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的“心靈家園”
隨著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當代中國迅速進入陌生人社會。在這一陌生的社會形態沖擊下,不論是管理者,還是當地人、外地人,顯然都沒有準備好。
在這樣的情勢下,“異鄉人心態”一時成為彌漫在社會上的一種鄉愁。大量的異鄉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盡管有的時間已經很久,但仍然生出很多隔閡,此處非故鄉,心靈無處安放。外在的表現則是,在戶籍、就業、入學、住房、社保等諸多方面,與本地人分出了親疏彼此。即使在當地人與外地人之間,也常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態。前不久,一些地方接連發生摩擦事件。而在杭州圖書館內,農民工和拾荒者卻可以自由進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全國范圍內消除“異鄉人心態”是流動時代的一個新課題。
最近有消息稱,泛珠三角地區10省份簽署一項協議,將共享流動人口計生信息。由流出地提供全員人口個案基礎檔卡信息,主要包括婚姻、孕情、生育、避孕節育、社會撫養費征收等基本信息。流入地則提供全員人口在現居住地的管理服務信息,主要包括現居住地地址、家庭成員、聯絡方式以及目前的生育節育、查環查孕、生殖健康服務情況等。信息共享僅僅只是消除“異鄉人心態”的一個開始,其具體操作手法還是1.0式的初級版。
從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角度看,其信息的共享,不能僅限于計生信息,戶籍、就業、入學等都應當納入。信息共享也不能只是初級的區域性的相互交換,而應當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互聯互通。只有建立了這種全國人口的基本信息庫,才不會形成區域性的人口信息壁壘,生出對“流動人口”的陌生。
全國人口信息聯網,將只是一個發端。核心問題則是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是中國人,由同一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就不能厚此薄彼。在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保等諸方面,都應當逐步打破壁壘,實現待遇平等、服務均等、利益均衡。盡管從目前來看,在短期內還很難做到這種公共服務完全均等,但不能沒有實現的時間表。有了這種國家制度層面的破除,外鄉人融入本地才有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消除“異鄉人”心態,還有賴于兩個方面的轉變。本地人不搞歧視,外地人適應本地人文環境。陌生人社會的來臨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人將離開本地去到外鄉,相關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而“異鄉人”對家園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勢下,只有及早調整心態,加強社會整合,才能減少社會矛盾和問題,實現國民的心靈交融。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詩人抒發鄉愁后的感悟。現時代,這樣讓人心安的“心靈家園”,必得有國家、社會和本地人、外地人的共同建構與呵護。什么時候,能有不知身在異鄉的感慨,能在異鄉同樣快樂、幸福生活,“詩意的棲居”才不會成為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