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德厚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山東 煙臺 264000)
試論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企業社會責任
□ 孫德厚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山東 煙臺 264000)
企業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能否有效發揮企業的基層基礎作用直接關系到社會管理創新的成效,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本文闡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國內外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識的現狀,分析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主要方面及成因,以此為基礎,對我國企業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提出相應的建議。
社會管理;企業社會責任;政府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是對我國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趨勢的高度概括。在現代社會中,社會有效運轉主要是以政府組織、企業組織和社會組織三類組織為支撐,在多元化管理主體趨勢下,企業組織自然成為社會管理不可替代的主體。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強化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管理和服務員工的社會責任”。既然企業是社會管理主體,那么就必須明確其職能、責任與權力,這也是社會管理的現實需要。
伴隨著我國經濟30余年的發展,企業組織快速增長,與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相比,企業組織具有鮮明的特點,正是企業組織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在社會管理中突出的基層基礎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煙臺市為例進行說明。一是組織數量眾多。2011年1-6月,煙臺市僅規模以上(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就達2933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達14410家,[1]這個數量是全市非企社會組織總數的三倍多,即使加上村民和居民自治組織,仍在數量上有很大優勢。如果把所有類型的企業包括在內,企業組織的數量優勢更是大得驚人;二是從業人員數量多。2009年,煙臺市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41.89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0.44萬人,合計262.33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總數的65.5%,即使除去城鎮個體從業人員58.46萬人,仍有203.87萬人;[2](p84-86)三是與我國社會階層中的下層即產業工人、農民工、失業及半失業人員關系密切;四是從業人員高度集中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五是經濟狀況普遍堪憂,是受教育、醫療和住房“新三座大山”影響最深、最集中的群體;六是企業從業人員作為一個整體,內部階層分化明顯,階層自我意識強烈 ;七是地域分布和社會聯系廣泛,影響全面而深遠。社會管理格局如同一張大網,企業組織在這張大網中分布廣泛,其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到這張大網的嚴密性和有效性。如果對這樣一個數量眾多、特征明顯的組織群體不加以深入研究,不提出有針對性的社會管理規劃,將其納入社會管理的大格局中,社會管理創新活動將會面臨產生重大疏漏的風險。因此,企業組織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社會管理中的基層基礎地位不可動搖,也決定了企業是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領域。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目前在理論界并無統一的認識。綜觀眾多論述,主要是圍繞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這四個要素的取舍在進行討論。第一類觀點認為,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盈利性組織,其首要責任是盡可能地為企業自身或股東盈利,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任何責任。當然,并不否認企業要在法律許可范圍內依法經營。此類觀點以西方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為代表。第二類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是其最基本的責任,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生產社會所需的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去實現經濟責任。此類觀點是在第一類觀點基礎上明確了企業的法律責任。第三類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不能局限在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狹窄領域內,企業具有經營目的、經濟價值和發展戰略,其行為就像人一樣可以通過相關的倫理準則對其進行評價。在當今社會,企業還必須遵循社會倡導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此類觀點以肯尼思·戈德帕斯特和約翰·馬修斯為代表。第四類觀點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企業是社會的重要成員,與其它社會成員一樣,享受著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因此,也理應與其它社會成員一樣,全面承擔各種社會責任。
在各種觀點中,其共同點是都認為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而區別在于企業是否應當承擔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筆者認同企業應全面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企業既然是社會的一部分,企業就與社會不可分割,就應該具有社會屬性。成熟的企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遵循社會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并承擔扶危救困的慈善責任,這既是社會對企業的外在要求和需要,也能夠使企業在公眾中樹立良好形象,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學術和社會問題最初是在20世紀初由歐美國家的學者提出的,而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謝爾頓于1924年提出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已由單純的理論爭辯和探討演進為在社會上引起深刻反響并形成企業社會責任運動。
一般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20世紀80-90年代,是對盈利至上的反擊和對社會責任的訴求階段。20世紀50-70年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20余年間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4.9%, 遠遠超過1870年至1913年的2.6%的增長率,開創了被稱之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 “第二次黃金時代”。企業的第一目標是保證自己的生存,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第二目標,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在比賽規則范圍內增加利潤。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日益受到“賺取工人血汗錢”的指責,社會公眾對企業盈利至上,唯利是圖,缺乏社會責任的行為日益不能容忍,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開始在歐美國家興起。以環保、人權等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輿論不斷發出呼吁,強烈要求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掛鉤。迫于日益增大的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很多歐美跨國公司紛紛制定對社會做出必要承諾的責任守則 (包括社會責任),或通過環境、職業健康、社會責任認證應對不同利益團體的需要,由此導致消費者的關注點由單一關心產品質量轉向既關心產品質量也關心環境、職業健康、勞動保障、社會救助等多個方面。
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的推進階段。在社會公眾快速取得共識的情況下,企業組織承受了越來越大的要求承擔社會責任的壓力,一些知名企業開始制定與社會責任掛鉤的生產守則,通過制定守則直接促進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以便達到改善企業形象的目的,從而促使企業社會責任快速進入到全球推進階段。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縮寫為ISO)從2001年開始著手進行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并專門成立了社會責任顧問組。2004年6月最終決定開發一個適用于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化組織指南標準,由54個國家和24個國際組織共同參與制定,編號為ISO26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ISO26000標準體系旨在幫助組織通過改善與社會責任相關的表現與利益相關方達成相互信任。2010年11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社會責任指南標準(ISO26000)的發布儀式,該標準正式出臺。ISO26000遵循以下五條重要原則:⑴強調遵守法律法規,強調“組織應當愿意并完全遵守該組織及其活動所應遵守的所有法律和法規,尊重國際公認的法律文件。⑵強調對利益相關方的關注。⑶高度關注透明度。⑷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⑸強調對人權和多樣性的關注。
