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隱喻型的章學誠和轉喻型的戴震

2012-12-18 09:59:54章益國
山東社會科學 2012年1期
關鍵詞:思維

章益國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

隱喻型的章學誠和轉喻型的戴震

章益國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

西方敘事主義歷史哲學以比喻類型作為區分史家的依據。以此為啟發,從章學誠和戴震各自的一個早年回憶入手,可得出一個推論:章學誠的“語言—思維”習慣帶有隱喻型的特點,而戴震則可以說是轉喻型的。這個差異,是他們兩人分歧的原始根源。這個推論既符合了以往研究的一些共識,也能為乾嘉學術研究史上一些爭論提供新的思路。

章學誠;歷史認識論;敘事主義歷史哲學

近數十年來,西方史學理論經歷了所謂的“語言學轉向”。“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思潮接踵“分析的歷史哲學”而起,①彭剛:《敘事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其最令人驚眩的成果,就是海登·懷特的“元史學”理論。懷特“借助比喻理論尋找想象與歷史之間的合理關系”②陳新:《歷史認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頁。,揭示出特定歷史學觀念賴以構成的語言學基礎,從而確定歷史作品的詩性本質,結論大膽,引得史學界一時側目。

懷特理論的關鍵一步是個歸類游戲,他以西方傳統詩學和近代語言理論中常稱的四種比喻類型引申出四種歷史意識模式:隱喻、提喻、轉喻和反諷?!稗D喻型的馬克思”、“隱喻型的尼采”、“反諷型的克羅齊”③參見[美]海登·懷特:《元史學》第八、九、十章,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這些說法,自然會引起史界“某史家歸于某比喻型”的普遍嘗試,以驗證(或證偽)懷特的理論——雖然這種做法有比附之嫌疑。本文以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史學理論家章學誠為例,并將之與其一時瑜亮的戴震作為參照,④學術史回顧:“章學誠對抗戴震”這個學術史公案,自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版)發其蘊意后,仍有反復咀嚼的價值。余本人復有《章學誠對抗戴震》一文(載于《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另外一位錢穆弟子戴景賢也有《論戴東原章實齋認識論立場之差異及其所形塑學術性格之不同》(《文與哲》第十期,臺北2007(6))。章學誠的語言觀念,可參考山口久和:《章學誠的知識論》第六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李洪巖有數篇文章:《中國古代史學文本的理論與實踐》(《文史哲》2006年第5期)、《歷史文本與歷史認識》(《學人》第8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等,對傳統史學的文本論做了整體的概覽。王晴佳有《以史解經——章學誠與現代詮釋學》(《思想與文化》2003年第1期),周建剛有《章學誠的語言哲學觀》(《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筆者有《也談章學誠的言意觀》,《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4期。以懷特的比喻類型方法作為分類試紙,探討懷特理論這個新工具能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什么新啟發。

一、章學誠和戴震的兩個早年故事

早年故事蘊含了一個人此后的精神成長,這類故事多為成年后回憶所得?;貞浭菍ψ约撼砷L過程的返觀和確認,雖混入后來看法而有不再“純粹”之虞⑤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但“回憶/遺忘”——這一機制篩選出了對后來的自己“有意義”的往事,并改變之使之“服務于以后的趨勢”⑥[奧]弗洛伊德:《達芬奇和他童年時代的一個記憶》,載《論藝術與文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20頁。。緣此心理史學常常把人們的精神特征追溯至早年,⑦[奧]弗洛伊德:《〈詩與真〉中的童年回憶》,載《論藝術與文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37頁。以完成所謂“倒序制造”(Reverse Engineering)式的“倒果求因”心理分析任務。⑧參見[美]丹尼爾·夏科特:《記憶的七宗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頁。下文我們也想從章學誠、戴震各自的早年時代的故事入手,揭示“戴章對抗”典范意味的某些面向。通過章學誠的自述,我們得知他成學之路上形成“自我認同”的一件關鍵事件:

猶記二十歲時,購得吳注《庾開府集》,有“春水望桃花”句,吳注引《月令章句》云:“三月桃花水下”。祖父(此處指章學誠的父親)抹去其注而評于下曰:“望桃花于春水之中,神思何其綿邈!”吾彼時便覺有會,回視吳注,意味索然矣。自后觀書,遂能別出意見,不為訓詁牢籠,雖時有鹵莽之弊,而古人大體,乃實有所窺。①章 學誠:《家書三》,《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頁。山口久和指出章學誠一個記憶疏漏:清代吳兆宜《庾開府集箋注》此句注所引用的不是蔡邕的《月令章句》,而是《韓詩外傳》。

生當乾嘉之世,章學誠一生幾乎無時不受到濃厚的考證學風的壓力,這件事情可算是章學誠心中對訓詁牢籠的第一次沖決,使他擺脫“中無張主”②章學誠:《跋甲乙剩稿》,《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頁。的狀態,恢復心理平衡,形成“自我認同”③心 理史學自從經典之作埃里克森《青年路德》(臺北巨流出版社1989年版)始,就注意“自我認同”的形成。在埃里克森筆下,青年路德與成年路德絕然不同,三十歲以前的路德被他稱之為“馬丁”,三十歲以后才被稱為“路德”。章學誠的成年期大概始于發生本文所引故事的廿歲,《家書六》中自己回憶“乃知吾之廿歲后與廿歲前,不類出于一人,自是吾所獨異”,可視為其精神成人的標志??蓞⒁姡勖溃莅@锟松?《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這里,吳兆宜注庾信詩,執著的是“意義”的索求,而使得“意味索然”。而章父(章鑣)的解釋保存了詩意,使得章學誠明白:訓詁牢籠之外,別有天地,而自己的長處在于“神解精識”。且看章學誠回憶自己少時的讀書習慣:

往仆以讀書當得大意,又少年氣銳,專務涉獵,四部九流,泛覽不見涯,好立議論,高而不切,攻排訓詁,馳驚空虛,蓋未嘗不然自喜,以為得之。④章學誠:《與族孫汝楠論學書》,《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頁。

這個樣子讀書,大概不會被戴震許可的。在差不多同樣的年紀,戴震便養成了“每一字必求其義”的讀書習慣。在花了三年時間研習《說文解字》及《爾雅》、《方言》等字書后,17歲的戴震便主張“一字之義,必貫群經本六書以為定詁”⑤洪榜:《戴先生行狀》,《戴震文集》附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2頁。。在戴震的童年,也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比上述章學誠的故事要著名得多,而同樣可以看作戴震成學之路上的標志性事件。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記戴震十歲時(1732年):

