫”每本從2萬至4萬字不等,以相同的版式出版發行。截至1947年1月,編輯完成 《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中國名人傳記·王充傳》、《通俗歌曲集》、《通俗物理學》、《中國故事集》、《中國地理現狀》等共11冊。
名著編譯組側重于文哲方面,“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也先譯一般的名著,以引起中大學生之研究興趣為主要目的”,當時正編譯接近完成的著作有俄羅斯作家亞克沙克夫 《我的學生生活》、英國哈德生 《鳥與獸》、英國湯納遜 《伊諾克·亞敦》等共7部,翻譯字數在41萬字以上。
臺灣研究組,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編譯鈔校書目,整理標校臺灣古籍,如《小琉球漫志》、《使署閑情》,翻譯日本學者在日據時期對臺灣生物、考古、民俗或其他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如 《瘧疾特論》、《高山族語言集成》、 《臺灣先史時代之研究》、《臺灣民俗研究》等。其二是編輯出版 《臺灣學報》,刊載研究臺灣歷史、考古及其他人文社科方面的學術文章。這些編譯成果對祖國大陸或臺灣民眾加深對臺灣的了解及推動相關研究有重要作用。[13]
臺灣省編譯館的四個組雖擔負不同編譯任務,但聯系緊密。學校教材組通過編輯基礎教材,從根本上普及國文、國語,使中華文化成為臺灣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社會讀物組編輯的通俗讀物,使廣大臺胞從不同方面加深對祖國大陸歷史文化的了解;名著編譯組翻譯世界名著,對開拓臺灣民眾的文化視野有重要作用,臺灣研究組除吸收日本留下的具有正面意義的文化遺產外,還努力挖掘臺灣歷史文獻,推動相關研究。總之,臺灣省編譯館在推動臺灣教育以及學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重建復興起了重要作用。
臺灣光復,打破日本殖民統治的枷鎖,臺灣人民重獲新生,當家作主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渴望在建設新臺灣中發揮更大的能量,作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臺灣剛光復,民間社團就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尤其是社會文化社團的涌現特別引人矚目。
1945年10月12日,以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為首的一些科技人士,在臺北大稻埕的靜修女中舉行 “臺灣科學振興會”成立大會。杜聰明任會長,協會委員數十人。臺灣科學振興會成立后,主要的作為就是統計全臺灣各級技術人員的總人數,對臺灣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尤其是1946年1月13日,該會針對國民政府的接收問題,舉辦了 “新臺灣建設座談會”,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與 “臺灣科學振興會”同一天成立的還有臺灣新生教育會,臺灣省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于臺北召開 “臺灣新生教育會”,杜聰明亦被選為會長。該會宗旨在應對臺灣教育的改革,促進教育界的團結,從而徹底實現三民主義的教育。臺灣新生教育會強調國語、國文的學習與普及,支持三民主義的實施,其草擬的 《過渡期臺灣教育臨時辦法大綱》,對當時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教育變革極富建設意義。
臺灣的一些知識分子如黃純青、林茂生、楊云萍、陳紹馨等人,組織成立了臺灣人文科學會。該會于1945年10月14日在臺北成立,臺灣首位哲學博士林茂生被選為委員長。臺灣人文科學會成立后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和編輯臺灣史,二是調查臺灣方言,三是加強與祖國內地學術團體的聯系與合作。該會在實際運作中,積極籌劃舉辦學術演講會、臺灣關系文獻展覽會以及發行報紙等,在推動光復初期臺灣人文科學發展方面表現極為活躍。
當時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民間文化團體當屬臺灣文化協進會。該會的組織構想最早源于1945年10月29日臺灣省內外文化人士的一次談話會,當時參會人士有臺灣省圖書館館長范壽康、博物館館長陳兼善、行政長官公署參事連震東、后來擔任臺北市市長的游彌堅,此外還有林茂生、李萬居、李純青、林呈祿等文化人士共19人,包羅了當時官方與民間的代表性人物。座談會以如何建設新臺灣為出發點,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提出如何提高臺灣文化水平以及如何建設臺灣文化這個問題。[14]1946年6月16日,臺灣文化協進會在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協進會下設總務、教育、宣傳、研究、編輯、服務六個組,每組分管組織具體的文化事項,并在推動臺灣文化發展方面相互協調。協會明確“以聯合熱心文化教育之同志及團體協助政府宣揚三民主義傳播民主思想改造臺灣文化推行國語國文為宗旨”[15]。臺灣文化協進會是針對臺灣光復后的文化環境變化,整合當時臺灣文化界的各方人士,群策群力地協助國民政府從教育、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學術等各文化藝術層面,消除日本殖民統治所產生的影響,而使臺灣文化逐步恢復中華文化的本來面目,并且能夠適應戰后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