2001以來,歐盟所有國家都先后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戰略;2009年5月1日,歐美等國提高了商品準入門檻,開始強制推行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對童工、健康與安全、歧視、工作時間和工資等問題做出了具體規定。這被認為是國際貿易中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之后的又一壁壘——“人權壁壘”。但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簡稱SA8000)為明確企業組織社會管理職責提供了參考依據。
我國學者和企業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1990年,我國學者袁家方主編的《企業社會責任》被認為是國內第一部企業社會責任專著,從此,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引起了國內學者和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西方國家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興起,我國政府部門和部分企業也開始轉變觀念,跟隨國際通行做法,著手研究和制訂中國的GB—SA8000標準以應對新挑戰。這一現實與我國外向型經濟緊密相關。SA8000把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為政府明確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促進我國企業升級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另一方面,也為政府提供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消除社會矛盾滋生的源頭,夯實社會管理基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組織所面對的問題不同,以其為源頭所滋生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管理問題也會有所區別。綜觀我國以企業組織為源頭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主要集中在勞資關系、生產安全、產品安全、環境安全及資產安全等領域。查明矛盾源頭,明確矛盾性質,就為完善企業管理,落實企業責任,發揮企業組織的社會管理職能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果企業組織的基層基礎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將會為我國社會管理創新做出巨大貢獻。
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但在企業發展、民富國強的同時,我國企業普遍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高污染排放比比皆是,資源浪費驚人,自然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監管不力,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部門對已有法律法規執行不力,沒有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二是企業環保意識淡薄,責任缺失,企業經營理念停留在只是盈利組織的初級階段,缺乏長遠目標和戰略眼光;三是社會輿論監督無力,社會公眾對政府的環保責任缺失和企業的惡意行為無能為力,形不成有力制約。
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是企業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直接體現。但近年來,受一些不良企業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我國企業的誠信守法形象較為負面,這不僅給我國造成了每年近6000億元的經濟損失,還嚴重破壞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究其原因,一是相關部門缺乏針對企業誠信守法的監管、引導和評價體系,企業誠信守法無章可循;二是部分企業缺乏自律,信奉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在法律法規缺位的情況下,主觀上排斥社會責任,客觀上惡意經營;三是社會道德環境的影響,一些自律性不強的企業面對缺乏誠信守法的經營環境,不能獨善其身,反而隨波逐流。
ISO26000標準體系和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均把員工利益保障作為其基本內容,這反映出在世界范圍內,員工利益保障是大勢所趨,是社會對企業的基本要求。但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岐視農民工、岐視女工、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環境惡劣、基層職工缺乏培訓和向上流動機會等問題仍然大量存在,不僅引起了國內公眾的關注,也在國際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對我國企業的形象和經營環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監管不到位,相關法律法規缺失或執行不力,對違規企業處置不嚴;二是工會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一些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很少或根本不建立工會組織,沒有代表工人利益的組織維護工人的利益,而在國有企業,工會事實上是官方組織,在利益上與管理層大體一致,因而在有的方面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三是企業管理層定位錯誤。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或外資企業,其管理層均把自身定位為資方或資方代表,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了職工的對立面,不僅沒有把職工作為利益共同體,而且較少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缺乏整體思維和戰略眼光。
企業和社會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社會為企業提供其發展所需的生產資料、自然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秩序等外部條件;作為對等的契約方,企業自然應當盡自己的義務,為社會做出貢獻。但在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在諸如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職工保障、扶弱助貧和社會維穩等社會事業領域,嚴重缺乏超前意識和主動意識,只是被動接受政府的安排,責任意識淡薄。究其原因,一是與西方成熟的公民社會相比,我國政府、企業和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嚴重滯后。政府作為社會和國家的執行系統,作為企業的監管組織在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做出扎實有效的規劃和引導。目前,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零散、不系統,而且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國際通用的SA8000認證標準外,其他相關立法主要分散在 《公司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全民所有制工業法》等法律法規中,在缺乏嚴密的法律法規體系的情況下,企業自身也只能處于自發狀態。二是企業在對社會事業責任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往往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對立,只看到承擔社會責任在短期內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看不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給其帶來的長遠影響和經濟、社會效益。三是一部分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辦社會相提并論,對以往“企業辦社會”帶來的沉重“包袱”心有余悸,本能地具有排斥心理,忽視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是在正常地履行社會成員的義務,也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內在需要。
扶弱濟困,舉辦慈善事業,在教育、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社會救助和其它公益事業中持續開展活動,是企業沒有外在條件約束的情況下實施的自發自愿的行為,是社會管理創新對企業的現實要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在公眾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方式。但就總體而言,我國企業與西方知名企業相比,除為數不多的企業具有超前意識,較好地開辦了各種慈善事業外,更多的企業還只熱心于企業短期盈利,甚至不惜采取不正當的手段聚斂錢財。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企業的正確引導缺位,尤其是國有企業,各級政府關注更多的是企業對本地的經濟貢獻,在觀念上仍舊只把企業看做是單純的盈利組織,無視其社會管理主體地位和社會管理職能,因此,缺乏引導企業開辦慈善事業的意愿和動力。具體表現為,在全國范圍內,只有深圳、煙臺經濟開發區等少數地方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而更多的企業還處于原來的狀態。二是企業家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和戰略眼光。與西方知名企業相比,我國企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仍帶有濃厚的資本原始積累的色彩,許多企業把短期盈利作為唯一目標,回饋社會意愿不強,認識不到自身的社會管理主體地位和肩負的社會責任。