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奔磫?“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薄翱鬃?、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薄爸艹?、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薄叭粍t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雹薅斡癫?《戴東原先生年譜》,《戴震文集》附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6頁。

作為戴震一生中值得記載的第一個故事,這似乎預示了其后一生的方向。⑦有 些心理學者認為:所能記憶的頭一件事,是了解其人個性的關鍵。參見[奧]阿德勒:《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56頁。它頗能彰顯戴學的方法論風格,進而亦體現清代樸學的基本精神。梁啟超有個很好的評價:

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說明戴氏學術之出發點,實可以代表清學派時代精神之全部,蓋無論何人之言,決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從眾人所不注意處覓得間隙,既得間,則層層逼拶,直到盡頭處;茍終無足以起其信者,雖圣哲父師之言不信也。此種研究精神,實近世科學所賴以成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為一代學派完成建設之業固宜。⑧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頁。

將這兩個早年故事并觀,章戴兩人思維風格的差異清晰可辨。章學誠通達、戴東原堅執;章學誠靈動跳躍,而戴東原“層層逼拶”、步步推求、一疏一密。這種差異值得咀嚼。兩個故事,說的都是解經釋詩的語言活動,下面我們借用語言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來發掘一下章戴這兩個故事的蘊含。

二、隱喻與轉喻

若說兩個早年故事的對比,便充分喻示章戴兩人治學上的不同路向,顯然有點簡單化。但由此拈出兩人在“語言—思維”觀念上的歧異,至少在象征意義上是成立的。如果我們引入一些現代語言學的觀點(也就是這些觀點后來也影響了歷史學,造成所謂“語言學的轉向”),也許我們能對這一分歧有著更深層的理解。當代語言學有一個基本思路:語言有兩個方面。此最早為索緒爾提出,任何語言系統的活動都是在兩個坐標軸上進行的⑨[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70-176頁。:

1.是橫向的、歷時性的句段(組合)關系。我們說一句話,是一個詞接著一個詞出現,直到最后一個詞出現。這是一個時間上的連續性運動,每一個詞和在它之前的一個詞以及在它之后的一個詞都有一種水平橫向的相鄰性(contiguity)關系。如“僧-敲-月-下-門”①以賈島此句說明結構語言學理論的文章很多,最早可能是張隆溪。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113頁。,從“僧”開始,各詞依次出現,到“門”結束,該句的完整意思才呈現。

2.是縱向的、共時性的聯想(選擇)關系。如上句詩歌中的“推敲”?!巴魄谩贝嬖谙嗨菩?sim ilarity)關系。當我們選擇了“敲”字,那么“推”字實際上仍然以“不在場”的方式,和“敲”字垂直排列著。這個未被選中的詞(如這里的“推”),亦以自己的空缺,參與了篩選和提煉那個現存的詞(如“敲”)的意義。如果我們明白了“推敲”的差別以及如此選擇的緣由,我們就能更加明曉原句的意義。

雅各布森②[美]雅各布森:《語言的兩個方面和兩種失語癥“紊亂”》,載于《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373頁。發展了索緒爾這一觀點。他認為,語言的這兩個方面,分別對應隱喻和轉喻:③本 文對比喻的分類有必要解釋一下。西方的文學理論把修辭手段劃分得非?,嵓?最多達250種。參見韋勒克:《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頁),但其中最常見和簡明的是索緒爾、雅各布森和列維施特勞斯使用的“隱喻-轉喻(提喻)”二分法。海登·懷特的歷史比喻型是分成四類的。在《元史學》導論的一個長注中(第41—43頁),懷特解釋了自己“析二為四”的理由(另參見陳新《歷史認識》,第120頁)。對于繁復的比喻理論,本文無意深涉,取列維—施特勞斯說的那種“無需拘泥于語法學家的繁瑣”(《野性的思維》,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33頁)的態度,把提喻看成轉喻的一種(兩者都基于相鄰性),略去反諷,仍用“隱喻-轉喻(提喻)”這最常見的二分。

1、轉喻的構成基于橫向的毗鄰性原則。在轉喻中,一個符號被聯系于另外一個符號。這種聯系可以是“整體—部分”的,例如“50張船帆”代表“50艘船”;也可以是“先—后”的、“因—果”的關系,如“雷吼”這個詞中,雷的聲音的產生過程被分解成兩個現象:一方面是原因(雷),另一方面是結果(吼聲)。

2、隱喻的構成是基于縱向的相似性原則。在隱喻中,一個符號因其與另外一個符號的相似而被代替。例如“我的愛人,一朵玫瑰”,這是緣于“愛人”和“玫瑰”的某種相似。④這里的幾個例子,均取自海登·懷特的《元史學》,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5頁。其中“雷吼”的比喻,則是懷特取自維科。所謂“隱喻用法”,通俗的講,就是意義的“轉換”,“以他物之名名此物”,通過另一件事來理解某事,即成“隱喻”。人們一般理解詞語在既定規則約束下的意思,但人們又總是容易在不同規則中滑動(即索緒爾所謂“能指”與“所指”之間有隨意性),這就導致詞語的“隱喻用法”。

在“隱喻轉喻”之分的基礎上,雅各布森提出他對詩的理解:人們平常說話的時候,是先從一系列可能的對等詞中選擇,然后把選擇出來的詞組合成一個句子。然而,在詩中的情況則變成了這樣:詩人把各個詞聯系起來的過程,也像選擇詞語的時候一樣注意種種對等詞,詩就是把語義上、韻律上、語音上或在其他方面能對等的詞語組合在一起。由此,雅各布森提出了他關于詩的一個著名定義:詩性活動就是把選擇軸上的對等原理投射在組合軸上——也就是說,在詩中,相似性被添加于相鄰性上。在平常說話中,種種詞語被串在一起組成一句話,是因為他們意義上的連貫,而在詩性活動中,種種詞語被串在一起組成一句詩,是因為它們在音響、形式、韻律和意味上的相似(以及對立、平行等等)。

