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芯邑
農超對接紓解“賣難買貴”
□ 本刊記者 劉芯邑
近日,在“2012大興區特色農副產品供需對接會”上,北京市大興區特色農副產品與70多家商超、餐飲、企業簽訂供貨協議,直供100余種農產品。大興農產品將在市區45家連鎖超市、30家餐飲企業等地直銷,以便市民能就近吃到新鮮的瓜果蔬菜。
據了解,大興區商務部還將在全區及北京范圍內推廣社區菜站模式,社區居民既可到社區體驗超市采購,也可網上、電話訂購新鮮的農副產品。為了零距離接觸農超對接,《民生周刊》記者走進了大興禮賢益農業蔬菜站。
6月28日下午3時,在“大興禮賢益農業蔬菜站” 里,工作人員已將大部分蔬菜送到了菜站門外。菜站內擺著白菜、黃瓜、西紅柿等各種新鮮蔬菜,品種約有50余種。
這些蔬菜都是從合作農戶菜園里當天采摘下來的。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大興區質監局提前一天對所有菜品進行檢驗。“主要針對菜品上是否殘留農藥及重金屬含量,取樣質檢費用很高,若不是大興區商務部的大力支持,我們是做不到直供直銷的。”禮賢益蔬菜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張海豐告訴記者。
北京禮賢益農業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12日,位于大興區禮賢鎮,現有入社成員168戶,擁有獨立自主經營權的蔬菜生產基地400畝,每年可為市場提供各種無公害蔬菜及農產品上億公斤。
經過檢驗合格的蔬菜,由蔬菜站的工作人員進行粗加工,統一包裝。由于訂單較多,每天下午蔬菜站異常繁忙。
農戶趙中華告訴記者,他和禮賢益農業合作社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合作。之所以一直合作,關鍵是“回錢快”。他說:“我們農民就是喜歡邊交貨,邊收錢,這樣有效率。”
據了解,自2007年大興區開展農超對接工作以來,先后有40家規模以上的農民合作組織與市、區23家超市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減少農場品流通成本6%-8%左右,增加農民收入15%以上。
依托禮賢益農蔬菜合作社,與市場對接,讓農民多了一條銷售渠道。“禮賢益農業蔬菜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抵御了市場風險,使農民獲得了穩定的收益。”大興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潘郁峰表示。
下午5時,所有蔬菜裝載結束,由15輛大車輸送到各個指定社區。張海豐告訴記者,在大興區有20個指定點,豐臺區有1個,除了直銷社區,還需給超市和餐飲企業配送新鮮蔬菜。“我們和華聯物美超市及呷哺呷哺餐飲企業有合作協議,長期供應新鮮蔬菜瓜果,每天凌晨4點準時出發運送到超市和餐飲企業。”
張海豐介紹,合作社投入20輛廂式貨車面向該蔬菜站及其他農社對接站點直送蔬菜。“白天采摘,下午3點開始裝車,5點就直接送到菜站了。”
“有時候下班晚了,就可以來社區便利站買菜。”正在大興區香海園小區買菜的居民王麗說。據了解,菜站每天營業時間分兩段,上午從6點半至中午12點,下午從3點到晚上6點。
農社對接蔬菜站內的蔬菜比較新鮮。王麗說,自己不用出門也可以買到菜,通過網購,十分便捷,點擊“任我在線”配送中心,即可買到喜歡吃的菜,完全免費配送。
記者采訪第三方服務商“任我在線”了解到,它是目前北京精農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出的一個網絡新模式。北京精農合作社主要給“任我在線”供給新鮮蔬果。市民可通過互聯網選購菜品,線上下單后,實體店配好菜,免費送菜到家門口。同時,絕對保證蔬果的質量。
任我在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一告訴記者,從生產方到社區實體店,就能完成免費配送整個過程。系統門店和網店成為生產者的直營店,直銷渠道省去了所有批零環節,節約成本,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系統從生產者處直接購買。
徐一表示,明年將繼續復制網購模式,利用高科技術和創新的直銷商業模式,把各類企業在互聯網控信息平臺上編織成龐大的具有健康特征的“民生商業直銷網絡”。
北京華聯各大商場每天開門營業,市民們便立刻涌進農超對接蔬菜專柜挑選蔬菜。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蔬菜,從葉菜類的白菜、菠菜,芽莖類的芹菜、青筍,到冬瓜、黃瓜、蘿卜、蓮藕等球莖類蔬菜,品種繁多。
每種蔬菜對應一塊黑色價板,清楚地寫著菜名和售價。“價格跟農貿市場差不多,因為是農超對接的專柜,要比旁邊普通柜臺的便宜不少呢!”正在挑選蔬菜的葛姓老人說。
專柜蔬菜“賣相”較好,黃瓜頂花帶刺;大白菜、長茄等常見菜也都鮮亮光滑,比平時在菜市中見到的蔬菜“好看”。菜價除個別蔬菜比附近菜市場稍高外,來自農超對接的大興西紅柿,每500克2.6元,比旁邊柜臺便宜1.39元。“蔬菜很新鮮、購物環境好,買得比較放心。”現場一位劉大媽道出了很多市民的想法。
有三年農超對接經驗的物美大賣場大興店蔬菜專柜負責人劉宗仁,統籌著從蔬菜種植、采集、運輸、直到送貨上架的全過程。他認為,超市應該改變心態,“以前都是等著人家送貨上門,超市應該主動深入到生產環節,走入田間”。
大興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潘郁豐認為,從整體實施情況看,農超對接有效地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基本上實現了企業、農戶、消費者三方共贏的效果。
中國的農超對接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農超對接看上去簡單,但實際的對接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我是一個農場主,要對接許多家超市,以前是給了農貿市場的人就可以了,而現在我怎么去和這些超市一家一家對接呢?要是哪天遇到堵車了、車壞了,或是天氣不好,哪個超市沒法及時到貨,都來找我毀約、罰款,我該怎么辦?”全國農業展覽館研究部主任曹幸穗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曹幸穗認為,農超對接的發展還需突破諸多限制。“當物價波動較大,不能協調生產者、運銷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的時候,農超對接只能成為政府為緩解突發性矛盾而采取的短暫應對措施。”
由于農戶自身不具備專業的物流條件,而農超對接的主要是蔬菜、水果、禽蛋等鮮活農產品,就會對“運銷半徑”有比較高的要求,這無形之中加大了流通成本。
除了物流產生的巨大壓力外,曹幸穗認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也限制了直接與商戶對接的農戶的發展。“到了銷售地,各種倉儲、環境、清掃的費用都很高,這些如果僅靠菜農去承擔,壓力太大了。想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物流的基本原理出發,完善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各項基礎設施和條件,才能讓農產品以最優的成本、最短的距離和最少的環節到達老百姓的餐桌。”
曹幸穗表示,只有設立一個各盡其職的體系來,政府、社會、商家顧全大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農民把菜賣出去、賺到錢,老百姓也能吃到新鮮、便宜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