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春榮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8)
見危救助義務的正當性分析
□ 盧春榮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8)
我國尚無關于見危救助義務的立法,從歐美國家的立法來看,對見危救助義務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見危救助義務的法律化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論證:被救助人基于人權有權獲得救助,救助人基于社群責任有義務提供救助,而基于以上兩個前提救助義務的法律化并不存在重大理論障礙,也并非對個人自由的侵犯。
見危救助義務;道德;自由
2011年10月13日,廣東佛山一個五金城里,兩歲的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撞倒,接下來幾分鐘,18個經過的路人都視而不見,而其間小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這令人寒心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陳賢妹出現才得以終止,小悅悅最終因搶救無效離世。其實,“小悅悅事件”并非偶然。2012年6月24日,寧波機場路發生了相似的一幕:兩名男子倒在血泊中,3分鐘內16輛車經過也都視而不見。最終,寧波公交總公司12路司機汪文忠停車報警,并和另一位私家車主一起現場疏導交通,防止傷者再次被傷害。面對越來越多的見危不救,人們開始更多的思考,危難中的弱者是否有權得到他人的救助,而危難中的旁觀者是否應當承擔法律上的救助義務。
“小悅悅事件”讓我們不由地聯想起了《新約圣經》“路加福音”中耶穌基督講的寓言(The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有一個律師問耶穌,怎樣才可以獲得永生?耶穌問,法律書上說的是什么?你又作何解釋呢?那人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币d對他說:“你答得對,照這樣做,就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甭蓭熡謫?,誰是我的鄰人?耶穌就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途中遇到強盜,被打得半死,丟在那里。有一個祭司路過,從另一邊繞開了;同樣,有一個利未人經過,上前看看那個人,也從另一邊走開了。而后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人身邊,替他包扎傷口,然后把那人送到一家客棧,在那里照顧他。……”之后,好撒瑪利亞人被用來指代在他人危難之時實施救助行為的人。
好撒瑪利亞人法的核心問題是救助義務,即危難中人們的救助義務①這里的救助義務是法律上的一般救助義務,既非道德義務,也非特殊關系或特定條件下的法律救助義務。有學者將其稱為見危救助義務,也有學者稱其為陌生人間的救助義務。問題。該問題在各國法學界一直都頗具爭議。對此,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歐洲大陸絕大多數國家都規定了危難時刻旁觀者的救助義務,如德國、法國、俄羅斯、比利時、西班牙、挪威、丹麥、冰島、波蘭、希臘等等。《德國刑法典》(1976)第330C條規定:“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險或急難時,有救助之必要,依當時情況又有可能,尤其對自己并無顯著危險且不違反其他重要義務而不救助者,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并科罰金?!薄斗▏谭ǖ洹罚?994)第223條規定,“任何人對處于危險中的人,能夠個人采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前款同樣之刑罰”。
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美國和英國均未規定普遍的救助義務。美國法上的救助義務僅限于特定條件和特定關系中。與美國類似,迄今為止,英國仍然沒有明確規定人們一般意義上的救助義務,而認為這只是一種道德責任。在英美國家救助義務法律化的最大障礙來自于自由主義理論。以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英美法,主張個人自由是自由主義所捍衛的最基本的價值。自由主義思想家密爾認為,法律進行干涉的唯一理由是行為侵害了他人利益,其被稱為 “傷害原則”?!皞υ瓌t”是近代以來英美法在法律上限制自由的基本原則。但從20世紀后期開始,美國一些州的立法開始有所轉變,逐漸在立法中引入了積極的救助義務。佛羅里達等五個州頒布法律要求暴力犯罪的目擊者必須報案。明尼蘇達等三個州更進一步地規定了人們對面臨嚴重身體傷害的任何人給予合理幫助的一般義務。
我國自秦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大都制定了對見義不為者予以嚴懲的法規。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見危不救、見義不為的行為不但與封建的倫理道德不相合拍,更不利于弘揚正氣、懲治邪惡。然而,中國近現代法中并沒有見危救助義務,有關立法僅停留于見義勇為的地方性立法。自2001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中關于設立“見危不助罪”或“見死不救罪”的呼聲從未停止過,但卻一直未進入立法討論。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報告第36條指出:“見義勇為行為一般由道德規范調整,是否要用法律來規范,各方面意見分歧較大。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對此作進一步研究?!?/p>
有限的立法實踐不能成為救助義務立法正當性的唯一理由,更何況歐美關于救助義務的立法仍持有不同態度,救助義務在中國的法律化路徑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們是否應承擔危難中的法律救助義務涉及到以下三個理論問題:預設的被救助人獲得救助的權利來源;救助人承擔救助義務的根據;救助義務法律化中法律與道德和自由的關系的協調。本文將從被救助人的權利、救助人的義務以及法律與道德和自由的關系三個方面論證好撒瑪利亞人法中救助義務的正當性。
所謂人權,即人之為人理應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危難中的救助義務問題一般都關系到被救助者的生命健康權,是人權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人在危難中獲得他人救助的權利是其生命權的自然延伸。