有了以上理論的準備,讓我們回頭看看章學誠那個早年故事。“春水望桃花”這一句詩中,“春”、“水”和“桃”、“花”這些字有很多可能組合:如“春水”、如“桃花水”、如“春水中桃花的倒影”等等。以一句詩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使得它們成為組合軸上相挨著的東西。但是這多個意象能連撮到一起,并不是它們構成了“因—果”或“整體—部分”之類的邏輯(轉喻)關系,而是它們具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的意味我們不好明說出來、不好全部說出來——說出了就限定了詩的意味,而且這些相似性都不是排他的,我們可以多角度多元地發現它們的相似?!按骸薄ⅰ八焙汀疤摇薄ⅰ盎ā眱上鄬φ铡⑾嗷ビ成?“望”),相互發掘、相互感應,維系一種毗連而對比的關系。從而使這短短5個字,有足夠的天地,容讀者的寸心“周游”其間、反復回旋。正因為這種相似性的開放意味,加上“春”、“水”和“桃”、“花”這些意象本身的朦朧感,給人帶來“綿邈”的神思。所以,這些意象之所以能在一句詩中連貫出現(連續軸),是因為它們的關系實際上是在縱軸上(選擇軸)的。章鑣的解釋有詩意,就是因為他感悟到了“春”、“水”和“桃花”這些在一句詩中“并置”的意象具有相似性⑤嚴格說來,章鑣這一解釋,仍然只是庾信原詩的意義之一。原詩并無“于……之中”這一限定。介詞的省略是中國古詩的一個常見現象(參考程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頁),這會使位置狀語作為詩句的主語出現,因而庾信詩至少還有一種解讀:“春水”作為擬人化的主語,去“望”(對視)桃花,兩者自相連輟。章鑣的解釋是“有我之境、以我觀物”,這一種解讀則是“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似更佳。多年后章學誠有詩《庾開府摘句圖贊》(《章學誠遺書》,第340頁)稱庾信“刳剔山骨,琢冰煮泉”,贊的就是其詩“清新”的特點。,也正核實了上述雅各布森對詩的定義。①程抱一曾經以李白的《玉階怨》來核實雅各布森這個詩的定義?!队耠A怨》的句式為“狀語+動詞+賓語”,從結構上講,全詩和庾信這句“春水望桃花、春洲藉芳杜”都是同構的。本文此一節(包括圖示)正是參考了程抱一的結構主義方法。參見《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第108-112頁。或者拿我們自己的話來說,這些意象“并置”,并非因為它們“意義”上的相鄰,而是它們“意味”上的相似(見圖1)。

如果說章學誠這個早年故事說明,章在庾信這句詩的解釋活動中領悟到了“語言—思維”活動的斷續性和相似性,從而悟證了一種隱喻式的詩性思維;那么,“戴震難師”的那個故事中,戴震死死抓住的卻是思維的時空連續性。童年戴震一連五問,問問環環相扣,他的邏輯是:朱子之言可疑,是因

為朱子和孔子、曾子相去幾二千年,沒有時空上的連續性。梁啟超評戴“常從眾人所不注意處覓得間隙”,這個“間”,就是戴震容不得的,“既得間,則層層逼拶,直到盡頭處”。我們看到,在戴震的思維中,他接受不了從孔子到朱子的“蒙太

奇”,他非要一個連續的“長鏡頭”②雅 各布森以為,轉喻對應長鏡頭,隱喻對應蒙太奇,前揭雅各布森文第373頁。另參見[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頁。。實際上后來戴震在學術方法論上的一些著名口號,都是建立在延續性基礎上。例如③這幾句話無論在當時、還是在近代,都是戴震最受推崇的學術口號??蓞⒁娍记馂榫?《戴震學的誕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這句我們下文要詳細討論);“字書、故訓、音聲未始相離”(與是仲明論學書);“所謂十分之見,征之古而靡不條貫,合諸而不留余議。巨細畢竟,本末兼察”④戴震:《與姚孝廉姬傳書》,《戴震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1頁。。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有些推斷,章和戴在思維方式上便是兩種人:一個悟于語言的相似性,一個執于思維的連續性。我們的依據是,雅各布森曾經從語言的“隱喻轉喻”之分,引申出兩種人的劃分:有的人更傾向于使用隱喻,有的人則更多使用轉喻。每個人的個人風格和“語言—思維”偏好,或多或少有其中一種傾向。對于戴震和章學誠兩人,我們或可做一個推測,戴震的思維方式,更多地關注語言和思維的轉喻方面(連續性),而章學誠的思維習慣,關注的是語言和思維的隱喻方面(相似性)。他們左右配劍、各執一端,這也許是他們分歧的源頭之一。

圖1

三、章學誠的相鄰性紊亂

讓我們再為這個推測補充些有趣的證據。頗吊詭的是,戴震和章學誠這兩位一輩子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幼年時期卻都經歷過一定的閱讀和書寫障礙。前引戴震年譜已載,戴震這個“文字—音韻”學大師,十歲才會說話。而章學誠也有這樣的回憶:

二十歲以前,性絕呆滯,讀書日不過三二百言,尤不能久識,學為文字,虛字多不當理。⑦章學誠:《家書六》,《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頁。

由于缺乏進一步的材料,我們不可能追溯這一現象的“生理—心理”原因。但若要由此窺見章戴兩人思維方式某些特點,或許也不算是空穴來風。因為我們知道,雅各布森提出的“隱喻轉喻”之分,其源在于他對失語癥的研究——他實際上是通過對語言交際的失敗,來反觀人類的正常語言交際:

語言研究中基本的二項對立概念是了解失語癥二分法的鑰匙,這種二分法很明顯也就是諸如編碼—解碼、組合關系—聚合關系、鄰近性—相似性等二分體(dyads)。這些概念已經逐步進入高級神經心理學對失語癥之謎的研究。鄰近性和相似性的對立在語言和詩歌當中有種表現,也可以描繪成換喻和隱喻的對立。⑧[美]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錢軍、王力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頁。

失語癥種類繁多,各不相同,但雅各布森判定這些癥狀全部介于兩種不同的錯誤之間:要么是“選詞”能力的缺失,要么是“造句”能力的缺失。從而失語癥可歸結為兩種類型:

