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鐘兆盈
(作者是《中國環境報》浙江站記者)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縣級黨報當記者,2008年成為《中國環境報》一名駐地記者。作為一名國家級專業媒體記者,我總想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恰巧這一年開始,《中國環境報》開展風格年活動,鼓勵駐地記者采寫提問式深度報道,我就將此作為主攻重點,相關報道近幾年來獲得一定好評。
回顧幾年來采寫提問報道的體會,我大致經歷了“提不了問題、問不到點上和向善于提問努力”三個過程。
開始采寫提問式報道,還真的一下讓我迷惘了——不會提問!因為沒有這方面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
在縣級黨報當記者的時候,跑的是領導會議線,到了現場就有領導講話稿、背景資料、新聞通稿等,幾乎不用采訪,就可做成一篇稿子。幾年跑下來,也沒有什么寫提問式報道的實踐經驗。況且,自己學的是文科,環保行業又是專業知識深奧的領域,對環保知識懂得不多。只知道“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就是講環保,并不了解廢氣、廢水、噪聲污染的治理技術。所以想寫深度的提問式報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不了問題。
因為專業基礎較差,所以常把新聞中的“大魚”當“小魚”,把“舊聞”當“新聞”。為此,我采取了幾種方法來補救:一是了解“上頭精神”。領會《環境保護法》《中國環境年鑒》和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等有關法規、文件精神,從大的方面了解國家環境政策。二是了解“當地實情”。省、市環保局都辦有環境內刊,而且年年都有合訂本。一個內刊合訂本,其實就是當年工作的一個縮影,認認真真翻幾遍,大致就知道當地過去和將來的中心工作。三是跟著部門去調研。本人既是記者又是環保局宣教中心的一員,因此有機會跟著環保局的污控處、生態處、法規處等部門下基層去調研,并帶著一些問題參加調研。
經過前一階段學習、調研等積累之后,我擁有了一定的環保專業知識,這時不會像以前那樣沒有問題了。采訪中具備了一定質詢精神,對被采訪者的回答具有了一定分析思辨能力。寫稿時基本知道了怎樣提出問題,想要表達什么問題。但這時,只會粗淺地提問,只會“一事一問”“就事論事”,還往往問不到點子上,容易讓被采訪者牽著鼻子走。
一次,得知科研專家對西湖水實施生態修復,讓部分區域湖水肉眼可見兩米多深。當即感到是個好題材,找到了一位資深的西湖水治理專家。當問起西湖水的今昔變化時,專家滔滔不絕地介紹起20多年來,西湖連續開展了流域截污納管、錢塘江引水沖污、底泥疏浚等工程,以及完成截源控污之后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等。后來又問起為什么實施生態修復,專家從西湖典型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及其演替規律、水質理化狀況等進行長篇介紹。因為沒問到“點”上,老是被專家牽著鼻子走,一次采訪幾乎無功而返。
后來,在報社老師指導下,我終于理出幾個簡明扼要的問題,比如湖水看不深的原因、修復主要原理等。之后,只好硬著頭皮再約專家采訪。
能做到善于提問的記者,稱得上是專家型記者了。這個時候,專業知識儲備豐富,提問精彩,采訪過程中根據事情的發展變化隨時可以提出關鍵性問題。這個水平對于我來說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是一個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在此,僅就向努力達到善于提問中的一些體會共同探討。
要達到善于提問,首先要做好采訪前的問題設計。記者獲得新聞線索會有很多渠道,文件、總結、快報、簡報或網絡等,在這些材料面前,記者也是一位讀者,但又不僅僅是一位讀者,要比普通讀者生出更多疑問來,思考其中相互關聯的內涵。當把這一新聞線索確定成深度的提問式報道題材時,還要去思考讀者想知道什么,這篇報道最想告訴讀者什么。由此根據所了解的新聞線索,認真思考要提問什么、怎么提問。可以在采訪本上提前預設提問的條條框框,再按照新聞事件的重要程度,列出個一二三順序。
今年3月,我從杭州市蕭山區的一份簡報上獲悉:該區一家企業不服環境處罰,將區環保局從區人民法院告到市中級人民法院,最后環保局在這兩輪環保官司中均勝訴。對著這條有價值的簡訊,我思考了好久,圍繞“讀者”設計了采訪前的幾個提問:企業起訴環保局什么?企業和環保存在哪些交鋒?處罰依據是什么?有沒有程序違法?后來,以《依法辦事還怕打官司?》為題作了深度報道,并將幾個提問以小標題形式在文中出現。
要達到善于提問,隨機應變很重要。在采訪前,固然可以做些問題設計的采訪準備,但實際采訪中“計劃往往跟不上變化”,面對紛繁復雜的采訪,原先采訪設計的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隨著變化的情況延伸思考提出新問題,成為考驗記者是否隨機應變和善于思考能力的關鍵。
《變聽為問作用有多大?》一稿就是一例。原來獲得的新聞線索是杭州市拱墅區對環境信訪進行100%回訪,曾圍繞此進行多個采訪前的問題設計。然而,到了當地采訪,從中得知他們在回訪中,除了解本身事件外,還要主動問詢是否存在和環境污染相關的其它問題,通過提前介入把信訪處置在萌芽狀態。這一新聞點明顯要比“達到100%”價值高,由常規的被動“聽”(接聽投訴電話),變成了主動“問”。于是,我在接下去的采訪中重新提出了:怎么想起在回訪中主動問訊、這樣主動問訊有什么好處、主動詢問的事例和效果如何等,最后寫成了這篇較有深度的稿子。
值得一提的是,善于提問的記者遇到善于回答的采訪對象,容易事半功倍。雖然記者是采訪過程中的“主要責任者”,但采訪對象能“對答如流”,會讓記者高興不已。因此,預先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也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提問式報道都是版面上的深度報道、重點報道,時效性要求不是特別強,有選取采訪對象的機會。我的體會是:新聞事件的親歷者和有觀點的采訪對象較為合適。
我通過幾年提問式報道的采寫,基本學會了以“問”的方式來謀篇布局,從分析問題的角度去組織報道,從不同側面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辨證思考。通過“問”追究原因、揭示實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先后采寫的《看中的商鋪能不能開餐館?》《“老廠新居”矛盾是怎樣化解的?》等20多篇提問式報道也在環保系統內外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和諸多網站轉載,有的還獲得了杭州市或浙江省新聞獎。“問”不但提高了自己稿子質量,也把自己帶入了一個采寫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