格老秀斯把權利看作人作為理性動物所固有的、即與生俱有的“道德品質”或“資格”。人們擁有權利的惟一理由是,他們是人。所以,人權往往被定義為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人權中最重要的權利是生命權?!妒澜缛藱嘈浴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生命權是以自然人的性命維持和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生命是不可以替代和不可逆轉的,是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前提和基礎,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
生命對于人的根本價值,使得維護人的生命安全成為法律的根本任務之一。生命權為法律保護的最高法益,其價值具備優先性。在憲法確立的價值秩序中,人的生命或人性尊嚴明顯具有較高的位階:生命權是不可被克減的權利;當意思自治與生命權沖突時,意思自治需讓位于生命權。當法律必須在各種權益中作出選擇時,生命權應具有絕對的優先性。
在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首次解析性地把ius理解為正當要求,并從自然法理念的角度把人的某些正當要求稱之為“天然權利”。當一個人處于危難之中而無法自救時,其有權利從社會或他人獲得救助,這種正當要求是人本能的與生俱來的天然權利。為了保障一個人的生存權利,法律應賦予他最大限度的權利和自由。生命權作為最基本的價值,無需讓位于他人一定限度內的自由,無需讓位于社會公共利益,更無需讓位于財產權。約翰·菲尼斯指出,“無論某人自身還是在與其同類中,選擇直接與任何基本價值相對的都是不理智的。這些基本價值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眾多血肉之軀真實幸福的具體方面。”
社會包括兩個層面上的合作:一是個人之間的互助合作義務;二是個人對社會的互助義務。個人的這種社會責任是其承擔救助義務的重要理論依據。而國家不僅要承擔保護公民的職責,而且還賦有監督、促進公民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
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妒澜缛藱嘈浴返?條規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第29條第(2)款規定,“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并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并使之符合社會公德是個人對他人的基本義務。
每個人還應努力幫助他人,特別是當他人處于災難或類似情境中時。薩繆爾·普芬道夫認為,“一個公民對其鄰人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和他一起和平友愛地生活,彬彬有禮并且樂于助人?!薄懊總€人對每個人所承擔的第三個責任,它的履行是為了維護共同的社會性:在方便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對他人是有用的。不去傷害或者侮辱別人并不足夠?!彼^續指出,“在不會使自己付出什么損失、勞動或者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盡自己所能地提供一些對他人有好處的東西,并使之能夠自由使用,……如果富人在給予有需要的人時非常吝嗇,沒有很好的理由就不給旅人一秉善意的指路,特別是當他們被卷入了某種意外的災難或者諸如此類的情境之中時,那么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當的?!甭蹇艘舱J為,人們不僅有義務保護自己的生命而且有義務保護他人的生命。他指出,“每一個人必須保存自己,不能擅自改變他的地位,所以基于同樣理由,當他保存自身不成問題時,他就應該盡其所能保存其余的人類……”。
檢驗檢測中心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要采取科學、公正、高效的現代化方式,為科學監管、依法行政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全面推動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為保障一方食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1]。
人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社會動物,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與得到發展,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世界人權宣言》第29條第(1)款規定,“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p>
社會成員對共同善的追求是維系社會的紐帶。社會不是個人的簡單集合,而是觀念的共同體,它建立于共同的道德觀之上。沒有共同的政治觀、道德觀和倫理觀,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因為社會不是某種物質上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它是由一些看不見的共同思想的紐帶連結在一起的。如果這些紐帶太松弛,社會成員就會離散。“歷史表明,道德紐帶的松弛常常是社會瓦解的第一步?!眮喞锸慷嗟乱舱J為,在國家這個共同體中,合乎倫理的美德對于人類共同生活不可或缺。對共同體的共同善的追求是全體成員的共同事業,人們也在這樣一種追求過程中獲得幸福和共同分享的善。
社群主義是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之一,它在對自我與共同體的關系的認識上與亞里士多德是一脈相承的。社群主義強調共同體對于自我的屬性以及自我認同的決定性意義,是共同體決定自我的特性而不是自我決定共同體的特性。危難中的救助義務關系到社會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基于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賴性,社會成員必須實施積極的救助義務,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來促進社會共同的善,維系社會得以存在的紐帶,守護個人所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共同體。
國家的基本目的就是保護人民的權利。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認為,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于被統治者的同意,建立國家的唯一目的,乃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權利。生命權是人民最重要的自然權利,當個人遭遇危難,生命受到威脅時,政府應該盡全力去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當政府無法無力提供必要保護時,政府應當鼓勵其他公民代為履行職責。作為權利讓渡者的其他個人,應提供合理幫助,盡力維護他人的生命安全。而黑格爾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國家與公民具有相互的權利義務,國家需要規定對危難中的公民的救助義務,以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福利。作為對該利益的一種考量,公民也必須為共同的善提供必要的社會服務。