1、相似性紊亂患者喪失了(縱軸上)選擇替代詞的語言能力。如果把零星的字句提供給這類患者,他們是能夠將之連輟成句的。他們也能進行談話,但是讓他們自揀話題進行對話卻有困難。當表達越是依賴于語境的時候,他們就能越好地應付表達任務,但像獨白這樣的封閉性話語,對他們來說卻很困難。他們往往也不能理解別人說話中的比喻、隱語等等。

2、相鄰性紊亂患者喪失了(橫軸上)組合和構造的語言能力。病人首先喪失的是把詞語組織成更高級單位的語法規則。病人口中的詞序會變得很混亂,往往不存在并列或主從等語法關系。這種失語癥病人不會說完整的句子,他們說話會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說出來的話只是一個一個要聽者自己去完成聯系的詞。

也就是說存在著這樣的“蹺蹺板規律”:當一個詞越多地依賴于句子的語法關系,它就越容易被相鄰性紊亂患者所丟失,而越容易被相似性紊亂患者所保留;反之亦然。例如,相鄰性紊亂患者不大會用連詞、介詞、代詞、冠詞等只具有語法功能的詞語,使他們的說話常?!罢Z法缺失”,句子只是詞語的堆砌,呈現“電報式語言”的特點,而在相似性紊亂患者中,這些詞是最不易被丟失的;相反,像句子的“核心主語詞”,通常被相似性紊亂病人最先丟失,而在相鄰性紊亂病人的說話中,“核心主語詞”卻是最不受影響的。

雅柯布森認為,失語癥中偏向于語言的某一極而排斥另一極的現象,與“轉喻/隱喻”這一語言的兩極結構是相關的。具體表現在:相似性紊亂與轉喻偏愛相關、與隱喻相悖;相鄰性紊亂與隱喻偏愛相關、與轉喻相左。兩類失語癥中對語言兩極的欹輕欹重,亦會體現在個人的思維風格中,表現出某一極的優勢地位。雅各布森曾經撿出了一個例子:俄國小說家烏斯賓斯基。雅各布森從他晚年飽受言語紊亂精神病折磨的事例分析,這個作家的思維風格是相似性紊亂。而相似性紊亂和轉喻偏愛密切相關,所以,烏斯賓斯基所偏好的文學風格便應該是傾向轉喻一端。文學研究中對烏斯賓斯基的定評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雅各布森對烏斯賓斯基研究富有啟發。他的推論邏輯完全可以移用到本文的主角章學誠身上——不過這種移用是反用:章學誠和烏斯賓斯基剛好相反。烏斯賓斯是“轉喻偏好+相似性紊亂”型,而章學誠是“隱喻偏好+相鄰型紊亂”型。兩人相映成趣、相悅以解。那么何以判斷章學誠是“相鄰型紊亂”,我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論據。這便是上文所引的章學誠對自己童年時代語言障礙的回憶:“學為文字,虛字多不當理”。此句背后有關故事,見于實齋在紀念其少年時代的塾師柯紹庚的《柯先生傳》:

又編纂春秋家言,戲為紀表志傳,自命史才,大言不遜,然于文字承用轉辭助語,猶未嘗一得當也。①章學誠:《柯先生傳》,《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頁。

此處所言“編纂春秋家言”的舊事,有關章父章鑣對實齋的另一個教誨。十五六歲時,實齋嘗取《左傳》刪節事實,章鑣見了,乃謂編年之書仍用編年刪節,無所取裁,不如用紀傳體重新分合事實。實齋受父親啟發,才“戲為紀表志傳”,經營凡三年后為館師所覺而中廢。此事涉及史事的重新“情節化”,雖為兒戲,但對少年章學誠體會不同史例的短長顯然有好處。②章學誠:《家書三》,《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頁。而章學誠在這一工作中,發現自己語法方面的缺陷:對虛字掌握不夠。虛字有一個特點,也就是于章學誠9歲那一年(1746年)付梓刊刻袁仁林的《虛字說》中說的:

(虛字)本為語中襯貼之聲,離語則不能自立。③袁仁林:《虛字說》,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2頁。

虛字不能單獨成句。它的作用在于:句子的語法關系更多地靠虛字來建構,或者反過來說,虛字更多地依賴于一個句子的語法關系,而不是一個句子的實質句義,正如前文所引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一個詞越多的依賴于句子的語法關系,就越難被相鄰性紊亂病人掌握。童年的章學誠對虛字的遲鈍,是不是恰巧說明他習用相似性思維卻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鄰性紊亂呢?

當然,本文絕非斷定章學誠得了失語癥,我們只是想基于失語癥理論描述他的某些思維特征。而且我們自知,這種對個人精神成長史的回溯,并非正統史學研究法,是一“危途”④參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703頁。,我們點到為止。下面,讓我們轉入對章學誠思想的直接分析。

四、章學誠思維的隱喻偏好

《文史通義》第一卷“內篇一”,有《易教》三篇、《書教》三篇、《詩教》二篇和《禮教》⑤《禮教》一篇,“大梁本”《文史通義》未收。劉刻本《章氏遺書》始有。一篇,“五經”中僅缺了《春秋教》①何以《文史通義》沒有《春秋教》,是個有趣的學術史話題(參見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57頁)。筆者認為:章學誠看來,春秋是由前四經的不同“教”構成的(書、詩之興、易之象→春秋之體;禮之官、易之辭→春秋之用),所以春秋不是“原子”級別的,而是第二等的,因而《春秋教》可不寫。(不過在章學誠著作的其他各處,“春秋教”這個元素仍經常出現)。劉咸炘《文史通義識語》講“《通義》全書以三教篇為綱”,這是章學誠整個理論的核心,也是章學誠學說中令人費解和歧義較多的部分。我們想通過此部分的分析驗證上文對章學誠隱喻型思維模式的判斷。先看《易教下》開篇一句話:

《易》之象也,《詩》之興也,變化而不可方物矣;《禮》之官也,《春秋》之例也,謹嚴而不可假借矣。

這句話中,章學誠在四經中各自拈出一個要素:易學的象,詩學的興,春秋的例,周禮的官,并把四經區分為兩個系列:以《易》、《詩》為一方,以《禮》、《春秋》為另一方。這里的劃分依據,并非這四個要素在知識內容和主題上有什么邏輯聯系,而是這四個要素象征二種知識風格,所帶給人不同的“動感”:一類是“變化”的;一類是“謹嚴”的。這句話可用表1表示。

