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軍
“三問三解”活動的主體是人,是各級領導干部,因此絕不能忽略干部的思想認識。各級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干部思想純潔性教育,讓干部真正帶著感情,要善聽“牢騷話”,并要注重實效地去開展“三問三解”活動。這樣才能取得長效的發展,取得真實的效果。
帶著感情是開展好“三問三解”的前提條件。既不能把活動單純任務化,就活動而去搞活動,就任務而去完成任務,簡單認為計劃有了、措施訂了、幫扶搞了,也為人民群眾捐贈了一些錢物或是辦了一些可有可無、并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為活動畫上圓滿句號了。也不能把活動表面形式化,熱衷于轟轟烈烈的形式、響響亮亮的口號。要切實帶著感情下去,走近群眾、貼近群眾,摸實情、辦好事、解難題,真正讓群眾從心底里叫好。
干部帶著感情是開展好“三問三解”的核心所在。只要是真心實意帶著感情去,就會自發自覺克服怕苦、怕累、怕麻煩的思想,丟棄走過場、圖形式、留名聲的想法,就會用實際行動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想方設法為基層群眾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地給群眾幫扶解憂,努力讓群眾盡展笑顏。
干部心存感情是實現“三問三解”成效的根本保證,這次活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解民怨”。各級干部只有帶著對基層群眾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基層、深入到一線開展“三問三解”活動,才會主動開展調查研究,認真摸透掌握情況,仔細了解群眾真實想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見實效。
在“三問三解”活動中,下基層不僅要看一看“三農”發展的現狀,還要聽一聽切中時弊的聲音,把老百姓的牢騷變成鞭策自己的動力。老百姓的一些“牢騷話”,也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的某些問題,暴露出我們在服務群眾中的盲區和空白點。
聽“牢騷話”,需要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牢騷話”客觀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道出了對政府的期盼。我們只有敢聽、傾聽,群眾才會敢講話、講真話。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才能訪到真情、察到實情。
聽“牢騷話”,更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老百姓的“牢騷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們工作和服務是否到位的檢驗。我們要善于在“刺耳話”里查不足,在“牢騷話”里找差距,溯根求源,尋求良方,在第一時間給自己的工作提個醒,為百姓的服務亮明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服務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更加有效、切實。
注重實效,不走形式。群眾希望干部不僅要熟悉農業、關心農村、親近農民,在政治素質、開拓能力、發展視野等方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要真心實意地幫助農民增強致富信心、選準致富門路、抓好農業生產,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事,不喊“空口號”,不搞“文山會海”、不耍“文字游戲”,不以開會代替做工作,不以寫材料代替受教育,不以發文章衡量成效。否則,容易造成工作靠開會,文章滿天飛,廢紙一大摞,成效全靠“吹”。
同時,在開展“三問三解”活動中,各級干部要積極主動、大膽工作,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找準癥結、攻堅克難,真正幫助村上解決行路難、看病難、融資難、致富難等實際困難和問題,讓群眾得到實惠。要長期堅持,不搞“一陣風”。各級干部要把“三問三解”活動作為一項長期工作,群眾最需辦的事情要一抓到底,不要像來景區的游客轉一圈就走,真正做到“貧困群眾不脫貧,幫扶干部不脫鉤”。各級干部要以促進農村發展、群眾致富為己任,真心實意和干部群眾打成一片,認真聽取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用模范行為凝聚人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各級領導干部要成為宣傳政策、解疑釋惑的“政策通”、農民致富的“牽線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