除了保護人民的權利之外,政府還負有推進社會善德的義務。亞里士多德指出,凡訂有良法而有志于實行善政的城邦就得操心全邦人民生活中的一切善德和惡行。所以,要不是徒有虛名,而真正無愧為一“城邦”者,必須以促進善德為目的。拯救生命于危難,體現了對生命的基本尊重,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政府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法律手段來推進社會的基本道德。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好撒瑪利亞人”持有不同的態度。見危救助義務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律義務?道德義務應否轉化為法律義務?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是否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侵犯?這一系列關于道德、法律與自由的爭議始終伴隨著好撒瑪利亞人法的立法過程,特別是在以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英美普通法中。
道德實施有時要依賴于法律。如魯道夫·施塔姆勒表述的那樣,我們是通過法律尋求正義的。有時為了確認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我們需要法律。其原因是道德“必須基于值得追求的價值觀念?!钡沁@些價值觀是泛泛的,它們本身不能決定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行為。我們很少能從價值觀直接演繹到要求的行為。
對于道德的法律強制,即使在英美國家也有部分學者是支持的。1959年,德富林應邀到英國科學院作了一次題為《道德和刑法》的演講,闡述了三個問題:一是社會是否有權利對道德作出判斷?二是如果社會有權利作出道德判斷,它也有權利使用法律武器強制實行它的判斷嗎?三是如果社會有權利使用法律武器強制實行它的道德判斷,社會是否應該在所有情況下或僅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法律武器?如果只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法律武器,那么它根據什么原則去區分不同的情況。德富林指出,當社會的或公共的道德判斷對某種行為持特別否定態度時,就有理由實施國家和法律的干涉。德富林的觀點是,法可以而且應當禁止不道德的行為,強制實施道德。在英國肖訴檢察總長(Shaw v.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一案中,法官曼斯菲爾德勛爵認為,“意圖腐蝕社會公德的圖謀”必須被視為是普通法上的犯罪行為。
道德法律化的反對之聲主要來自于自由主義者。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自由與“反自由”的努力與追求之中書寫著權利制度的正義歷史。以英美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主張個人自由是自由主義所捍衛的最基本的價值,其維護又與法律密切相關,是一種法律下的自由。薩托利曾經指出,整個近代的新法律體系都是在個人自由這一核心原則下建立起來的。
洛克、康德、密爾是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們都對自由與法律的關系作過一些經典論述。根據他們的理論,見危救助義務的法律化即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侵犯。洛克和康德認為,法律的固有功能是保護人們的權利免受侵犯。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就可以為所欲為。而密爾在其不朽名著《論自由》中提出了最為著名的“傷害原則”。他在書中寫道:“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個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惫刈鳛檫吳吆兔軤柕裙髁x哲學家的追隨者繼承了他們的自由主義思想。他在《法律、自由與道德》一書中對英國肖訴檢察總長一案中的法官曼斯菲爾德勛爵的觀點進行了駁斥,他指出,在一個較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密爾有關對道德的法律強制之論述好象是正確的。
然而密爾的“傷害原則”引來了眾多批評。一些批評家主張,“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而在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社會,不可能差誤出這樣的行為類別:這些行為是那些對別人不構成傷害的行為、或者那些僅僅對行為者本身構成傷害的行為。世上根本不存在能做但不影響周圍人的事情。就連密爾自己也曾說,“自私地不肯保護他人免于損害——所有這些都是道德譴責的恰當對象,在嚴重的情事中也可成為道德報復和道德懲罰的對象?!惫匾舱J為,“我并不打算為密爾的所有觀點辯護;因為我自己也認為,除了阻止對他人的傷害之外,人們還有足夠的理由使對個人的法律強制正當化。
1908年,美國的詹姆斯·巴爾·阿莫斯教授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法律與道德》一文,提出超越特殊關系理論救助受難者的必要。他假設有人走過一座橋,看到有人落水呼救,此時他是否有義務投繩相救?答案是法律不強人做好事,此事歸良心管轄。但阿莫斯認為,法律是功利主義的,為滿足社會的合理需要而存在,因此,如果懲罰自己很少或根本不會遭受不便的見危不救者并讓他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人們會感到滿足。邊沁也曾作過類似的假設:一個女人的頭巾著了火,雖然水就近在咫尺,另一人卻袖手旁觀;一名醉漢撲跌至地,有倒斃的危險,旁觀者卻不假援手;或者有人步入危險場所危及生命,另一人明知此情況卻不加勸阻……在這任何一種情況下,有誰會認為不應施加懲罰?至此,見危救助義務的正當性問題已比較清晰。
前述見危救助的法律義務涉及到的三個理論問題,都已得到初步的論證。被救助人基于人權有權獲得救助,救助人基于社群責任有義務提供救助,而基于這兩個前提救助義務的法律化并不存在重大理論障礙,也并非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從阿莫斯和邊沁的假設到現實中的“小悅悅事件”以及大量類似小悅悅事件的案例,見危救助義務的正當性不應繼續受到質疑。我們無法完全阻止類似“小悅悅事件”的再次出現,但我們不能繼續放任這種事件的發生。社會道德是有底線的,當這一底線被碰觸時,法律必須顯示出其獨有的最強有力的聲音,這是個人的基本權利所在,社會的維系與發展所在,法律的特殊價值所在。