表1

這樣把經書分解成在縱軸上“謹嚴/變化”兩種風格上的對立。這個表還可以擴大到全部五經:

1、《尚書》“因事命篇”、“無定法”,是“變化”精神的一個極致。

2、不僅五經整體上可以分成“變化/謹嚴”兩端,其中《易經》和《春秋》在同一經內部,也呈現著這種對立。此兩經內部有兩套意義系統?!兑住分小拜?卦”(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象/辭”;《春秋》中“義和例”、“體和用”,都體現“變化和謹嚴”對立。

于是,表2即為表1之升級版。五經呈現出二元結構??梢哉f,明白了這個結構圖,我們就掌握了章學誠思維最基本的元素及其組合。我們可以把章學誠思維模式作一個結構主義的形式分析:每一經之內的二個因素構成橫軸上的相鄰關系;而經與經之間,則構成縱軸的相似關系。表2中橫行為相鄰的句段關系,豎列為相似的聯想關系。這正如羅蘭·巴特所說:一個人穿的一套衣褲之間(帽子、衣褲、鞋子從頭到腳)是相鄰關系,他選穿的鞋與他沒選穿的鞋、他選穿的衣服與他沒有選穿的衣服之間則是相似關系;一桌依次上來的菜(從冷盤、主菜到點心)之間是相鄰關系、選的菜和未選的菜之間則是相似關系。②[法]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頁。對照此圖,就是順著章學誠思維方式切入他的理論核心,他那些以往令學界費解的命題也就豁然開朗。為下文敘述方便,我們為縱橫軸編了符號,③類 似的符號表,可參見[法]列維—斯特勞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和列維—斯特勞斯一樣,這里的符號不用于證明,只用于詮釋。這樣我們甚至可用符號來表達章學誠的命題。例如,上引《易教下》開篇的那句話,可表達成4B=3B;1A=5A。又如他說過:

表2

《易》象通於《詩》之比興;《易》辭通於《春秋》之例。(4A=3A;4B=3B)

對照表2,此一句講的就是經與經的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似關系?!耙字笠病兓豢煞轿镆印?,因此“《易》象通于《詩》之比興”?!?易辭)一字出入,謹嚴甚于《春秋》”,因而,《易》辭通于《春秋》之例。在這里,“《易》辭”與“《春秋》之例”,水平軸上是分屬兩經的,但因為它們各自在自己一經中的結構性地位是相似性的,所以,在縱軸上就是“通”的。章學誠此一類命題的思維特點,即把水平軸上的相鄰關系(如此句中的“易辭與易象”;“春秋之例與春秋之義”),投射到了縱軸上(“《易》辭”與“《春秋》之例”),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詩性思維或隱喻性思維。我們再看他一個更著名的命題,《文史通義·易教下》中稱:

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里。(4B=12345;4B=2B)

前半句講4B和所有12345的關系,后半句突出講4B和3B的關系?!耙紫蟀嚒?,章學誠是這樣解釋的,他把道的呈現,當作一個擬象。所有知識,都是通過擬象來呈現道?!跋蟆本褪堑荔w似要表露又沒有完全顯現的東西,“故道不可見,人求道而恍若有見者,皆其象也。”④章學誠:《易教下》,《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大道恍惚,人不可直接求道,而必須通過象的中介,因而“象”在認識論上具有普遍意義:在“擬象”這個方法上,六藝貫通。實齋所謂“易教”,主要指“以象為教”。《易》中體現了象征隱喻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普遍和廣泛的。取這個理解,不僅僅六經,戰國諸子、乃至外來的佛教①《易教下》一文中章學誠提出“佛教本源出于易教”的論點,以這種觀點方式看待佛教,與現代西方學者用隱喻理論研究基督教,有異曲同工之妙。約翰·希克在《上帝道成肉身的隱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提出“上帝道成肉身”不是字面真理,而是隱喻真理。這個論點,拿章學誠的話來表達就是:“上帝道成肉身”是“以象教”。,都為“易象”所包。所以說,“象之所包廣矣”。

那么,“象”、“興”如何“為表里”呢?它們都是籍形象寄寓義理或情義、意蘊,“深於比興,即其深於取象者也”?!兑住妨⑾蟊M意,系辭盡言,言辭止乎于是,指陳有限;象意概括無窮,遺味悠遠,言有盡而意有余,所以可以成為言意之間的橋梁。而由“以此狀彼”、此言及彼意的思維過程,即“比興”。“象”是貫通所有知識的憑借物,為表;“興”是貫通所有知識的思維方式,為里。②此就其相同處而言。其相異處,錢鍾書有清楚的辨析。錢鐘書:《管錐編》第1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12頁。

于是,我們可以引出章學誠一個重要的命題。這個命題恰當地說明了,章學誠明確提出過隱喻思維是歷史思維的基礎。只是以往治章學者,似乎未曾留意。在《史德》篇的最后,章學誠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通六藝比興之旨,而后可以講春王正月之書。(2B=5)③章學誠:《史德》,《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

“春王正月之書”即《春秋》,此處代指全部史書。章學誠的意思是,“知比興方可言史”。這是講5與12345的關系,特別是講5與2B的關系。這個命題在認識論上把史(5)與詩(2)聯系到一起。章學誠把歷史和史書的有形部分,整體上當作一個“象”,通過這個“象”,運用“興”的意象思維,才可能達到“道”。史為傳道之器,即史明道,其間的認識過程是“興”。同溝通“象/辭”之間的橋梁一樣,溝通“《春秋》之例/《春秋》之義”(即溝通歷史學形下一端和形上一端)之間的,是類似與“詩”之比興的史家的整體性直覺。

讓我們順著“知比興方可言史”的命題轉入史學?!拔褰浗獭辈糠帧邦}似說經,而文實論史”④章學誠:《上朱中堂世叔書》,《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頁。。五經可以抽象出“謹嚴/變化”兩種屬性,這一區分可以移而論史。章學誠看來,歷史知識內部也呈現一個同樣的二元對稱:一端是有形的、謹嚴的,例如史事、史例、史法等等;一端是無形的、變化的,如道、理、意等等。從“經的二分”投射到“史的二分”,章學誠的依據有三:

1、《尚書》與《春秋》。五經中這兩種史書,分別可成為“變化/謹嚴”這一二元結構兩端的代表:“《尚書》無定法,而《春秋》有成例”。(1B:5A)