臺灣文化協進會主要業務是舉辦文化講座、文化座談會和展覽會,此外還積極推動國語推行工作,提供文化咨詢,舉行音樂會和出版刊物等。在兩年多的時間內舉辦5次文化講座,內容包括歷史、美術、文學和音樂,如 “臺灣歷史講座”、“美術講座”、 “中國現代文學講座”、“音樂講座”、“五十年來之臺灣”。文化座談會方面也舉辦3次,內容以藝術為主,集中在民謠、音樂、演劇等。文化協進會前后還舉辦19場音樂會,以中國傳統音樂演奏和臺灣歌謠演奏為主。展覽會舉辦5次,2次古代美術展,2次國畫展和1次攝影展。國語的推行工作,協進會在1947年6月25日舉辦第一屆學生國語演講比賽,并在同年7、8月舉辦暑假國文講習會,此后還陸續舉辦5次文藝作品朗誦會,對國語的普及推行做了不少的工作。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輿論基本上被總督府控制,尤其二戰末期,日本軍國主義為了控制新聞,將臺灣所有報紙合并為《臺灣新報》,成了當時唯一的報紙,臺灣新聞事業陷入黑暗的低谷。光復后,隨著臺灣各項文化事業的接收與重建,報刊雜志的出版發行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報紙方面,首先是 《臺灣新報》的改版。這個在光復前被日本殖民當局控制的唯一一份報紙,從1945年10月開始出現中文欄,內容上重點介紹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進程, 且開辟 “新聲”、“前進”、“民鋒”等小專欄,對日本殖民統治和臺灣御用士紳所作所為展開激烈批評。1945年10月25日,《臺灣新報》被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后,隸屬公署宣傳委員會,并改名為 《臺灣新生報》,成為當時重要的一份官辦報紙。《民報》則是臺灣第一份全中文報紙,該報自稱秉承了日據時期最具反抗意識的《臺灣民報》的精神,對社會現實問題敢于嚴厲批判,對光復后臺灣社會重建和發展起到重要的啟蒙作用。創刊于1946年元旦的 《人民導報》,是大陸赴臺文化人士與臺灣本省進步人士共同創辦的報紙,時常刊載祖國大陸的各類新聞與評論,也對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各種問題給予高度關注,也成為當時極受臺灣民眾關注的報紙。[16]除這三份主要的報紙外,光1946年上半年,臺灣各地創刊的報紙包括 《中華日報》、《和平日報》、《工商日報》、《自由晚報》等14家。此外,臺灣省外的報紙赴臺設點的有 《上海大公報》、《上海中央日報》、《天津益世報》、《南京新中華報》、《廈門立人日報》等共11家。到1946年下半年, 又有 《經濟日報》、《中外日報》、《國民報》等報紙創刊。[17]
光復初期最早的雜志,是1945年10月1日創刊的 《臺灣民主評論》,此后陸續有 《前鋒》、《政經報》、《民生》、《時潮》、《臺灣青年》、《現代周刊》、《臺灣畫報》等約14份雜志出版發行,雖然多數發行期數并不多,但在介紹祖國情況、鼓舞民眾民族意識、推廣普及國語國文、監督政府、促進民主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可以說,光復后臺灣報刊雜志的繁興,不僅是普及和推廣國語國文的絕佳工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臺灣民眾獲得民族解放后追求民主進步的先聲,彰顯了臺灣的民間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光復后,國民政府對臺灣文教設施進行接收和重建,改造和擴充社會文化設施,鼓勵社會文化團體設立和報刊雜志出版發行,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復興中華文化及清除日本殖民文化負面影響。光復初期,臺灣社會文化事業的重建與發展,對廣大臺灣民眾而言,是打破日本殖民統治殘留的文化枷鎖,重新奪回自身語言和文化的最佳時機,為喚醒臺灣民眾的民族精神和民主意識創造了有利條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注釋: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第28冊,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 371~374頁。
[2][4]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后五年省情》上冊,南京出版社 1989年版,第363~364、369、224頁。
[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編:《廣播詞輯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1946年版,第61~63頁。
[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版,第100頁。
[6][15]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后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灣)麥田出版社 2007 年版,第75頁、122~134頁。
[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省政令宣導人員手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版,第123~124頁。
[8]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版,第25頁。
[9][10][11][12][13]黃英哲、許雪姬、楊彥杰主編:《臺灣省編譯館檔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頁。
[14][16]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臺灣》,臺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頁、第126~128頁。
[17]曾健民:《臺灣一九四六.動蕩的曙光:二二八前的臺灣》,(臺灣)人間出版社 2007年版,第232~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