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郭沫若名物新證研究述評*

2012-12-18 23:31:21侯書勇
郭沫若學刊 2012年1期
關鍵詞:研究

侯書勇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郭沫若是近現代學術史上一位巨擘,無論是文學、史學,還是古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等,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處在新舊中西交匯之際,郭氏的治學思想與方法也體現了其既繼承傳統又融會新知的特色。名物新證是郭氏古文字、古史研究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他運用唯物史觀承繼傳統的考據學,并參之以考古學、人類學等“新興的科學的觀點”[1](P196),融會古今中西的治學特色。通過考察其名物新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與局限,可見其治學思想與方法之一斑。筆者不揣谫陋試就此略作述評,以就教于方家。

一、名物新證略說

在傳統典籍傳箋注疏中,名物制度和音韻訓詁一樣,是學者研究的主要內容[2](P1-20)。就“名物”而言,最早見于《周禮》。劉興均先生曾對《周禮》中所見19處“名物”用例作了分析,認為“名物是古代人們從顏色、形狀(對于人為之器來說是指形制)、功用、質料(含有等差的因素)等角度對特定具體之物加以辨別認識的結果,是關于具體特質之物的名稱”,并將《周禮》中所見名物分為“禽獸”“甸邑”“田制 ”“ 物產 ”“祭 牲 ”“ 飲 食 ”“ 祭 器 ”“ 幾 席 ”“ 玉 器 ”“ 服 冕 ”“ 旗物”“車涂”“兵器”“卜蓍”“宮室”“用器”等23類[3](P12-30)。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則將我國傳統名物研究分為四類:(一)作為訓詁學的名物學,以《爾雅》、《小爾雅》、《廣雅》為主線,與《方言》共同構成名物研究的訓詁基礎;(二)名物學的獨立,以《釋名》開其端,后又從《詩經》訓詁中獨立出名物研究;(三)名物學的展開,涉及禮學、格古、本草、種樹、物產、類書六個方面;(四)作為考證學的名物學,主要集中于清代乾嘉學者相關研究,涉及衣服、飲食、住居、工藝等方面[4](P8-31)。

青木正兒所列基本涵蓋了傳統名物研究的主要內容,所作梳理亦較為細致。但若從研究材料和方法上考察,可簡略將傳統學者名物研究分為兩途:一為就傳世文獻典籍范圍內作綜合互證;一為將傳世文獻典籍與地下所發現之實物材料互證。前者自兩漢尤其是東漢古文經學家傳箋五經以來,一直為學者研究的主流;后者可稱為名物新證,早期見于王肅、劉杳以地下所發現之實物材料訂正《詩經》中犠尊、象尊之毛傳、鄭箋說,至兩宋時期金石學興盛而得以較大發展,元明衰微,清乾嘉以后復興,至清末民初因古器物的大量發現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若說傳統名物研究以經史典籍尤其是五經中的《詩經》、“三禮”為主,到了近代隨著古器物的大量發現及傳統四部分類法被西方輸入的學科分類體系所取代,名物研究亦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趨勢:一、隨著碑刻、封泥、陶器、銅器、簡牘、甲骨等古器物的大量發現,傳統的金石學向古器物學發展,代表人物如為曾提出為后學“肇啟山林”之古器物學的羅振玉(1866-1940)等[5];二、隨著經學主導地位的邊緣化和史學逐漸走向中心[6],名物研究更趨向于史學,代表人物如王國維(1877-1927)等;三、隨著文學的發展,一些學者更多地從文學角度作名物研究,代表人物如青木正兒等;四、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一部分學者則從考古的角度作名物研究,代表人物如李濟等[7]。當然,這里是就其大致發展趨勢而言的,各方向的界限并非截然分明,而是相互關聯,只是主次稍有不同而已。