2、《周禮》與《尚書》?!吨芏Y》,代表著有序保存典籍和嚴整收集資料的精神,“《周官》三百六十,具天下之纖析矣,然法具於官,而官守其書”,章學誠把《周禮》看作供《尚書》取材的記注之書,因此,《尚書》和《周禮》兩者也構成了“變化/謹嚴”的二元對立。“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就是分指周禮和尚書而言。對立即統一,“周官之法”和“尚書之教”相互對立也相互依存,去其一則失其二,所以章學誠講:“《周官》之法亡,而《尚書》之教絕”。(1A:2B)

3、《春秋》的內部,也存在這樣的二元結構?!稌躺稀分兄v:“王者跡息而《詩》亡,見《春秋》之用;《周官》法廢而《書》亡,見《春秋》之體也”(3B=5B:1A=5A)。春秋之“體與用”的二分,可以說代表了歷史學的“事與理”二分(亦對應“器與道”二分,易之“象與辭”二分,詩之“言與意”二分)。因此,一方面,“事有實據”,故“記注有成法”,是以春秋之體,謹嚴不可假借,通于易之辭(4A),禮之官,見于周官法廢 (1A);另一方面,“理無定形”,故“撰述無定名”,是以春秋之用,變化不可方物,通易之象(4B),詩之興,見于詩之亡(3B)。

由此,從五經中抽取的“變化和謹嚴”二元結構,便構成了章學誠史學的兩條線索。在五經中的《尚書》和《春秋》分別代表史學這兩種傳統的源頭。在《春秋》內部,對應這兩種傳統的則分別是“春秋之義”和“春秋之例”。這兩種傳統在后世史學史的發展,就是章學誠區分的“撰述與記注”、“圓而神”與“方以智”、“史記”傳統和“漢書”傳統的兩兩對立,正所謂“遷書體圓用神,多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應智,多得官禮之意也”(2B→6B;1A→7A)。以這種風格上的二種傳統去理解史學史的流變,是章學誠史學最重要的創見。為明白起見,我們可以把章學誠版本的史學史之基本編碼,用表3表示:章學誠所建構的上古史書“一以貫之”的系譜如《書教上》所述:

表3

《周官》之法廢而《書》亡,《書》亡而后《春秋》作……六藝并立,《樂》亡而入於《詩》、《禮》,《書》亡而入於《春秋》,皆天時人事,不知其然而然也。《春秋》之事,則齊桓、晉文,而宰孔之命齊侯,王子虎之命晉侯,皆訓誥之文也,而左氏附傳以翼經;夫子不與《文侯之命》同著於篇,則《書》入《春秋》之明證也。馬遷紹法《春秋》,而刪潤典謨,以入紀傳;班固承遷有作,而《禹貢》取冠《地理》,《洪范》特志《五行》,而《書》與《春秋》不得不合為一矣。

這樣,“周官1A→尚書2B→春秋5AB→史記6B→漢書7A”,這個別具一格的章氏史學史譜系,就氣勢闊大地把上古諸家史學都統在一起了。

可以看出,章學誠的所有論述的基礎,都是在縱軸上的某B和某B相似,某A和某A相似,即他的思維擅長抓住事物的相似性關系。而他所標舉的“象”與“興”,對譯到現代史學理論的術語,大約也就是“想象和比喻”。于是,如果我們把章學誠放到了懷特理論的試紙上,那么自然可以得出了“章學誠是隱喻型史家”的結論。這個結論富含啟發,既契合了以往章學誠研究的共識,也能解決一個章學誠研究史上一些聚訟紛紛的問題,或能為章學誠研究別開一生面,篇幅所限,我們略舉其大者如下:

1、“史意”概念。章學誠主張“作史貴知其意”,這個“史意”不僅僅是通常解釋的“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它有“意義”的層面,但還有“意味”的層面;它不僅僅是“主題”,而且是“風格”?!耙饬x”對應轉喻,由橫軸上前后鄰接的字詞呈現,“理論”、“觀點”、“主題”等等是通過邏輯推演獲得的;而“意味”、“風格”則對應隱喻,“史意(味)”要靠隱喻思維意會?!笆芬狻边@個概念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史學對歷史認識過程中的默會維度的深刻理解。而章學誠自述其與劉知幾的區別:“章言史意/劉言史法”,不是研究對象上的不同(不是章學誠研究叫“史意”那個知識領域,而劉知幾研究叫“史法”那個知識領域),亦是思維風格上“隱喻/轉喻”的不同。法則建立事實,隱喻勾勒模式①[德]沃爾夫岡·伊瑟爾:《怎樣做理論》,朱剛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法”、“意”之別,該從這個層面去找。

2、“文史通義”所謂的“通”,不僅要從轉喻、提喻層面理解而還要從隱喻層面理解。不僅僅指的是時間和邏輯上的貫通,不僅僅指與專史和斷代史相對的通史,更不是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那樣把歷史整合進一個意義體系(提喻),而是指歷史的某種形上意蘊。

3、“圓神”“方智”這一“史體”劃分,不是“體類”之分,而是“體性”之分。這種分類不是“歸納—演繹型”,而是“隱喻型”。這種分類方式把歷史著作與史家的主體性掛鉤,從而不僅僅限于歷史編纂學范疇。從人類思維的不同風格出發,歸結出一對二元因素,通過勾勒出它們的此消彼長和分離融合,足以寫出一部思想學術的歷史。耍玩這種把戲最成功和最著名的高手正是懷特謂之為隱喻型的尼采。他的《悲劇的誕生》以日神與酒神的二元性隱喻的對立和融合構建了悲劇生成的歷史。章學誠也是在史學史中拈出“圓神”“方智”這一組二元對立,假想某種隱喻的“意”,在史學史中流變。

