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遠華,宋英俊
(1.重慶科技學院,重慶401331;2.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400041)
芻論時代變遷與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的理論自覺
唐遠華1,宋英俊2
(1.重慶科技學院,重慶401331;2.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400041)
冷戰結束以來,“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甚囂塵上,對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一定沖擊。文化影響力取決于文化特質和文化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思想信息選擇渠道和范圍的深刻變化以及批判性選擇信息方式的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了一定挑戰和考驗。新的文化環境迫切需要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對本政黨特有的政黨文化和對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保持理論自覺。
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理論自覺;文化自覺
毛澤東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1]694冷戰結束以來,作為世界形勢巨變的反應,西方世界喊出了“歷史終結”的口號,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效應持續發酵,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歐洲債務危機此起彼伏,危機之后,中國經濟形勢獨好。聲稱“歷史終結”的福山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初預言失敗,但仍對中國的發展頗有微詞。從西方學者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的理論反應,我們能深切感受和體會到他們維護西方制度的理論使命感和自覺性。他們的理論誠然也反映世界形勢變化,但卻始終選取有利于維護西方制度的視角,當世界形勢總體對西方有利時,他們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宏大敘事,但卻情不自已地對歷史做出最終裁決,堅決認為歷史已停留于資本主義;而當形勢對西方不利時,他們轉而反對一切宏大敘事,并極力找出對己有利而對他不利的因子。西方學者的理論態度和理論自覺盡管無法改變歷史的潮流和趨勢,但卻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提出了嚴峻挑戰和考驗。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需要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的理論自覺:一是無論西方理論包裝多精美,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二是無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谷還是高潮,都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三是對理論的解讀和發展必須密切關注世界形勢的宏觀與微觀變化并科學解釋宏微觀變化。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主體的理論自覺,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要求,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
(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2]3在中華文化力尚不夠強大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文化交流新態勢,很可能對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一定負面影響。而國內外文化交互影響的相關研究表明,民族國家的國際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該民族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美國學者福山以維護西方制度的高度理論自覺性向世界宣告:自由與民主的理念已無可匹敵,歷史的演進過程已走向完成。福山以黑格爾唯心主義為立場,認為人類歷史起始于尋求承認,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承認斗爭”的歷史。而對于人類民族多元化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態,福山卻認為:“民族主義者要求承認自己所屬的語言、文化或族群。這種承認形態比自由國家的普遍承認缺乏合理性”。[3]10因福山覺得這是以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的恣意性差異為基礎,并認為文化是宗教、民族主義和一個民族倫理習性與習慣的復合體,會妨礙民主政治制度與自由市場經濟的建立。福山看到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但反對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合理性,這種反對是基于普及西方式自由民主的需要,將文化簡單界定為政治的工具,卻忽視了文化本身應該具有的民族、地域以及承載文化的經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性。這種思想潛含著這樣的邏輯推論,適應西方式民主自由的文化根基才能而且必須得到承認,從“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承認斗爭的歷史”出發,這種文化若得不到承認就很可能演化為一場場尋求承認的斗爭。這種帶有西方理論自覺性的文化包裝潛藏著文化侵略思想。誠然,當前西方文化進攻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更多以強大的經濟和引領潮流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為載體間接傳播,但這種傳播方式也帶有高度的西方文化的理論自覺性,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持久深沉地接受他們的文化影響,承認他們的文化。
亨廷頓在冷戰結束后,提出了未來世界秩序重構不再由意識形態決定,而由文化的親緣性決定。“在后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4]6“具有文化親緣關系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4]7文化的同質性或異質性決定著國家與國家或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親疏遠近。亨廷頓看到了冷戰結束后,世界意識形態斗爭方式的變化,意識形態作為政治價值和觀念文化的集中體現,兩極格局時期的對壘和對峙非常尖銳,兩極格局終結后,一球兩制依然并存,兩種制度的對抗斗爭由合作競爭取代。但意識形態的斗爭依然存在,只不過不再以純粹形態出現,而是融合于文化之中。以文化同源性定親疏,盡管淡化了文化領域中的政治斗爭,卻將文化沖突絕對化,在文化斗爭中保持自身特性,是文化自覺的題中之義。當前文化之間的競爭更具物質性和利益性,更多以經濟合作與交流姿態呈現,文化競爭的贏家不僅能獲得巨大經濟利益,更能收獲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或強或弱的文化認同。保持文化自覺不僅需要練就文化創造的高強本領和打造優質文化產品的強大能力,更需增強文化免疫力和理論自覺性。
德國Essen大學通過對文化沖突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每個文化區塊的文化特性差異不大,那么文化之間就會相互融合;如果差異很大,那么文化融合將很難發生。那些特質比較弱的文化,可能就在強勢文化的壓迫下走向衰亡。[5]277這一研究成果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文化交流歷史的真實寫照,一些曾經璀璨耀眼的人類文化明珠,古巴比倫文明和瑪雅文明等,由于種種原因淪為弱勢文化而被強勢文化吞噬成為人類文化的流星。德國Essen大學的這項研究對于中華文化建設無疑具有強大的警示作用,它告誡中華兒女特別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者,在文化交流與交融日益頻繁的今天,倘若不能保持高度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渾渾噩噩,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自吞自身文化被吞噬的苦果。誠然,中華文化有深厚的底蘊,但若不能深挖和弘揚,再深厚的底蘊也無法嶄露頭角,展示魅力。因此,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保持高度理論自覺,讓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內斂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保持自我并不斷優化自我。