就史學發展趨向而言,王國維在其代羅振玉所作《觀堂集林序》中曾自道其學云:“最近歙縣程易疇先生及吳縣吳愙齋中丞,程君之書,以精識勝,而以目驗輔之。其時古文字、古器物尚未大出,故扃涂雖啟,而運用未宏。吳君之書,全據近出之文字、器物以立言,其源出于程君,而精博則遜之。征君據程君之識,步吳君之軌躅,又當古文字、古器物大出之世,故其規橅大于程君,而精博過于吳君,海內新舊學者咸推重君書無疑辭。”[8]在此王氏清楚地談到其學所自出,乃以乾嘉考據方法研究地下出土之新材料的程瑤田和吳大澂,當然亦“有得于西歐學術精湛綿密之助”[9]。王氏將地下出土之新材料與紙上之舊材料互證并提升到理論高度,先后提出“二重證明法”和“二重證據法”,[10]在學界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如其清華國學研究院弟子徐中舒所撰《耒耜考》所考“雖是一兩件農具的演進,有時影響所及,也足以改變全社會的經濟狀況,解決歷史上的困難問題”。[11](P72)郭沫若亦步王氏之“軌躅”而參之以“新興的科學的觀點”,在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海內外公認的成就,名物新證研究即其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名物新證研究的成就與得失

郭沫若名物新證研究散見于其甲骨文、金文等論著中,而以青銅器及其銘文研究為主,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兵器類;(二)服飾類;(三);車馬器;(四)其他。下面試擇其要者略作述評,以見其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一)兵器類。郭沫若金文研究中多處涉及青銅兵器,這方面代表作為《說戟》、《釋干鹵》。在《說戟》一文中,郭氏首先回顧前人關于戈戟的研究情況,認為《考工記》已言之甚明,漢人因不解胡、援、內古義而僅據漢制以為臆說,后來學者崇信漢說使戈戟之制遂晦。宋人黃伯思作《銅戈辨》“始辨識戈為擊兵而非刺兵,并據古戈頭存世者剔發胡、援、內之古義”。清人程瑤田初“疑戟之形當如十字,援與內橫置,有刺在胡之上”,并繪有一想像圖;后因古戟所出無與所繪之戟相似者遂改前說,認為戟內末之刃即刺而非刺別為一物,近人王國維、馬衡以其后說為確。郭氏則從兩方面辨其非,認為程氏前說較為接近實際:一、就文法而言,《考工記·冶氏》“與刺重三鋝”句“刺”之為物當與胡、援、內等戈體分離而后始可以言“與”;二、就古物戈戟自銘情況言,內末有刃而自銘曰戈如“差勿戈”、“邾大□戈”等為之反證。由此認為,戟之異于戈者必有“刺”,“刺”當如鄭玄所說“著柲直前,如鐏者也”,此物當如矛頭,與戟之胡、援、內分離而著于柲端;“刺”與戟體本分離,柲腐則判為二器,故存世者僅見有戈形而無戟形也。進而,郭氏由戈戟進化過程考察了其演變軌跡:“古戈無胡,僅如單獨之棘刺之橫出而已,古人所謂棘者當是戈。繼進始有胡,繼進始鋒其內末而成二刃。更進始于柲端著刺而成戟,戟有雌雄,雌者戟內之無刃者,雄者有刃者也。古戈至秦漢而漸廢,古戟至秦漢而改制。漢人于戟之雌者亦謂之戈,戟刺與援內合為一體,更進則古戟之內變而為銎”。最后,由古戈銘中與戟相關諸字字形(、)證明古戟必三出,并繪有一想像圖。郭氏所論戟的形制后來得到汲縣、輝縣戰國墓考古發現的證明,其論戟形制的演變則與事實有出入[12](P155-189)。正是郭沫若以從文獻文法分析、出土實物和古文字字形等多方面印證,將戟形制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其期待“尚在萌芽期中”“田野發掘”的研究思路為戟的研究指明了正確方向[13(]P188-220)。

