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新,黃向陽
(湖南文理學院思政部,湖南常德415000)
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梯次推進
周德新,黃向陽
(湖南文理學院思政部,湖南常德415000)
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接受者,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在我國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的實踐,已經成為一個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整體推進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依靠農村基層干部、農村黨員和廣大農民,認真做好農村基層干部、農村黨員、新生代農民和廣大農民的梯次推進工作,確保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占領農村陣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梯次推進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在我國邁向更高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如何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用當代最新的發展成果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成為當前理論界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研究,主要是理論工作者的責任,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提升人民群眾的理論水平,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相對而言,農民的文化理論素質較城市居民低,因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的實踐,就必須有效調動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村黨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作用。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馬克思主義用它的科學性證明了其真理性,是完全可以征服人的;并且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就必須要說服更多的人,只有更多的人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武器”,改造社會的“物質力量”才會更大。在中國化和時代化的前提下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的實踐,不僅關系到馬克思主義能否真正為大多數中國人所接受和掌握,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更關系到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能否整體推進。因而,我們必須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農村實踐作為一個重大的系統工程梯次推進。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的實踐,離不開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整理和通俗化的努力,但要在農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基層干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農村基層干部是指“鄉鎮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成員、人大主席團負責人、基層站所負責人,村(社區)黨組織(含黨委、總支、支部)領導班子成員、村(居)民委員會成員”,[2]他們是黨和政府在農村最重要、最直接的代言人,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基本紐帶,也是使黨和國家各項政策在農村有效落實的推動者和向上反映及傳達農民合理訴求的重要渠道。因此,農村基層干部的領導水平和能力素質如何,直接決定黨的執政能力的高低,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也關系到黨和國家能否真正傾聽到基層民眾的呼聲。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的實踐,必須做好農村基層干部這個關鍵工作,利用他們所處的特殊位置,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地區的踐行者和宣講者。
但是,當前農村基層干部還存在理論水平不高、工作作風簡單粗暴、不能密切聯系群眾、不能真正理解國家政策和上級有關精神、執行力不強等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黨和政府在廣大農民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成為在農村地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阻礙因素。因此,要把農村基層干部這個關鍵工程做好,就必須提出相應的舉措和要求,以便使他們能夠擔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重任。一是要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培訓,促使農村基層干部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理解。通過培訓學習,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政治理論素質,要求他們至少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知識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二是要求農村基層干部能夠完成理論的通俗化和口語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都有很強的理論性,照本宣科農民肯定理解不了,也就達不到大眾化的目的。農村基層干部在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還要熟悉當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要學會把理論通俗化和口語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成當地農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言、俗語,或以其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體現出來;三是要求農村基層干部要掌握理論傳播技巧。農村基層干部要結合農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實際,把宣傳馬克思主義和農民自身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農民才會理解和接受。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有一幅毛澤東同志當年提出的宣傳標語:“打土豪好比砍大樹;砍倒了大樹就有柴燒。打了土豪就有飯吃,有衣穿。”[3]這樣通俗的語言不僅結合了農民的生活實際,而且達到了宣傳階級斗爭理論的目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農村基層干部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宣傳技巧,以便很好地在農村地區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四是要密切聯系農民群眾。農村基層干部要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帶著深厚感情做好農民群眾的工作,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農民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農民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把農民群眾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只有這樣,農民才能相信你說的話和所宣傳的理論。
農民黨員在農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農民中的黨員,是黨員中的農民,因而他們的身份具有雙重性:他們生活在農村,生活在農民中,他們就是農民;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農民,他們是黨員,具有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他們有農民意識,但更應該具有黨員意識。農村黨員的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僅要當一個好農民,更應該當一個好黨員。有學者認為,農村黨員是我們黨和國家關于新農村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宣傳者、貫徹者與執行者,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參與者,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先鋒者與示范者。[4]農民黨員是農村社會中的先進分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關系到黨在農村中的威信高低。不僅如此,農民黨員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農村實踐的核心因素。
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農民黨員還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一是黨性觀念淡薄,黨員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長期不過黨組織生活,組織紀律觀念不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信心不足,價值取向發生偏差,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二是相當部分黨員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偏低。許多黨員只注重參與經濟活動,忽視了理論學習,導致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不高,無法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農村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不明顯不突出。部分農村黨員的經濟條件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有的黨員自己致富了,卻不愿意幫助和帶領其他普通農民走上富裕之路,甚至還有少數黨員進行一些諸如買碼、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以上種種,導致了農村黨員不能發揮先進性和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四是黨員結構不合理,老年黨員偏多。由于現在的農村黨員很多都是在改革開放前入黨的老黨員,加上新生代農民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家致富上,對追求政治上的進步不感興趣,致使農村地區老年黨員偏多,缺少年輕黨員。農村黨員隊伍老化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黨組織的創新活力和黨的先進性在農村的體現。