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是社會為企業提供的外部發展條件;企業作為社會管理主體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受益者,履行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是公眾對企業的基本要求。從社會管理實踐看,我國企業參與維護社會穩定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具體表現為,企業是現階段我國眾多社會問題的源頭,諸如工資拖欠、職工保障、收入差距擴大、誠信缺失、制假售假、安全生產、資源浪費、污染環境等問題均是社會管理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許多企業選擇了逃避的做法,把問題推向社會,更有甚者,一些企業面對公眾壓力,變換手法,欺騙公眾。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企業的監管與引導不力。事前,主管部門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缺乏嚴密的法律法規可以遵循,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企業進行規范和引導;事后,對違規企業缺乏及時有效的處置,缺乏有效的約束與規范機制,政府監管常處于缺位狀態,客觀上助長了違規企業的不法行為和失責行為。二是企業自身對社會管理目標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不能從社會管理主體和企業發展需要雙重角度思考問題,把參與社會維穩與企業經營成本掛鉤,而是與企業發展目標對立起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企業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這也是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認識水平在學界和業界普遍較低的客觀反應。
從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能只靠企業自覺,因為,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有效加速這一進程。在我國,企業家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沒有得到全面深入的提高,還缺乏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政府作為社會政策的制定者和社會公共資源的掌控者,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引導和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成為必然。筆者認為,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著力點應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理念先行,扭轉地方官員和企業管理人員中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會損害投資環境的錯誤認識,充分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長遠意義;二是制定和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強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制意識;三是通過制定政策和資源配置,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明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外部條件;四是建立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和體系,包括企業內部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和外部認證與評價體系,一方面,強化企業自律意識,從企業內部促使其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在外部建立第三方認證體系,最終形成科學化、規范化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盡快使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國際接軌,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我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大多零散地分布在《公司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等多部單項法律法規中,還需進一步完善已有法規,根據需要制定新的法規。完善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基礎上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一種體現。政府在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建立考評體系和具體指標設定上均須依法操作,因為缺乏法律依據的任何舉措,無論其多么科學和完美,都將無法保證其得到有效落實。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否的關鍵是制定切合實際、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考評標準和體系。考評標準中各項指標的設定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企業社會責任考評體系的生命力所在。在指標設定上,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應當堅持的根本工作方法,應當堅持國內與國外相結合,企業與社會相結合,企業發展與投資環境、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社會穩定相結合,以實現多贏為原則,從而增強其科學性;在具體指標設定上,力求最大限度量化、細化,從而增強其可操作性。同時,以解決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堅持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在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考評標準的同時,又能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兼顧個性化企業。
在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要素中,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沒有強制性,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和難點。對此,政府應當堅持正確引導、激勵為主的原則。所謂激勵,包括正激勵和負激勵兩個方面。對于通過考評,履行社會責任出色的企業,應當大張旗鼓地予以表彰和獎勵,在融資、減費等多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以調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這也是對不達標企業的負激勵。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事關和諧社會建設大局,社會各界尤其是非政府組織的廣泛參與和關注,有利于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外部動力。政府與社會各界要達成共識,鼓勵和倡導消費者使用優秀“企業公民”的產品,抵制缺乏社會責任企業的產品。加強社會各界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約束和監督,形成與法律監督相對應的社會公眾監督體系。
[1]煙臺市統計局數據.2011.
[2]煙臺市統計局.煙臺市統計年鑒[M].2010.
(責任編輯:高 靜)
On the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Sun Dehou
Enterprise is the main body of social management,whether it can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grass-roots base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and performing its duty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key to fully play its rol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w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analyzes the main aspects and causes of the lac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On this basis,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of China's enterprises how to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social management;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government
C916
A
1007-8207(2012)08-0037-05
2012-02-11
孫德厚 (1964—),男,山東蓬萊人,中共煙臺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為領導科學、行政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