在《釋干鹵》一文中,郭沫若將古文字字形、文獻典籍和人類學材料相結合,考察了古代盾的形制及其演變。首先,郭氏通過對小篆()、金文中干字(、、)及從干之字(、、、)字形的考察,發現干字有從圓點和從一兩種情況,“凡從圓點作之干字必先于從一作之干字”,“就從圓點作者以觀之,余謂古干字乃圓盾之象形也。盾下有蹲,盾上之∨形乃羽飾也”,并證以非洲朱廬族土人所用盾形。其次,由此考辨先鄭(鄭眾)、后鄭(鄭玄)對《詩經·秦風·小戎》“蒙伐有苑”毛傳所作的解釋,認為先鄭用毛意以“治羽而覆于中干之上”得之,后鄭說為畫羽則非。再次,郭氏又從“五盾之制”、漢畫像(武氏祠)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考證,并從銘文字形()及人類學資料(非洲丁加族、亞洲島民之盾)考證了“古干亦有無羽飾者”。最后,綜考卜辭、金文中干字種種異文字形有“像方盾形者”(甲骨作、、,金文作、、、)和“像圓盾形者”(、、),前者商承祚釋為毌,郭氏認為“毌實為古干字,特字早廢,許因貫字從自作,故以貫穿意解之”。就古盾形制而言“,象方盾形之毌字見于卜辭及金文中器之較古者,象圓盾形之干字卜辭所未見,且見于金文中器之較晚者,據此可知古干之進化。蓋干制之最古者為方盾而上下兩出,其后圓之而上下左右四出,更其后則于盾上飾以析羽,而以下出為蹲,遂演化成干字之形。入漢而后,羽飾與蹲具廢,干字之為象形文,二千年來吾人知之矣”。在釋鹵方面,郭氏根據《說文》“:櫓,大盾也。從木魯聲。樐或從鹵”,認為“大盾之櫓當以鹵為本字,象形,櫓樐均后起字,鹵之用為鹽鹵字者,乃假借也”,并證金文即 鹵字,“像圓盾之形而上有紋飾”,金文中諸字亦鹵字“,作長方形而上下各有三出”,金文中、諸字“亦當釋為鹵,或書為字,亦無不可”,又證之以人類學材料如“菲律賓人所用之盾”。最后郭氏通過對干鹵的考釋總結道“:要之,干鹵均為盾之象形文,其制自殷代以來所舊有。殷制作方形,上下兩端均有出,面有文飾。周人圓之,干上以析羽為飾,以下出為蹲。鹵以字形而言,上端似亦有飾,下則無蹲,……秦漢以后形制又變,古干鹵之制乃幸得于古文字中保存其大略,故備述之如此”[14(]P413-428)。郭氏將干字釋為盾形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在文字考釋上是一重大突破,其釋鹵字則多存疑,然而郭氏將古文字字形、文獻典籍記載和人類學材料相結合考釋古代名物的思路與方法頗值今人借鑒。

(二)服飾類。這方面的代表作為《釋黃——古代象形文字中所存之古佩玉考》。首先,郭氏考察了金文與文獻中黃字出現情況,銘文中“多以巿黃對言”(如“赤巿朱黃”、“赤巿幽黃”等),典籍中巿作芾若黻、黃作珩若衡,由二者比較可知“黃、珩、衡為一物”。說金文者多以黃為假借字,釋為佩玉之橫,然而“古人賜佩,何以僅賜其佩上之橫而不及其他?”郭氏先考察了“古佩玉之制”:雖“全制終無由確定”“,將來如有古墓發掘,就冢中珠玉之位置或可以回復其原形,而文獻所載實無以知其全也。然其大略,則上有雙珩而下垂三道,所不可知者唯蠙珠琚瑀之如何貫綴,如雙珩之如何安置耳”。再“返論黃字”:從字形看“,凡此等殷周古文之黃字(按:郭氏所舉例如小篆作,金文作、、等形,下同),及從黃之字所從之形(如金文 堇 作、、 等,囏作;甲骨文作堇,囏作、等形),與許慎所說實大相徑庭,蓋其字并不從田,且亦無炗聲之痕跡也。細審其結構,當為象形之文,無形聲可說。更參以金文,凡言錫佩者無慮四五十例而均用黃字,毫無例外。然則黃字實古玉佩之象形也,明甚。由字形瞻之,中有環狀之物當系佩之體,即雙珩之所合成。……上有佩衿以系帶,……下則正垂三道,中央所懸之沖牙為磬形,故有若垂四者;省其左右之雙璜,故復垂二矣。是故黃即佩玉,自殷代以來所舊有。后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后世佩玉之制廢,珩璜字義各限于佩玉之一體。又以衡為橫之本字,故說為‘佩玉之橫’,其失彌遠矣”。再征之以傳世古玉:吳大澂《古玉圖考》載“璜”、“珩”、“佩璜”各四器,但以每片為一器,且多橫置之,郭氏認為“實當豎置,合二而成環,兩端之孔左右相綴。中央縱橫各貫一組而成十字。上系一物以系于帶,下則通過中央二孔及尾端二孔合垂三道而系以雙璜沖牙,于是‘黃’成矣”。再證以卜辭及金文圖形文字,其于古玉之構成尤多所啟發,進而構擬“一黃之構想圖”,其“于古佩玉之禮節亦示相合無間,佩制之失已二千余年,今所考者雖未敢云全當于事實,然必相去不遠。所有待者乃將來地底之發掘與文字上之相印證而已”。最后又從民族學、人類學材料看,“歐洲古代與原始民族之‘布絡奇’(brooch佩飾)頗多下作三垂,上呈環形,與黃之古文相似者,此亦有力之副證也”。文章最后討論了黃、亢的關系[14](P349-374),并在《釋亢黃》一文據梅原末治所攝古玉佩照片作了進一步申說[14(]P511-520)。對于郭氏的論斷,陳夢家曾于1936年在《黃字新釋》中提出質疑,繼在1957年3月所撰《盠器考釋》中認為“金文名物之‘黃’不是玉器而是衣服的一種”,即帶或革帶,在1962年重寫《釋黃》文中基本認可唐蘭所提論據[15(]P434-437)。唐蘭從五個方面論證黃不是佩玉,“可以是革帶,也可以是絲或麻織的帶”[16](P86-93)。而孫機先生根據最新出土玉飾材料辯駁了陳、唐諸說而認同黃為“佩玉說”[17(]P124-138),而同樣根據出土佩玉材料的孫慶偉先生則更認同陳、唐諸說[18(]P175-184)。然而諸家皆未對黃字構形多做解說,黃與佩玉或革帶的關系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但郭氏的《釋黃》、《釋亢黃》無疑將問題研究引向了深入。