顯然,農民黨員的現狀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要求相差甚遠,因而黨和政府應該認真做好農民黨員這個基礎工程,使農民黨員在新農村建設和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農村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要加強對農民黨員的黨性教育,提高他們的黨員意識。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黨的基礎知識的培訓,讓農民黨員熟悉黨的宗旨、目標、任務,以及黨對黨員的基本要求等等,從而增強農民黨員的主體意識,增強履行黨員義務和行使黨員權利的自覺意識。二是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農民黨員的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要編寫適合農民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通俗讀物,供農民黨員學習和閱讀;組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工作者在農民黨員中開展巡回演講;認真做好“百萬基層黨員培訓工程”。三是加強農民黨員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農民黨員的先進性和在普通農民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幫助農民黨員樹立牢固的群眾觀點,加強密切聯系農民的教育,使他們能牢牢扎根于農民中,并成為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四是發展青年農民入黨,改善農民黨員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農村各級黨組織要重視農民黨員的發展工作,努力吸收優秀的農村青年入黨,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增添新鮮血液,提高農民黨員的整體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從而為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推進農村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培養一支堅實的理論隊伍。
與老一代農民相比,新生代農民主要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農民,他們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較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較高、工作耐受力較低。以上特征決定了新生代農民與老一代農民在居住、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思想和行為差異很大,因此,大約有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離開農村外出尋找發展的契機,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的新生代農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不足20%,其他的新生代農民雖然在農村,而從事的是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無論流向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的最終歸宿不是城市而是他們出生和成長的農村。另外,由于新生代農民在外打工還受到世界和中國經濟形勢的影響,其工作和生活都很不穩定,因此最近幾年出現了大量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象。以上情況表明,新生代農民依然是農村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是推進農村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希望所在。黨和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新生代農民的特殊地位和聯系城鄉的紐帶作用,從生活、就業機會、發展空間、教育培訓等方面給予新生代農民大力關心和支持,真正使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踐行者。
如何發揮新生代農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中的作用呢?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大都有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受教育水平較高,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求知欲強,有著探索的欲望,同時還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現狀不滿足,具有強烈改變自身和生存環境的愿望。所以新生代農民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要在了解新生代農民去向和特點的基礎上,做好他們的工作,發揮他們的作用,使他們成為農村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延續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新生代農民的作用,一是要引導他們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基本受眾。新生代農民和傳統農民相比,不存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水平障礙,因而要注重對新生代農民的思想教育,通過各種方法努力提高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二是要讓新生代農民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種子,在農村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面向廣大人民傳播和普及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民結合自身實踐理解和內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因此,首先在新生代農民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和內化,使他們成為農村中的馬克思主義者,然后才能像種子一樣在廣大農村地區生根發芽開花,并通過他們的實踐活動影響更多的農村居民,進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的事業不斷深入。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5]在農村地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終目的和最后的歸宿是廣大普通農民群眾掌握、理解和信仰馬克思主義。因而,無論是發揮基層干部和黨員的積極作用,還是發揮新生代農民的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所有的農民群眾。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力量,也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基本力量。在農村要完成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由被少數人掌握到被多數人掌握,做好全體農村居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普及工作,無疑是最重要的環節。如果不能做好這個工作,那么在農村,馬克思主義還只能是被少數人掌握的理論或學術,也就無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
與其他階層相比,農民具有自己的特點:在認知上主要是依賴觀察、交談等感性認識獲取知識而很少通過書本獲得知識;在藝術喜好上偏愛戲劇、評書、小品等傳統的藝術形式而不太喜愛歌舞;在理論和實踐關系上注重實際效果而輕理論說教;在交往方面注重情感聯系而不習慣制度化交往。在普通農民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了解和熟悉農民接受事物的特點,貼近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第一,根據農民的認知特點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過樹立典型并在農村地區廣泛宣傳,盡量采取物化的方式讓農民切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文化的實際作用;組織熟悉農村生活的工作組、宣傳組廣泛深入地在農民中用通俗化的語言宣講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農民自己的語言,使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第二,根據農民藝術喜好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要探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融入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中,探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轉化為農民的思想和文化,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在文化藝術的享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第三,根據農民重實際的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毛澤東同志早在革命年代就說過:“以后農民所要的教育,乃適合于農民需要的教育——適合于農民經濟之發展,并使農民得到解放之教育,即適合于解決農民問題之教育。”[6]說明農民歡迎的是符合他們需要的、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或文化,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村實踐提出的現實挑戰。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7]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是我們有些理論工作者把馬克思主義抽象化了,變成了普通人遙不可及的“純理論”。在農村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貼近農民實際,幫助農民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作用和強大的生命力。第四,根據農民交往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農民非常反感官僚主義的、正規化的溝通方式,不能采取自上而下理論說教的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要與農民真心交朋友,通過加強感情聯系的形式,并以農民熟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在農村傳播馬克思主義。
在農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站在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并結合目前開展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來做好這一個工程,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促進農村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514959 5.html.
[3]http://trip.elong.com/u/4687252/b018vph2.html.
[4]蔣奕.農村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分析[J].黑龍江史志,2009,(18).
[5]孫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綜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9,(3).
[6]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資料選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7.
[7]鄧小平文選(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D61
A
1002-7408(2012)03-0070-03
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農村居民社會化發展研究基地”資助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農村實踐研究”(2010YBB249)的部分研究成果。
周德新(1968–),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農村文化;黃向陽(1971-),男,土家族,湖南石門人,湖南文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農村文化。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