費孝通先生的文化場理論告訴我們,文化沒有界線,文化由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文化場,不同文化形成的文化場可在同一空間互相重疊。[6]19從物理學角度看,場是物體在空間中的分布情況,場的覆蓋面在一定程度上由物體能量決定,而文化場的輻射范圍和影響半徑則取決于文化核心和文化精華。那么,中華文化的文化核心、文化精華是什么?怎樣在西方文化獨占鰲頭的全球化形勢下讓中華文化走出中國進入世界的中心?如何在文化競爭中吸納其他文化精華的同時又保持中華文化本色?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如何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尚未完全走出低谷之時讓馬克思主義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保持高度理論自覺,在理論研究中給予解答。
(二)
傳統社會,人們的思想信息主要源于占主導地位的思想信息傳播單位和個人以及個體之間的直接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接受者往往明確知道信息的源頭并根據信息源頭自我辨別信息真偽,思想信息的自主選擇意識和空間都不大。但信息時代,思想信息的傳播通過虛擬空間打破了國界和地域的界限,人們往往很難清楚了解信息來源并自我辨別信息真偽,思想信息呈現出多元化、多渠道以及真假難辨的趨勢,這種思想信息傳播方式在豐富思想、拓展視野的同時也容易導致思想混亂。對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一定沖擊。
思想信息渠道多元化,思想選擇時空延展、范圍擴大,在比較中確立思想取向較之“灌輸”中建立思想取向,從形式上看更符合思想自主性要求,但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和考驗。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較為封閉,無論是人的流動性還是思想的張弛度都不大,人們對社會主流思想保持著很高的認同,干擾社會主流思想的因素較少。但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流動性極大增強,從內部環境看,大量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職業身份深刻變化,現實環境變化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著強烈沖擊,昔日傳統和相對保守的思想變得現代和開放,對人的評價從過去高度重視政治品行到更為重視經濟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出現了部分人忽視道德品行,將經濟絕對化和利益至上的不良傾向,對馬克思主義倡導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自我奉獻精神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從外部環境看,國內外之間的資金、人員、信息往來空前活躍,對外開放給中國帶來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受到西方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普遍發生深刻變化。在形成效率、效益、公平和競爭意識的同時,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逐漸占據部分人的思想空間。大多數人在努力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人不惜敗壞社會風氣、損害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以謀取暴利的坑蒙拐騙行為,甚至出現了部分黨員干部為追求不當得利鋌而走險、貪贓枉法的現象。這些人特別是黨員干部唯利是圖、追求享樂的行為無疑嚴重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與此同時,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對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一些人在對西方思想自由的欺騙性和虛偽性缺乏深刻認知的條件下,盲從于所謂的思想自由。實質上,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只不過是他們在思想信息戰場上的銳利武器,其意圖在于混淆視聽,動搖甚至顛覆人們一貫的思想信念。在資產階級思想戰勝封建主義思想以來,盡管有思想自由的外衣,但西方的思想控制卻一如既往,猶如一位美國教育部官員所言:“我們美國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有許多觀念要傳播。盡管我們的社會有很大變化,但我們的政治價值觀念兩百多年來沒有改變。”[7]94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盛傳的時代,美國甚至不惜采用“麥卡錫主義”來對付馬克思主義,對外,美國則根據需要采用或溫和的“和平演變”、“顏色革命”方式,或激進的武力手段對付自認為對西方價值可能形成影響和挑戰對手。
思想取向多元化條件下,批判性選擇思想信息成為常態,理性批判和非理性批判并存,非理性批判立場和價值取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條件下,隨著人們視野的拓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接受思想觀念和思想信息時往往不再像封閉社會時期,高度相信政府的宣傳。改革開放的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往往帶有批判性地選擇思想信息。批判性在培養人們理性思維和自我主見、立場的同時,也容易導致懷疑主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但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也逐漸失去自我立場,對社會主義缺乏信心,以資本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批判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與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完全對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若以資產階級的立場和標準衡量,得出的結論無疑有利于資本主義,以西方標準批判馬克思主義完全是一種解構主義的態度,只會瓦解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解構馬克思主義的非理性批判,打著創新的幌子,讓一些獵奇又缺乏辨別力的人失去立場,在標榜批判性的同時對西方思想卻失去了批判立場和批判能力。一些人在西方社會淡化意識形態的蠱惑下,在淡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同時卻強化了西方意識形態,甘當西方的思想俘虜而不自知。
理性的批判應該以建構和發展完善馬克思主義,站在馬克思主義體系內以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標準對理論進行批判以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我們清醒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誕生于一百六十多年前,今天的社會實踐背景與當時相比已發生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倘若完全以一百多年前的馬克思主義本本為準繩、僵化教條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站在教條主義立場空洞地抽象地談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卻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強化、優化馬克思主義,只會扼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窒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前蘇聯、東歐國家僵化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觀使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改弦易轍,致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和挫折,就是慘痛的教訓。
(三)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命題。如今,這些新思想新理論新命題日益深入人心,得到普遍而廣泛的認同和遵循。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黨的思想文化建設方面也出現了諸多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一些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自覺不自覺地淡化意識形態斗爭的自覺性。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十分危險,因此,迫切需要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保持高度理論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政黨文化建設。