(三)車馬器。1930年11月所作《毛公鼎之年代》除了正確考訂毛公鼎的時代及樹立了銅器斷代的標準和范例外,郭氏也較為系統地考證了“輿馬諸名物”,或申論前說,或辯駁前說,或提出新解,重點考察了“”、“朱”、“虎冟熏裏”“、金甬趞衡”等。對于“”,郭氏引述孫詒讓、吳式芬、王國維諸說而“以孫說為是”,認為當“言有若 幬以賁飾之也。故省之則為‘’或‘幬’”。對于“朱”,郭氏首先釋“聲 讀入亂,而與虢字義近,殆假為靼。……靼,柔皮也。即 是鞃,鞃者,軾中也。‘朱虢’或‘朱靼者,蓋言軾中以皮鞔之而涂之以朱”字前人釋為旂、襡或幭均不確,孫詒讓疑為鞎之異文“尚有可商”,而認為“乃 靳之古字,……靳乃為馬之胸衣,故古字從衣,象其形上有環以貫驂馬之外轡,故從束,斤聲也。至鞎與靳,余謂當為一字,均字 之晚出者也。……既知之 為靳,則自是二事,故錄與 吳彝分言。其合言之者,蓋二物同以‘朱虢’若‘朱’為之也。對于“虎冟熏裏”,郭氏首先考辨了冟與鼏字“字形同意,同從冖聲,且同屬明紐,則冟與鼏古殆一字。鼏者,蓋也,字通作密,又通作冪,冪亦或作幎。孫釋冟為冥之說,至此可得以較為妥當之說明,即小篆冥又由冟字而訛變者也。是故‘虎冟’當即‘虎冪’、‘虎幎’,亦即《詩》之‘淺幭’”,而“毛鄭釋幭釋之 說均不足信。通觀諸彝銘,凡關于輿馬之裝置幾于應有盡有,惟有一事未審,則輿馬之華蓋是也。輿蓋乃最重觀瞻之物,王之所賜不至盡為無蓋之車,不應于車上諸名物多所列舉,而于輿蓋乃無一器提及。余見及此,乃知‘虎冟’之當為輿蓋之覆,其上畫以虎文,非以虎皮為之也”。對于“金甬趞衡”,郭氏首先駁辨了徐同柏“讀甬為釭”說,而認為“金甬”當為“吉陽筩”,“‘吉陽’當即吉祥‘,筩’當即《說文》鐘下重文之銿。‘吉陽銿’殆謂鑾鈴”。郭氏對于“輿馬諸名物”的考證,有些的到多數學者的認同,如“虎冟熏裏”、“金甬”的考證;有些極具啟發意義,將相關研究引向了深入[14](P560-581)。

除了上述兵器、服飾、車馬器諸名物考證外,郭氏還撰有考證青銅禮樂器的《雜說林鐘、句耀、鉦、鐸》,由考訂器物進而考證作器者和時間的《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考證祖妣稱謂的《釋祖妣》,考證天干地支由來的《釋干支》等,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或已成定說,或對于今天的研究仍有啟發意義,仍值得我們重視,此不再一一贅述。