當然,在分析好撒瑪利亞人救助義務問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救助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比較典型的是被救助人對救助人的侵害,如南京彭宇案。該事件影響很大,很多人認為見義勇為存在的隱性風險,使他們在救助時存在許多顧慮。但我覺得這不應成為阻礙救助義務法律化的理由。同樣,我們來看一個德國的案例中當事人和法官的態度。據《參考消息》報道:在德國,有位女士駕車郊游,遇一歹徒假扮受傷者躺于路旁,待該女士停車來救時,歹徒一躍而起將其拖至樹林中強奸。案發后,很多人同情該女士,但該女士和承辦此案的法官都說:見死不救,法律上定為犯罪;盡管有這種受騙的可能性,還是應該去救援;救人和被害是兩回事,沒有必然聯系。
無論存在什么障礙,我們所需要的,所關注的,進而也所需要保護的基本價值是不變的,見危救助義務不應受到質疑,這是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權所在,是社會成員追求的共同的善所在。
[1]新約圣經[M].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社,2006.
[2]德國刑法典.各國刑法匯編(上冊)[M].臺灣司法通訊社,1980.
[3]羅結珍譯.法國刑法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
[4]Peter F.Lake,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Remoteness to the Duty to Rescue,46 DePaul Law Review 315,Winter,1997.
[5]Steven J.Heyman,Foundations of the Duty to Rescue,47 Vanderbilt Law Review 673,April,1994.
[6]鄭顯文.中國古代關于見義勇為的立法[J].中外法學,1999,(06).
[7]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8](美)約翰·菲尼斯著.自然法與自然權利[M].董嬌嬌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9](德)薩繆爾·普芬道夫著.論人與公民在自然法上的責任[M].邁克爾·西爾弗索恩英譯,支振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0]John Locke,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bk.2,§6 (Peter Laslett ed.,Cambridge U.,1988)(3d ed.1698).
[11]戴劍波.權利正義論[M].法律出版社,2005.
[12](德)N·霍恩著.法律科學與法哲學導論[M].羅莉譯.法律出版社,2004.
[13]龔群.當代社群主義對羅爾斯自由主義的批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1).
[14]Philip W.Romohr,A Right/DutyPerspective on the Legal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o-duty-to-rescue Rule,Duke Law Journal,Vol.55:1025 2006,p1040.
[1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
[16](澳)皮特·凱恩著.法律與道德中的責任[M].羅李華譯.商務印書館,2008.
[17](美)羅斯科·龐德著.法律與道德[M].陳林林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8]Shaw v.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1961)2 A.E.R.446(1962)A.C.223.
[19](英)H.L.A·哈特.法律、自由與道德[M].支振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
[20]高全喜.法律秩序與自由主義——哈耶克的法律與憲政思想[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1](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商務印書館,2008.
[22]徐國棟.見義勇為立法比較研究[J].河北法學,2006,(07).
[23]范忠信.國民冷漠、怠責與怯懦的法律治療——歐美刑法強化精神文明的作法與啟示[J].中國法學,1999,(04).
(責任編輯:徐 虹)
Legitimacy Analysis on the Duty to Rescue in Need
Lu Chunrong
There is no legislation on duty to rescue the people in need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legisla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they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The legislation of the duty to rescue can be demon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The salvees are entitled to be rescued based on human rights.The salvors have the duty to rescu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There are no major obstacles of theory on the legislation of Good Samaritan’s duty to rescue based on the above two premises.And it is also not a violation of personal freedom.
duty to rescue in need;morality;liberty
D922.1
A
1007-8207(2012)08-0085-05
2012-06-20
盧春榮 (1979—),女,湖北五峰人,復旦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商法。
本文受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民商法學科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B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