五、隱喻思維對抗相鄰性思維

轉喻對應事件,隱喻對應結構。年鑒學派以結構取代事件,②一般認為,年鑒學派這一主張,是當時整個結構主義思潮中的一部分。參見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第13頁。曾造出一場史學革命,這是我們熟悉的。在我們這篇思想史文章中,我們以“結構”來取代“主題”,以思想“風格”的研究取代思想“觀點”的研究。正如布羅代爾稱“事件的歷史”是“表面的騷動”,是帶泡沫的浪花,“結構”的歷史才是根本,是“深海暗流”③[法]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9頁。。同理,主題、觀點是表面的,思維方式在完形上的整體特征是更深層的因素。在《元史學》的結語中,海登·懷特曾經總結,拿比喻范疇描繪史家的風格,可以取代通常用以形容史家觀點的如“浪漫主義”、“唯心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等范疇,還能從認識論、美學和語言學的層面上,揭示后者賴以寄居的作品的結構④[美]海登·懷特:《元史學》,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頁。。也就是說,風格是在背后決定觀點的東西。于是,讓我們通過章戴論爭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觀點”上的交鋒,來呈現這種表面沖突背后,兩人“語言—思維”模式上轉喻型和隱喻型的“結構”差異。我們仍然用戴震對自己的童年回憶(1757年戴震35歲時追憶⑤此年份據段玉裁《戴震年譜》。錢穆有不同說法。參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44頁。):

仆自少時家貧,不獲親師,聞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經》示后之人,求其一經,啟而讀之,茫茫然無覺。尋思之久,計于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①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0頁。

這一段話可謂是戴震最著名的一個學術方法論口號。少年戴震從茫然無覺而卒有所得,其所領悟的思維技術,說出來倒也十分平常,即所謂的“問題分解”術:每當我們面對一個遙遠的、大的、總的目標的時候,可以把它分解成一些子目標,然后再把這些子目標分解成子子目標,如此用遞歸的方式進行下去,最終能得到一些非常簡單的目標,于是大問題就被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若干步來解決它。例如在這里,大目標是“通其道”,次級目標是理解全文全書,小目標就是理解一字一詞。這個“問題分解”的思維技術,其特點是緊扣“相鄰性”,即一連串相鄰的小目標“組合”成大目標。這種“問題分解”法在人們的思維中運用得十分普遍,有著很樸素的理性力量。早于戴震120年,笛卡爾就把這列為“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的四條基本原則之一:

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總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②[法]笛卡爾:《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6頁。

但是,這種方法也蘊含著一個陷阱。為簡便說明之,我們可參考一個著名的例子:芝諾“阿喀琉斯追不上烏龜”的悖論。芝諾稱,運動是不可能的。由于運動的物體在到達目的地前必須到達其半路上的中點,若假設空間無限可分則有限距離包括無窮多點,那么運動的物體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經過無限多點,這是不可能的。芝諾用的其實就是“問題分解”的技術,他把從A到B的總目標,分解成兩個子目標:先走一半,然后再走一半。然后,再把這兩個子目標,分解成四個子子目標:先走一半的一半,再走一半的一半……這樣無限遞歸下去,你就會得到一個無比巨大的目標群,最終你將寸步難行③參考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802頁。。戴震講過,尋行數墨,要如“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等”,走樓梯要一級一級走,但是,多少微量的程度才算樓梯的“一級”呢?這就像芝諾說的,你在從A到B的過程中,總要經過A和B之間的中點,如果固執于“不可以躐等”,這樣無限分解,你就永遠不可能從A到B了。《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描繪了這樣一個困境,戴震自然知道莊子這句話,卻不知自己把整體分解成部分的思路就陷入了這樣一個不竭的深窟。

1766年,戴震的上述觀點,曾向前來問學的章學誠面陳,給予后者巨大的精神震蕩,留下“仆重愧其言……我輩于四書一經,正乃未嘗開卷,可為慚惕,可為寒心”④章學誠:《與族孫汝楠論學書》,《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頁。的記錄⑤章學誠、戴震初晤的情形,可參考余英時《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7—17頁。。多年后,學術上成熟自立的章學誠,對戴震的觀點有了系統的反駁。章學誠的論戰策略,就是鍥入戴震的“相鄰性”觀念,指出“問題分解”的技術,忽視了機會成本,會導致“無窮遞歸”,從而使人陷入浩淼的瑣碎之中:

戴(東原)氏言曰:“誦《堯典》,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則不卒業。誦《周南》、《召南》,不知古音則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者宮室衣服等制,則迷其方。”⑥章引戴震這段話,見于《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0頁。戴氏深通訓詁,長于制數,又得古人之所以然,故因考索而成學問,其言是也。然以此概人,謂必如其所舉,始許誦經,則是數端皆出專門絕業,古今寥寥不數人耳,猶復此糾彼訟,未能一定,將遂古今無誦五經之人,豈不誣乎!⑦章學誠:《又與正甫論文》,《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37、338頁。

戴震講,讀《尚書》的《堯典》,要想理解文中“乃命羲和”這一句話,這個問題會衍生出一個子問題:你必須知道恒星和七政(日月木火土金水)的天文知識,若非如此,便無法讀懂《尚書》;讀《詩經》的《周南》、《召南》詩篇,如果不解決古音的這個子問題,句讀就會有誤;讀《儀禮》的“士冠禮”,就得先解決古代宮室衣服等各種制度的問題。這樣的讀法,自然就引出了許多許多的“專門絕業”,天文學、音韻學、儀禮制度之學,而這些學問的任何一種,都是人們終其一生未必能夠窮盡的專門之學:

六書小學,古人童蒙所業,原非奇異。世遠失傳,非專門名家,具兼人之資,竭畢生之力,莫由得其統貫。然猶此糾彼議,不能畫一,后進之士,將何所適從乎?或曰:聯文而后成辭,屬辭而后著義,六書不明,五經不可得而誦也。然則數千年來,諸儒尚無定論,數千年人不得誦五經乎?⑧章學誠:《說文字原課本書后》,《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4頁。

“此糾彼訟,未能一定”,必須交給專家去處理,一般讀經人如果糾纏于這類問題,每一步都追求戴震所謂的“十分之見”,那么過程的自我目的化終將會淹沒最終目的①梁 啟超亦評戴震此法容易“把手段看成目的”(梁啟超:《戴東原哲學》,見汪學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50頁)。,“步步推進”的計劃會變得“寸步難行”,這樣下去,章學誠雙手一攤道:“將遂古今無誦五經之人”——就像芝諾聳聳肩膀: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了。正如戴震的學生段玉裁講(據段的外孫龔自珍述):“學問門徑,自殊遠而望之皆一丘一壑耳;深入其中,乃皆成泰山滄?!保谑牵覀內绾文堋耙杂邢拗褡R、觀無涯之注記”(《史通·雜說》)、“以有盡之生,而逐無窮之聞見”(《文史通義·假年》)呢?