首先是要對本政黨特有的政黨文化保持理論自覺。任何政黨都有自身特有的政黨文化,中國共產黨特有的政黨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更是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區分開來的重要標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對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提出了嚴峻挑戰和考驗,對此,鄧小平同志信心十足地說道:“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8]382“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8]383這就是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理論自覺的最高體現。針對“歷史終結論”,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主體,必須堅信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堅信蘇東劇變只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失敗,共產主義之所以難以在短期內進入新的高潮是因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9]33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深刻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揭示的這一歷史規律決不會自發作用于現實世界。特別是“馬克思創立社會歷史理論時所面對的社會現實是憑借宏大的經濟力量而得以展開的”[10]40-41“而今天的社會現實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10]41歷史社會現實要求我們的理論研究深刻反映并有效應對現實變化,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言:“在這種語境中,如果我們不以多樣化的微觀解讀和微觀敘事來補充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的宏觀理論范式,那么,這一社會理論就很難同今天的社會現實建立起真實的關系。”[10]41在此,衣俊卿教授實質上是提醒我們,社會歷史現實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思想理論研究方式急需轉型,實現從宏觀范式向微觀范式的轉變,敏銳洞察現實變化,并對變化進行微觀細致的解讀和闡釋,這既是理論研究的基本任務,也是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感的基本要求。宏觀范式下的微觀解讀能讓理論更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大眾心理,針對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對“灌輸”理論的挑戰,一方面需要以生動鮮活的現實揭穿其“思想自由”的面紗;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大眾思想信息心理和規律,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契合心靈的闡釋和表達。真理并非無須包裝,如果真理缺乏包裝,在精美包裝的謬誤面前會失去感性吸引力,沒有感性吸引力,真理就難以進入人的視野進而是心靈。
其次是對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保持理論自覺。理論是文化的核心,理論自覺是文化自覺的重中之重,文化自覺是理論自覺的基礎和前提。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6]22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曾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杰出的貢獻,但近代以來,中華文化轉型失敗,各列強企圖從精神上瓦解中華民族,武力入侵的同時特別加強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經過長期奮斗終于踏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卻難以像“中國制造”那樣所向披靡,相反,中華民族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滲透,自身文化內聚力逐漸削弱。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加快,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民族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硬實力,更需要強勁的軟實力。沒有文化復興,難以實現民族復興。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作為大國的崛起,特別需要加強文化溝通融合。近年來,中國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誤解和誤判,其中不乏惡意因素,這些經過包裝的惡意誤解誤判通過大肆炒作,導致了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擔心和抵觸,給中國發展制造了不少麻煩。特別是中國外部環境正發生微妙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與我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大致上與我能和平共處,但近年來,有些國家卻不顧我國本著和平處理爭端的立場和態度,一意孤行擴大事態,還將一些與這些地區無關的大國紛紛拉攏摻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發展國家硬實力,展示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軟實力,加強世界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加強對中華民族“和合文化”與“和平崛起理念”的研究和展示,以生動鮮活的史實展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愛好和平。眾所周知,鄭和七下西洋帶領船隊最多時達兩百多艘,壯士達兩萬七千多名,但我們沒有捎帶侵略任何沿途國家,而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時,英國的戰船只有四十多艘,士兵四千多名。相形之下,足見愛好和平是中華文化固有傳統。而今,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場理論”,兩種理論視角不同,但卻映照著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巨大差異,前者“把國家的領土概念引申到文化領域中來,把不同文化劃出界線,來強調文化沖突論”;[6]19后者則更關注“世界上,若干主要文化正處在大規模的接觸、沖突、嫁接,一直到融合的過程中”,[6]18-19強調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集,這種視角更能尊重和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為人類贏得和平美好的未來。但不同文化的影響力不僅源于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且源于文化理論的沁潤力。在西方已把文化與政治融為一體的大背景下,必須使我們的政黨文化與民族文化形神合一,而這在理論上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實踐上需要繼續探索和創新。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重要報道匯編)[G].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0.
[3][美]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7.
[4][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
[5]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6]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7]金坤城.關于意識形態管理與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若干思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2).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10]衣俊卿.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社會歷史現實[J].中國社會科學,2011,(3).
D26
A
1002-7408(2012)011-0032-04
重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主體研究” (2010QN Z X 43)的階段性成果。
唐遠華(1976-),女,四川岳池人,法學碩士,重慶科技學院法政與經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宋英俊(1974-),男,四川南部人,哲學碩士,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雜志社副編審,研究方向:中國政府與政治。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