三、名物新證研究中所見舊學與新知

處于古今中外大碰撞的激變的時代潮流中,郭沫若對于新舊有相當的自覺意識,如他對于王國維的看法就明確指出王氏雖“以清代遺臣自居”,在“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但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是近代式的”;而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雖“在中國新學界上也支配了幾年,但那對于中國古代的實際情形,幾曾摸著了一些邊際?”[1]6-8后者雖不乏意氣之詞,但可見郭氏善于把握學術發展的主流而能“預流”。①從郭氏名物新證研究中,不僅可見其舊學根底深厚,而且非常善于吸收時代所賦予的“新的科學的觀點”。

就舊學而言,郭沫若在1928年流亡日本之前并未做過專門研究,其舊學根底主要由就讀家塾、高小和中學堂時期奠定的。未發蒙前從母親學了不少唐詩,1897-1906年在家塾中“讀的書是《三字經》,司空圖的《詩品》《唐詩》《千家詩》。……之后便讀《詩經》《書經》《易經》《周禮》《春秋》和《古文觀止》”,其間大哥郭橙塢教讀段玉裁《群經音韻譜》和《說文部首》。1906年入嘉定高等小學堂,今文經學家廖平(1852—1932)高足帥平均《今文尚書》講義是其最喜歡的一門課,“在家塾里所受到的段玉裁的‘小學’得到了印證,因此特別感覺興奮”。1907年升入嘉定府中學,感興趣的仍然是經學,從廖平另一高足黃經華學習《春秋》;1909年暑期在家中曾閉門“讀完《史記》及《皇清經解》若干種”,1910年插入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丙班,“沒有東西可學,只是讀寫課外的東西。林紓的小說,梁任公的論說文字,接觸得比較多。章太炎的學術著作當時也看看,但不十分看得懂”[19](P7-12)。其后留學日本,于第一高等學校預科醫學部學醫,至1923年大學畢業,其間與其后走上文學創作、翻譯與研究之路。郭氏雖然喜歡經學尤其是今文經學,終因時代潮流的沖擊未走上舊學研究之路,但其舊學根基就此打下,為后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打下堅實的基礎。郭氏舊學根底在其名物新證中有很好的體現,如前述《說戟》《釋干鹵》《釋黃》《毛公鼎之年代》等文,皆是在綜述傳統諸家之說基礎上結合新出土材料提出的新觀點、新論證。這也是從小受過系統舊學和新學教育的那一代學者的共通之處,然郭氏無疑為其中之佼佼者。

就新知而言,無論是社會變遷還是各種學術思潮,郭沫若有著非常敏銳的眼光,對其所處的時代潮流有著清醒地認知,非常善于利用各種“新的科學的觀點”,如在名物新證研究上利用新興的古文字學、考古學、人類學等。下面就此略作申說。

(一)古文字學。古文字學傳統上稱為金石學或鐘鼎之學,至近代始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有學者認為“古文字學這個名詞”是由王國維“所手定的”[20(]P5683-5698),也有學者認為1934年唐蘭在北大的講義《古文字學導論》是其最終成為一門學科的標志。郭沫若身預其流并成為最重要的古文字學家之一,名物新證本身即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內容,自有這方面的鮮明特色,這里僅述其對古文字字形的充分利用。漢字尤其是古文字的特點是象形,雖然宋、清已有學者從字形角度考釋文字,如晚清學者孫詒讓對偏旁分析法的運用,但充分利用古文字象形特點研究古代名物典制的是王國維。王氏1913年夏間所作《明堂寢廟通考》即“由古器款識中發見古宗廟之制,嗣讀《儀禮·喪服傳》而悟古燕寢之制亦當如是”,其所利用者即古文墉字金文作“”、“”、“”、“”,甲骨文作“”,省作“”,小篆作“”、“”諸形,“由此觀之,則二字所象可知,并知四棟之屋實起于制字 以前,殆為宮室最古之制矣”,惜這部分在收入《觀堂集林》時刪去[21]。在1929年12月29日致容庚信中,郭沫若提到:“近見《雪堂叢刊》中王國維《明堂考》有甲骨文諸字說,《觀堂集林》中所載者已刪去,王似已自悟其誤,然恐有先入見竄入人心,弟之《釋版》中疑(似擬字之誤——編者注)即附正此說。”[22(]P39)郭氏所說《釋版》后未見發表,但其對于王氏由古文字形悟出古代宮室之制當甚了然于心而有所契焉,此在其名物新證研究中有充分體現,如前述《說戟》《釋干鹵》《釋黃》等文皆為由古文字形切入者也。

