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的城堡
若要列一個最令觀眾糾結的電視節目清單,央視老牌節目《每周質量報告》定然榜上有名。這檔專注于消費品質量問題的新聞專題節目,一直致力于揭開行業內幕和黑幕,并積極預警消費陷阱和誤區。每當最新一期節目即將播出,很多觀眾會將遙控器調到這個頻道。理由并不復雜,這檔節目雖然不能回答“什么東西能吃”,但它或許能告訴觀眾“什么東西最好別吃”。
過去近十年間,這檔節目用翔實而確鑿的一手資料,擊碎了很多著名品牌的商業神話,曝光了很多明星企業鮮為人知的一面,以日拱一卒的方式捍衛著消費者的權益。前不久,這檔節目又推倒了明膠生產行業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最終使得“某些不法廠家用皮革廢料制作有毒膠囊”的駭人內幕,變成了政府部門、學界、民間共同談論的熱門話題。這其中,最讓公眾感到后怕的是,大家熟知的修正藥業、通化金馬、蜀中制藥等知名藥企赫然在列。
有人給身處風暴眼的修正藥業算了一筆賬:若使用安全達標的藥用膠囊,成本為每一萬粒60多元,若使用鉻超標的“毒膠囊”,每一萬粒的價格則會便宜10多塊錢,折算到每一粒膠囊,其利潤僅多了一厘錢而已。以修正硬膠囊日產96萬粒膠囊的生產規模計算,使用“毒膠囊”每月能節省的成本僅為15萬元,但據媒體測算,由孫紅雷、張豐毅、陳建斌等明星代言的修正藥業,僅今年3月份的廣告投入就高達3億元。
一邊為毫厘之利不擇手段,一邊卻為廣告代言一擲千金,這種鮮明對比展示了這些藥企畸形的經營理念和價值排序。事實上,在如何分配成本的問題上犯糊涂的,又豈止是藥企?君不見,有多少企業動輒斥資數億元投放廣告,卻在治污費用支出方面吝嗇得一毛不拔?君不見,有多少煤老板在打點地方官員和封堵礦難消息時出手闊綽,卻舍不得給礦工們建一座危機時可以保命的避難所?君不見,有多少地方政府在建造奢華的樓堂館所時毫不含糊,卻不去考慮改善百姓面臨的民生難題?
如何支配成本,如何獲取利潤,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命題和哲學命題。它映照一家企業或一個政府部門的價值序列,驗測他們恪守良知敬畏社會的程度,也體現最簡單的因果關系。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依靠砸錢做廣告而崛起的企業,往往容易敗在產品的品質上;對生命和安全缺乏敬畏,煤礦的入口就是“地獄與人間的界限”;不懂得“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真諦,就難以贏得百姓的口碑。
無論是企業、政府部門抑或個人,都應該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智慧;如果能夠看見別人“吃一塹”,自己也跟著“長一智”,則離成功或偉大又近了一步。這就好比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檔節目,當別的企業因未能合理分配成本、價值觀扭曲而身敗名裂之時,其他企業不應該幸災樂禍,也不應為自己暫時安全感到慶幸,而是應該深刻地自我反思。畢竟,一時的小算盤或小聰明,或許能夠建造一座城堡,但它只能矗立在沙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