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莉 趙劍峰
(1.內蒙古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內蒙古工業大學 人事處,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近年來內蒙古在實現經濟增長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居民收入卻沒有同步提高。盡管從2000年以來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就呈逐年上升之勢,但內蒙古人均居民收入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從2001年到2008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占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76.8%下降到了44.9%,農牧民人均收入由占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27.4%下降到了14.5%。2008年,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2214元,高于全國平均地區生產總值的22640元,而內蒙古人均城鎮居民收入為14488元,內蒙古人均農牧民人均收入僅為4713元。[1]大量數據顯示,內蒙古城鎮居民和農牧民人均收入雖然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縮小,但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特別是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縣、鄉、嘎查和牧區,居民收入低就更加突出,這表明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完全惠及人民的利益,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收入增長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內蒙古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盡管內蒙古城鄉居民總體收入在持續不斷地增長,但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年擴大。以2006、2007和2008年連續三年的收入差距為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分別是7016元、8425元和9775元,均達到了3.1:1,并且呈現繼續擴大的趨勢。[1]2009年7月,據對內蒙古農牧區家庭抽樣調查中的數據顯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的居多,占46.08%,年收入超過萬元的只占到了9.92%(見表1)。其中,收入較低的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家庭年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到了44.31%;而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家庭年人均收入在萬元以上的也僅占1.26%。此外,若考慮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住房保障、社會保險、衛生醫療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殊補貼,城鎮居民與農牧民的實際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表1 內蒙古農牧區家庭收入狀況①
雖然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農牧業生產的補貼政策不斷擴大,市場上農畜產品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農牧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是,農牧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還是面臨著很多困難。一是農牧業成本高且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生產資料成本主要是出自農牧民的家庭收入,這就大大減少了農牧民的生活開支,降低了農牧民的生活質量;二是農牧業生產科技應用率低、信息不靈,適應市場能力差,農牧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低,機械化、規?;纳a只占少數,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結構調整還不盡合理,產出的農畜產品基本上都是原料性產品,缺乏加工轉化和技術增值,因而經濟價值低、綜合效益不高;四是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抵抗災害風險能力較弱,農牧民增收存在較大風險。而長期以來,農牧民增收主要依靠農牧業,以消耗體能的種植糧食、飼養家禽家畜等簡單勞動為主(見表2),缺乏多種收入來源作為補充,所以,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農村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還十分突出。盡管外出打工成為目前許多農牧區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勞動者科技素質普遍偏低,加上勞動力市場吸納力不強,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所以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處境十分困難。

表2 內蒙古農牧區家庭收入渠道
二是地區之間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擴大。盡管全區各盟市居民收入總體有所提高,但是東、中、西部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水平很不平衡。2006年,呼和浩特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054元,而東部興安盟僅為7612.42元。2007年,中西部除了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的農牧民人均收入較低,分別是3346元、4435元以外,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的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 6121元、6148元、6123元、6498元、5072元,均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的4140元,而赤峰市、興安盟的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分別是3680 元、2534 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009 年內蒙古東部城鎮居民與西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絕對量相差13130.6元,東西部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量相差 2796 元。[2]
總體來看,內蒙古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持續拉大的態勢。內蒙古東西部收入差距的形成,既有資源稟賦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發展戰略等主觀意識方面的因素。從資源分布來看,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稀土、煤炭、鐵礦和油氣等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在推動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西部居民大幅增收。特別是呼包鄂三市,2009年三地生產總值占到了全區生產總值的52.4%,其城鎮居民收入也位居自治區前三名,并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2.7%。[2]雖然東部地區具有對外出口的地理優勢,但全區出口總額規模較小,利用外資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滯后,出口商品和對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以俄、蒙資源為依托的口岸加工業尚未形成規模,口岸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外經濟合作市場單一,領域不寬,未能對我區東部沿邊城市帶來較大的經濟實惠。從發展戰略來看,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自治區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西部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的巨大動力。從人口構成來看,內蒙古東部地區農牧民人口比重較大,城鎮化水平低,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也直接影響了東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是行業之間工資收入水平差距擴大。當前,不同行業之間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差距顯著不僅是我區而且是其他省市所面臨的一個普遍現象。2011年12月1日在第四屆中國勞動論壇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公布的有關報告稱,2010年,全國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達到了70146元;最低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只有16717元。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為4.2∶1,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基本上是維持在1.6-3倍之間,②并且在這些國家中,行業的高工資并非由行業的壟斷性所造成,而是由于這些行業對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從業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因而得到的回報也相應較高。當前,中國行業收入差距已躍居世界之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有市場經濟造成的對勞動差別的放大效應,使經濟效益好的單位員工工資收入比較高,而且受到各類特許經營權、資源產品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在社會上造就了一批高收入的特殊利益群體。