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干
治理貪官不應道德先行
■魏 干
近日,我國首部以“官德”為主題的《中國古今官德研究》叢書面世,該叢書列舉了大量的古代格言和案例,又根據社會形態之差別,厘清了古代官德和現代官德的概念。此外,叢書還將貪官分為:貪瀆、權奸、酷吏幾大類。據悉,這套叢書將成為我國官員反腐倡廉教材的讀本。(6月18日《北京日報》)
當然,對官員講官德肯定不是什么壞的事情,然而問題在于,在當前這種反腐形勢不容樂觀的社會大環境下,用道德去治理貪官靠譜嗎?或者說它有用嗎?對于貪官而言,他們根本就不信倫理道德這套,否則就不會走貪腐這條路了,而且,既然他們連強制性的法律懲處威脅都不害怕,又何懼這無關痛癢的軟性道德說教?就此而言,試圖以道德治理貪官,無異于癡人說夢。
而且,雖說中國傳統中有非常多的優秀官德資源,例如孟子的民為貴,范仲淹的憂民思想等,但當下的官德建設,并不能夠簡單地等同于把傳統文化中的官德直接拿來使用,因為,傳統中國是個人治國家,“有治人,無治法”,這種社會環境中生成的官德,顯然沒有今天法治的“權利本位”等新道德因素,因此,當下我們的官德建設必須以權利為基礎、從權利本位出發。
由此可見,道德作為一個無法量化的軟性約束,雖不可或缺,但不應成為在現代社會管理的先在因素。其實,當下官德不彰的背后是權力制衡機制的嚴重缺失。權力無監督則無邊界,用反腐專家的結論來說就是:“當權力失去20%的監督時,它就蠢蠢欲動;當權力失去40%的監督時,它就破門而出;當權力失去60%的監督時,它就鋌而走險;當權力失去80%的監督時,它就敢于踐踏一切法律;當權力失去100%的監督時,它就不怕上斷頭臺?!?/p>
因而,在我看來,要真正遏制貪腐現象蔓延,不應當是道德先行,而應當是制度優先。制度,其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規范的體系,其主要包括法律法規、行業條例、職業守則幾類。在現代社會,制度與道德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制度約束訴諸的是一種具有國家強制力的外部約束,而道德約束訴諸的則是一種依靠個人自覺的內在價值體系。
毋庸置疑,制度是道德發揮效力的先決條件,給官員講道德的前提是他們必須是一位守法公民。正如經濟學家哈耶克所言,“制度決定官員的變形與扭曲”,一個好的制度,可以讓無德官員不敢輕易作惡;而一個壞的制度,卻能讓天使變成魔鬼,將人性惡無限放大。因此,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制約和監督官員,不將權力關進牢籠里,就不可能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記得胡適先生曾說:只有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才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在我看來,規則和秩序的形成都有賴于制度的強力支撐,至于官德建設,唯有融入剛性制度之中才會奏效。
book=78,ebook=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