西方史家中,柯林武德討論過歷史學中的“量”的問題,可以與章戴這個爭論相并觀察。他提到,有種意見認為:如果你不了解高盧的臺納文明是怎么樣,你就不會知道凱撒征服這片地區時所面臨的問題是什么,進而,你就不會理解凱撒生命的主要目標,也就不能理解羅馬共和國結束時這個主要人物(這個設問和上引戴震的說法是一樣的)——這樣說,是不是太苛刻了呢?因為忽略臺納文明而導致對整個羅馬史的誤解的可能是非常小的,但是,那會有多小呢?在校正誤解之前,我們并不知道。這種失誤和我們了解臺納文明所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那個更大呢?事實上,歷史學總是會碰到忽略這個還是忽略另一個的“選擇”問題。因而,追逐“終極的全面的歷史事實”精神可貴,但是這是一個無盡的目標,歷史研究不可能在完成這個目標后才開始,歷史學家也不應該把自我限制在歷史的細節中:

一個特定的作者,或者特定的一代作者,就某個特定主題占有的只有數量有限的證據;而另一位作者,或者后一代作者成功地開啟了新的信息之源,那么,這個過程會在哪里終結呢?在歷史研究終結之前,這個過程絕不可能終結。因此,我們的歷史學家為了把自己限制在細枝末節中而給出的種種理由都是些糟糕的理由。它等同于:這樣的細節需要嚴格地、科學地對待,而“更大”的問題卻不需要。②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增補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42頁。

戴震是脫不開這樣的批評的——他嚴格地對待了細節,卻忘記了更大的問題。而章學誠卻抓住了問題的另外一端。以下一段,筆者認為是章學誠對自己認識論最要緊的闡述:

理之初見,毋論智愚與賢不肖,不甚遠也;再思之,則恍惚而不可恃矣;三思之,則?;蠖魥Z之矣。非再三之力,轉不如始也。初見立乎其外,故神全;再三則入乎其中,而身已從其旋折也。必盡其旋折,而后復得初見之至境焉。故學問不可以憚煩也。然當身從旋折之際,神無初見之全,必時時憶其初見,以為恍惚?;笾改涎?,庶幾哉有以復其初也。吾見今之好學者,初非有所見而為也,后亦無所期于至也,發憤攻苦,以謂吾學可以加人而已矣。泛焉不系之舟,雖日馳千里,何適于用乎?③章學誠:《辨似》,《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頁。

如果說戴震的方法是“積小以明大”,那么章學誠的方法便是“先立其大”。所以他竭力保持“神全”的精神狀態,時時返歸“初見之至境”以避免“手段—目標”的倒轉。戴震的“字→詞→道”,三者構成水平軸上的提喻關系,而章學誠的“初見之全”和“再思”“三思”,三者保持了縱軸上的、“相似”的等階關系,相互比觀、構成了詮釋的循環。④參見[日]山口久和:《章學誠的知識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頁。和戴震元素主義的組合分解法不同,在習慣隱喻型思維的章學誠心中,整體總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戴震的方法論下,三角形要分解成三條直線,一條一條來認識,而章學誠的感覺中,三角形首先是三角“形”。或許,章學誠反對戴震,其觀點可以用安克施密特的話一言概之:

歷史敘述是歷史敘述只是在于歷史敘述的(隱喻的)意義在其整體性上是超越其單個陳述的總和的(字面的)意義。⑤[荷蘭]安克施密特:《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頁。

曾幾何時,戴震的方法被當作清代樸學“科學精神”的代表,而時至今日,“科學”的發展已經非胡適那代人所能想見??ㄎ鳡柕热嗽浿赋觯?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界發生了一場“思維方式上的革命”:機械論基礎上的元素主義思維被整體論所取代。如在物理學中,古代的“實體理論”被“場論”取代,所謂“場”,不能被理解為部分遞加組合而成的結集,非由“件塊”拼組而成,而是一系統、一整體⑥[德]恩斯特·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頁。另參見[法]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頁。,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也均經歷“元素→場”的范式變遷,“自然不會跳躍”的觀念遭到否定。若就這點而言的話,戴震轉成非“科學”,章學誠反而是“科學”的了。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這種移形換位,倒使得我們思考,用西方觀念來比照中國思想史研究,如何避免郢人燕說、看朱成碧、相互破壞呢?

這是個大的問題,在此,容我們僅就本文做一點小聲明。像戴震、章學誠這樣的學者,不可能化約為一種思維類型。海登·懷特的比喻理論含混處很多,如果拘執于比喻類型上的對號入座的話,那就成“粗野的”和“荒誕不經的”——即使懷特本人,在判類劃分上也是力求靈活的,例如他把馬克思劃歸“以轉喻模式為史學進行辯護”之后,仍然說“無論馬克思分析什么”,都傾向于將研究對象對應為四種比喻。①[美]海登·懷特:《元史學》,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頁。因而在本文中,雖然我們有中西互參的企圖在內,但對我們的中心論旨而言,海登·懷特的比喻理論只是借力,我們無意奉其為金科玉律,我們只是消費它。我們的問題全從本土研究的語境而來,我們對章學誠學說的新解釋,即使摒去對“西方”隱喻理論的借用,也是成立的。我們完全有可能純用傳統史學的術語,表達同樣的解釋,只是那些術語涵義混沌且已為人熟用,敏感度不夠。因此這只是一個學術傳播策略的問題。因此,不管是敘事主義的史學理論、還是結構主義形式分析,②海登·懷特本人的態度就頗堪尋味,《元史學》中譯本前言的第一句,便說該著作是“結構主義”時代的產物,要是在今天,他不會這樣寫了。他本人如此說,我們自然不必對他的理論過泥過執了。以及心理史學的方法,于本文只是一個參照系統。房子蓋好后,腳手架是可以拆除的。

K092

A

1003-4145[2012]01-0070-10

2011-11-15

章益國,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蔣海升)

猜你喜歡
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天天综合亚洲|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国产精品|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青草视频久久| 一区二区午夜|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白丝av|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1青青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免费无码网站|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成人播放|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一区| 亚洲色图另类| 毛片免费试看|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激情亚洲天堂|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日韩美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青涩在线|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伊人91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a亚洲天堂| 国产一区成人|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久久99国产视频| 有专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综合色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国产欧美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