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12,來了
曉寒料峭,春風含梅。“傳說”中的2012,款款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新的一年剛剛來臨,就有兩件民生新事兒讓人眼前一亮。
“這么一整,票好買多了”——上海網友“峰”將QQ簽名由“我為票狂”改為這樣一句話。2011年12月29日上午,該網友通過網絡實名順利訂到了回湖北老家的火車票。同一天下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向外界高調宣布,“最低工資標準從2012年1月1日起上調100元,增至1260元”。
眾望所歸、覆蓋全國所有車次的火車票實名制從今年元旦起全面“落實”,成為新年伊始最值得關注的民生舉措。但鮮為人知的是,火車票實名制從試行到全面推開,在期盼與爭議中一路坎坷,走過了長達8年的時間。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新年來臨,不僅僅是北京,全國共有24個省份在2011年底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2%。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似乎彰顯了政府調控工資增幅的決心和力圖跑贏CPI的信心。
幾天前,我們還在挖空心思地發掘2011年的年度熱詞,沉湎于盤點這一年留在記憶里的那些人和事。轉眼間,當我們睜開惺忪的雙眼,2012年已在面前。
回望過去的365天,也許有太多的是非曲直讓我們糾結不已,也許有太多的喜怒哀樂讓我們回味感嘆。
2011年,我們曾經納悶:為什么一些外文詞語,會突然在這個英語并不普及的國家流行?比如“HOLD住”“PM2.5”“CPI”……為什么一些專業而陌生的化學名詞,會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并且讓老百姓如此揪心?比如“瘦肉精”“塑化劑”“福爾馬林”……為什么身邊一些平常的字眼,會掀起官方和民間輿論如此大的波瀾?比如“高鐵”“校車”“郭美美”……
好在過去的已經過去,“前塵往事成云煙”,所有的“納悶”正在被各種努力化解。
“親,2012年正在走近,新年里的愿景,你有木有?”一家網絡媒體這樣向網民征集“2012民生微愿景”。
“物價少漲點兒,工資多漲點兒,股市能好點兒”;“俺就盼著把拖欠的占地補償款如數拿到手”;“2012年我給爹娘掏錢上新農保”;“萬一去醫院的話,不用排隊那么久”……這些留言,因為質樸而格外感人。
翹首2012年,雖然滿眼猶疑,但我們更有理由滿懷期待。
新的一年正在開啟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正在承載新的夢想。
因為在教育方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將占GDP的4%,將“支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在醫療方面,補助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適當提高報銷水平”;在社保方面,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在安居方面,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700萬套以上,“竣工總量確定為40萬套”……
民生之重,轉型之難,當我們撥亮所有希望,2012年將絢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