行業收入差距所帶來的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正逐步顯現,并成為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這不僅會影響到低收入群體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極容易誘發不滿的情緒,而且嚴重影響著內蒙古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總體來看,盡管內蒙古已經開始出現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農牧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農牧業不斷走向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但由于原有基數差距較大,收入差距過大的態勢短期內很難得到根本扭轉。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既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實現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努力增加少數民族貧困居民收入,逐步縮小分配差距。近年來,內蒙古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居民整體收入大幅度增長,但與此同時出現了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消費與投資的合理結構以及社會主義公平原則的實現,不利于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社會快速、穩定的發展。因此,要不斷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增長機制和保障社會公平的調節機制,促進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共同繁榮。一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形成經濟增長、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的良性互動,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二是通過多渠道開發農牧民增收途徑,改變農牧民增收難的困境。要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牧業,提高農畜產品的加工和轉化程度;要通過改革農村牧區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資金、土地要素流動起來,為農牧民帶來長期持久的財產性收益;要制定實施政府對優良農畜產品的價格保護政策和補貼政策。三是深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加快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改善貧困地區特別是蒙古族聚居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過程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按照社會公平的理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重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控制和調節壟斷行業的收入,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有效遏止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防止因為收入差距問題帶來矛盾激化和社會動蕩,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利益分配格局。五是妥善解決搬遷農牧民的后續發展和長遠生計問題;穩妥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為農牧民進城就業落戶創造條件。
第二,拓寬就業渠道,加大就業力度。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徑就是提供就業機會。大力實施符合區情的就業促進戰略和就業政策,首先要求政府從政策上引導人們轉變就業觀念,創造靈活多樣的就業模式,如個體經濟、社區服務、臨時性就業和自我就業等彈性就業方式,尤其是讓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實現再就業。其次,針對高校畢業生,實施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如引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來促就業;認真組織實施“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計劃,鼓勵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服務,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再次,針對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繼續實施就業轉移戰略,加強對轉移農牧民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在第二、第三產業中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以適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需求。
第三,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內蒙古地跨西北、華北、東北,近靠津京,內臨黑、吉、遼、晉、冀、陜、甘、寧8省區,外接資源富集的俄羅斯、蒙古國,有18個邊境陸路口岸,有7個盟市的19個旗(市)位于邊境,具有對內和對外開放優勢。目前,內蒙古已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有700多種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二十多年來翻了五百多倍。在對外開放的新階段,應進一步充分利用地緣和資源優勢,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擴大開放領域、提升貿易層次,把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把擴大出口與引進資金結合起來,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旅游貿易和口岸經濟配套服務,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在對內開放方面,要立足于發揮內蒙古傳統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效優質特色農牧業,加強羊絨產品深加工和綠色農畜食品出口,實施品牌戰略,把內蒙古的優勢資源帶入國內外大市場;不斷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積極培育出口創匯的增長點;在加強對中部開放力度的同時,擴大對東部沿海地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在對外開放方面,把加強與俄、蒙區域合作作為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以內蒙古對俄蒙的全面合作為契機加強我國向北對外開放的范圍;積極參與東北亞、中亞等國際區域合作;加強滿洲里、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重點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臨邊經濟,以口岸經濟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口岸城鎮化的發展,并形成對周邊地區的“吸引”效應,有效推動對外合作的持久穩定發展。
第四,立足于地區優勢,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和牧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實現農牧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要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就要堅持走資源導向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生態和效益相結合的新型農牧業發展道路,建立標準化、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和養殖場,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優質化、多樣化的農畜產品,加快發展羊絨、牛奶、牛羊肉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積極培育一批像鄂爾多斯、伊利、蒙牛等能夠快速拉動全區經濟增長的龍頭企業,真正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牧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連接關系,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致富的能力。
第五,加強環境治理保護,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內蒙古作為祖國北方生態屏障,尤其應高度重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生態保護制度。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風沙治理等工程,努力保護土地、恢復生態植被、構筑生態經濟圈,加快禁牧舍飼、圍封轉移、生態移民的步伐,恢復自然修復能力;應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努力使環境保護工作步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堅決制止濫采濫挖和嚴重浪費資源的現象,既要講經濟效益,也要講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應盡快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落實農牧民的安置補償政策。生態補償是一項主要針對生態破壞中的受損者、減少生態破壞者以及對生態保護、治理和維護做出貢獻者給予補償的重要的生態保護和環境管理手段。當前,內蒙古應加強補償在建設農牧業和農牧區生態文明過程中利益受到損失的農牧民,探索利用土地投資等新型用地方式,確保失地農牧民長期享有土地收益權,完善現行對農牧業的各項補貼政策,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農牧民利益。
[注 釋]
① 該數據來源于2009年7月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通遼市科爾沁旗、呼盟鄂溫克旗、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及西部地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農牧民進行的抽樣調查.
② 摘自“報告稱我國行業收入4個方面差距擴大”,新浪新聞中心,http://www.sina.com.cn,2011-12-2.
[1]杭栓柱.內蒙古“十二五”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2]包鳳蘭.內蒙古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理論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