(二)考古學。郭沫若為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除了要把先秦的典籍作為資料外,不能不涉歷到殷墟卜辭和殷、周兩代的青銅器銘刻。就這樣我就感覺了有關于考古學上的知識的必要”。郭氏選擇日本考古學權威濱田耕作所譯德國學者米海里司的《美術考古一世紀》,并將它譯為中文出版。通過這本書,郭氏受教益很大:“我的關于殷墟卜辭和青銅器銘文的研究,主要是這部書把方法告訴了我,因而我的關于古代社會的研究,如果多少有些成就的話,也多是本書賜給我的。……最要緊的是它對于歷史研究的方法,真是勤勤懇懇地說得非常動人。作者不惜辭句地教人要注重歷史的發展,要實事求是地作科學的觀察,要精細地分析考證而且留心著全體。這些方法在本書的敘述上也是很成功地運用著的,本書不啻為這些方法提供出了良好的范本。我受了很大的教益的主要就在這兒”[23(]P1-5)。雖然當時中國考古學尚在起步之中,郭氏亦未參與考古發掘或深入考古現場,但其名物新證研究有不少從是從考古學角度入手的,如《說戟》認為“刺”與戟之胡、援、內分離而著于柲端,柲腐則判為二器,故存世者僅見有戈形而無戟形也,后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三)人類學。英年早逝的史學家張蔭麟早在1932年即撰文指出,郭氏《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一九三〇年我國史界最重要兩種出版品之一(其余一種不用說是顧頡剛先生的《古史辨》第二冊)。他的貢獻不僅在若干重要的發現和有力量的假說,尤在它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條大道。那就是拿人類學上的結論做工具去爬疏古史的材料,替這些結論尋找中國記錄上的佐證,同時也就建設中國古代社會演化的進程”[24](P215-223)。郭氏人類學知識主要來源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所依據的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然亦不限于此,如《釋干鹵》引用“ThelivingRacesof Mankind”、“CustomsoftheWorld”等書中所載諸后進民族所用盾支持其說。

從我們前面對于郭沫若名物新證研究的簡略梳理可見,身處新舊中外大碰撞的激變的時代潮流中,郭氏不僅舊學根底深厚,而且非常善于以其敏銳的眼光把握住學術發展的時代潮流,汲取各種“新興的科學的觀點”,如上述唯物史觀、古文字學、考古學、人類學等,融會舊學與新知,作貫通的研究。故郭氏不僅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尤在能“例示”名物新證研究的新途,對于我們今天相關研究極具啟發意義。

注釋:

①陳寅恪先生在為陳垣《敦煌劫余錄》所作序中談到:"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見陳著《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66頁。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葉國良.從名物制度之學看經典詮釋[J].(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期合刊)。

[3]劉興均.《周禮》名物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

[4]青木正兒.名物學序說[A].中華名物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楊小召,侯書勇.羅振玉與古器物學[J].求索,2009(1).

[6]羅志田.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中心[J].漢學研究,1997,15(2).

[7]李濟.古器物學的新基礎[J].李濟全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羅振玉.《觀堂集林》序一[A].王國維遺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9]王國華.《王國維遺書》序三[A].王國維遺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10]侯書勇.“二重證明法”的提出與王國維學術思想的轉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2).

[11]徐中舒.耒耜考[J].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楊泓.中國古代的戟[J].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5]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6]唐蘭.毛公鼎‘朱韨、蔥衡、玉環、玉瑹’新解——駁漢人‘蔥珩佩玉’說[J].唐蘭先生金文論集[M].北京:紫金城出版社,1995.

[17]孫機.周代的組玉佩.中國古代輿服論叢(增訂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8]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20]徐中舒.靜安先生與古文字學[J].王觀堂先生全集·附錄[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

[21]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J].1915年發表在羅振玉編校的《雪堂叢刻》第三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5月據“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上虞羅氏排印本影印”。

[22]曾憲通編注.郭沫若書簡——致容庚[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23]郭沫若.譯者前言[A].美術考古一世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24]張蔭麟.評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J].素癡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美午夜性视频|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欧美色伊人|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无码 在线 在线|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高清日韩|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久久免费成人|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二|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91小视频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www.91中文字幕|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黄色毛片|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