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義學
長期以來,縣委書記一直是腐敗重災區,幾乎成了不治之癥。觀察湖北省監利縣四任縣委書記“連環”落馬,讓我們再次對縣委書記腐敗產生了憂慮。
監利的四位縣委書記“連環馬”式的翻落,和所有縣委書記腐敗并無不同之處,無外乎是利用工程項目、干部人事調整、土地審批等斂財。除了其自身貪欲滋長、心存僥幸等主觀因素外,權力缺乏有效監督是最致命的因素。正是這種缺乏有效監督的權力,使得李吉高、余日福、楊道洲、杜在新等在任時大權獨攬,肆無忌憚地大肆斂財,這也是所有腐敗的癥結。
對縣委書記并非缺少制度約束,黨內民主集中制度、《黨內監督條例》、《廉政準則》、《領導干部申報財產制度》等都是一道道反腐、防腐屏障。然而,一系列嚴肅的制度對縣委書記卻頻頻失效,除了制度執行不力,還必須看到,對已暴露出的問題未亡羊補牢。
縣委書記在縣級集體班子里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而權力、聲望往往會變成腐敗的資本。李吉高、余日福、楊道洲、杜在新等在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上,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大搞“一言堂”。
而對于“一言堂”,我們常常把問題歸咎于縣委書記的霸道貪權,很少正視“一言堂”形成的條件和土壤。正是一些“常委”們的“沉默”、不敢發表不同意見,形成了這些“一霸手”腐敗行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縱容了貪官、助長了邪氣,從而使黨內監督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縣委書記倒下了,縣委“一言堂”很少被追責,更難聽到追責縣委班子決策群體,這種現象值得高度警惕。
我曾經在《問答縣委書記》文中說過,對縣委書記的監督,事實上存在著“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弱、下級監督太難”的問題。顯然,監督還存在缺陷,也似乎難以破解。此前,個別地方針對縣委書記腐敗探索了一些新措施,如湖北就出臺了一個新政,縣委書記有腐敗跡象縣級紀委可直接向上級紀委上報,這似乎解決了上級監督太遠的問題。但縣委書記有腐敗“跡象”,同級紀委能不能或敢不敢貿然向上級紀委匯報?這還需要用剛性制度支撐才能解決諸多制約因素。同級紀委不敢發力、不愿發力,等于失卻了腐敗之初的監督,使得“連環馬”式腐敗成為可能。也就是一旦東窗事發,一抓一長串,一倒一大片,而倒下的縣委書記往往已養成肥大的“碩鼠”。
從實踐來看,現有的反腐體制、機制和方法令同級紀委難于監督“一把手”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地方先行探索了上級紀委派駐、紀委“垂直管理”試驗。我以為,可以從中獲得借鑒,更大范圍建立紀委“垂直管理”,探索建立一支具有獨立地位和權威性的反貪部門,打破組織壁壘,突破體制瓶頸,讓紀委腰板真正“硬”起來,這也許是遏制縣委書記腐敗的殺手锏。
中央約束縣委書記用權的新政值得期待,但一些問題仍須反思,如先前一些地方“原地提拔”、“高配”副廳縣委書記,亮出加強基層執政能力建設的激勵導向。如楊道洲做縣委書記時待遇提高了,級別也“副廳”了,權力隨之擴大,更不受約束。針對當前縣委書記高發態勢,究竟要不要高配,在高配之后監督機制如何跟進,這些都必須正視。
“連環馬”式縣委書記腐敗現象給我們的警示是:某些地方對于縣委書記監督環節長期薄弱,助長了這些一把手們的驕奢習氣,貪婪本性,不懼監督部門的威懾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