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娟
民生
獎勵豈能“因地制宜”
文/徐娟
日前,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山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條例》專門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保障條件的城市見義勇為人員家庭,應當優先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優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發放住房租賃補貼;對符合農村危房改造條件的見義勇為人員家庭應當優先給予安排。”(10月8日《齊魯晚報》)
近年來,為鼓勵和褒獎見義勇為行為,各地在不斷提高優撫標準的同時,推出了許多有地方特色的獎勵措施。比如,見義勇為英雄的子女享受中高考加分政策,優先安排就業,減免醫療費用,給特殊困難家庭提供低保,等等。在“一房難求”的當下,山東省出臺地方性法規,給予見義勇為的英雄在購買、承租保障房和危房改造等方面特殊照顧,既加大了對見義勇為英雄的實際保障,又體現出了應有的人文關懷,這種做法值得贊許。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這樣的現實,受認識觀念、經濟發展、經費保障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同樣的見義勇為行為,各地的獎勵標準卻大相徑庭,甚至出現英雄“同命不同價”的現實尷尬。筆者專門上網查詢了相關數據,以一次性獎勵為例,目前,上海為25萬元,東莞為40萬元,遼寧則高達120萬元,相差甚大,而在一些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獎勵數額就要明顯低得多。至于地方出臺的“特殊照顧”,那就更不是“陽光普照”了。比如,山東的住房保障,其他地方的見義勇為者就難以享受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公安部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副理事長李順桃,首次提出了制定全國性見義勇為保障條例的提案。目前,全國有29個省(市、區)制定了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的法規條例,但是從國家層面上看,既缺乏見義勇為的認定標準,也缺乏統一的獎勵待遇。我們常說“路見不平,挺身相助”,如果僅僅因為“挺身”的地方不同,而造成獎勵、慰問、撫恤、補償存在地區之別、高低之分,不僅不利于傳統美德的傳承延續,也是對見義勇為英雄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人生幾何?沒有誰敢貿然估價,即便給出個天文數字也是對生命的大不敬。見義勇為的英雄們的行為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既然除了精神褒獎外,我們只能在事后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補償,那就應當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給予大致相同標準的獎勵。換言之,盡管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財力水平保障的差異客觀存在,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消除和縮小獎勵的差異,從根本上保證更多的人在見義勇為后得到應有的獎勵,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讓有道之人揚眉吐氣,引領社會風尚;讓犧牲英雄身后無憂,成為大眾楷模,在社會轉型期顯得尤為迫切。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加快見義勇為者的權益保障立法,盡量統一各地評判和獎勵標準,這是我們在肯定山東對見義勇為英雄給予住房保障肯定的同時,更應當思考的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