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
給“常回家看看”立個法如何
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在草案形成過程中有較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條款,寫進了草案。同時采納25個省區市的做法,將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節。道德規范是否適合入法?有操作性嗎?
張成浩
對“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與憂
多名委員建議將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入法,這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人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孝敬父母,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今卻要建議將“常回家看看”入法來“強迫”一些人孝順,這究竟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不可否認,委員們建議將“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但在我看來,委員們建議將“常回家看看”入法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后,老人的精神需求有了法律保障。憂的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常回家看看”入法會不會形同虛設?
首先,將“常回家看看”入法就能確保子女們常回家看看嗎?我看懸!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沒有孝心而不回家看望老人,對這部分人來說,即使將“常回家看看”入法,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么意義,畢竟“強扭的瓜不甜”。但多數人不常回家看望老人是緣于其他原因。比如,外出打工者、遠在他鄉的公務員等。對他們來說,他們并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現實條件“不讓”他們常回家看看——外出打工者要為生計在外漂泊,如果他們經常向老板請假回家看看,那么他們很可能會丟掉維持生計的飯碗,并且回家一趟的成本也很高。
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公務員們,雖然有“帶薪休假”,但往往也是形同虛設。即使是在本地工作,也經常是無休止地加班。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經常向領導請假回家看看,勢必會給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他們每年只有在春節放假時,才能有機會回家看看老人,就這一次機會,還可能因為買不上火車票而不能回家。對這些外地工作者來說,即使有孝心,也很難盡孝。畢竟,在工作、生計和盡孝上,很難兩全。
其次,將“常回家看看”入法后,誰來監督執行?“常回家看看”中的“常”指的是多長時間?究竟是一個星期,還是一個月?這個誰來界定?如果子女沒能“常回家看看”,老人們會告子女違法嗎?可以說,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很難操作,這必然會使“常回家看看”入法后將處于形同虛設的尷尬地位。
顯然,這樣的一紙空文徒具觀賞性。所以,我認為,僅將“常回家看看”入法還遠遠不夠,還要有一些相應的配套機制。比如,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不折不扣地落實公務員帶薪休假制度。也就是說,“常回家看看”入法不能只針對贍養人,還應針對各企、事業單位。
唯有此,將“常回家看看”入法這一好建議才可能起到好的效果。
林 蕭
立法“常回家看看”須突破三重障礙
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在草案形成過程中有較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條款,寫進了草案。同時采納25個省區市的做法,將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節。
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億人,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7億。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必將使社會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由此帶來的“空巢現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將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將“常回家看看”寫進立法草案,通過法律的約束力,加強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關愛力度,無疑將對老年人的權益起到更多保障。
立法“常回家看看”之所以值得期待,就在于通過“常回家”可以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緩解老年人的精神空虛,使他們獲得更多精神的慰藉。但對比現實生活而言,關愛、善待老人,更多的應該是道德層面,其出發點在于孝心和自愿。倘若拋卻這些,一味以法律手段迫使年輕人就范,難保不會使親情變味,畢竟“常回家”只是一種行為方式,行為并不代表好的結果。
所以立法固然具有積極意義,但如何得到落實,并且使“常回家”不停留于表面,而真正成為一種自發行為,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相對其他的法律而言,立法“常回家看看”的操作難度可想而知,必須突破三重障礙,使立法更趨于圓滿。
首先表現在回家的次數上,如何對其進行量化,比如規定一周回幾次家還是一月回幾次家,這些都極具爭議性,需要廣泛征求各方意見。
其次表現在回家的質量上,如果不是真心實意,僅僅懷著應付的心態,即使天天回家,對于老年人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有的年輕人虐待老人,對待老人態度惡劣,這樣的“常回家”非但沒有任何意義,還會對老年人的心靈帶來更大的傷害。
因此有必要制定以老人是否滿意為評判標準,使“常回家”成為“愛回家”。
此外還表現在懲處力度上,對于不“常回家”者或如何處罰,目前來說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必須制定清晰的處罰條款,才能有效實施。
嚴格來說,我們并不缺少法律,缺的恰恰是強有力的執行。比如《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等,現實中用人單位不簽合同、加班不付加班費的行為普遍存在,婦女生育期間很難依法享受產假也不同程度存在。
因此,立法“常回家看看”不僅要具有可操作性,更要重在執行。只有自上而下形成強大的執行力,使“常回家看看”成為社會常態,老年人才會獲得更多關愛。
朱永華
“常回家看看”入法難具可操作性
毋庸置疑,多名委員、代表建議將“常回家看看”納入法律范疇,體現委員、代表對老年人生活及傳統孝道文化延續的關切,也折射出時下年輕人因社會壓力大而忽視對家中老人關愛這一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將我們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不僅是對老人現實的精神慰藉,也是給自己將來的晚年幸福“埋單”,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樣。其中也不乏有為時下孝道“滑坡”而產生的憂慮,寄希望用立法的形式確保老人享有“被子女定期探視與問候”的權利。
但是,立法的目的是對某種現象進行法律規范,違反就要受到依法追究。“常回家看看”是做子女應盡的道德義務,道德義務用法律來規范和統一本無可非議,但首先要看到人們履行這種“道德義務”實際情況,有沒有必要用具有強制意味的法律來“矯正”。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盡管有不少老人的子女沒有做到“常回家看看”,但卻極少屬于做子女的個人原因,往往是因為經濟、社會等各種壓力的“逼迫”造成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常言說血濃于水,沒有哪種感情能夠超越父母對子女或子女對父母的“血親”之情,如果這種血緣親情都需要法律來維系,對傳統的孝道文化無疑是一種玷污和傷害。
將“常回家看看”納入法律范疇,如何進行操作也是個問題,而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顯然沒有實際意義。“常回家看看”入法,說白了就是要求沒有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要“依法”按期回家探望父母,這里面內容就復雜了,且不說絕大多數子女能夠“常回家看看”,更能給父母帶去很多精神安慰,沒有法律規定也會自覺履行道德義務,讓父母感到滿足。而對于極少數“不孝之子”而言,法律的硬性規定根本無法達到“維護”親情的目的,甚至還會給老人增添心理負擔,對某些習慣于“啃老”的子女,無疑找到了時間上的“依法啃老”依據,對于這樣的家庭,“常回家看看”入法不只是需要老人搭上時間、體力和經濟上的負擔,原本想躲著子女糾纏或“啃老”的父母,也會為法律“所害”。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不僅僅只是血緣,它包含著相當豐富的道德倫理文化,法律的介入未必就能起到預期的“正能量”作用,父母可以容忍子女不孝,但卻無法容忍子女被法律制裁。子女有虐待老人的現象,卻沒有子女能容忍自己的父母被除己之外的其他人有任何傷害,包括法律的懲治。做子女的不能“常回家看看”即便完全屬于個人原因,父母往往也能夠“理解”,對“常回家啃老”的子女,做父母的更能忍耐,無論是“理解”還是“忍耐”,盡管對老人都是痛苦,但這種痛苦卻遠比法律制裁所造成的痛苦指數要低得多,因此對違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法律如何界定和懲罰幾乎無法制定出明晰有效的“操作規則”。
自古以來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之所以“難斷”,就是因為家務事中很多矛盾、利益、血緣、親情、傳統道德倫理等等交織在一起,且往往還反復無常,子女對父母的孝心更不局限于“常回家看看”,也不是“常回家看看”就能詮釋,甚至完全可以用“沒理可講”來概括,根本無法用涇渭分明的法律來解析,弄不好正如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入法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而且讓嚴肅的法律來維護極富溫馨色彩的“常回家看看”,顯然也是開錯了藥方。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