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大學權力的知識特質和倫理意蘊

2012-12-21 21:14:50趙保全羅承選
理論導刊 2012年9期
關鍵詞:大學

趙保全,羅承選

(中國礦業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黨委辦公室,江蘇 徐州 221116)

論大學權力的知識特質和倫理意蘊

趙保全a,羅承選b

(中國礦業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黨委辦公室,江蘇 徐州 221116)

大學權力作為大學治理結構的組成要素,關系著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知識是權力生成的內在邏輯,文章考察了知識特質與權力生成的關系,并借助理性哲思探究大學權力的知識底色,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下大學異化情況,分析梳理權力與知識誰是根源因素,指出應以倫理救贖的方式來實現大學權力的理論重塑。

大學權力;知識;倫理;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和諧共生

大學權力是大學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關系著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近年來,關于大學權力的研究日漸深入,討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何界定大學權力的定義、形式和特征,以及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在大學權力結構框架中的地位和關系等,但大都是從高等教育組織結構角度進行分析,缺乏從權力的內部生成邏輯暨知識的視角進行探究。大學是研究高深知識的地方,創造、發展和運用知識是大學的特殊使命。大學作為一種知識生產的場域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制度,它反映了知識本身及其在社會中生產、組織、地位、功能的轉變。[1]為此,從知識的視角來分析大學權力的生成邏輯以及內在的倫理價值,探究大學權力的和諧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歷史考察:知識特性與權力生成

梳理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必須解決這樣幾個問題:什么是知識?知識的特性是什么?知識的生產方式和表現形式是什么?人們對于“知識”這一異常熟悉的概念,一向存在不同的認識,無論是對其起源與定義,還是對知識的價值與表現諸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分歧。當代哲學認為,知識是認識主體對外在事物正確把握后形成的信息。北京大學胡軍教授撰文認為,知識構成的三個條件分別是信念、真和證實。關于知識的特征,默頓以“四原則”表明了知識具有公共性、普遍性、非牟利性質和有組織的懷疑。也有學者認為,知識的特點突出表現為程度上的高深性、功能上的專門性、性質上的公共性、過程上的游移性。[2]知識的門類眾多,按照內容可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知識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積累和發展,并日漸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鑒于知識定義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本文所指的知識是與普通知識相對的高深知識,主要是指處于知識結構的頂端、依托大學研究所形成的深奧、專門化的系統知識。高深知識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大學作為學術共同體,追求知識的生產、創造、應用、傳承為其首要目標。正如弗萊克斯所說,“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于對知識的追求,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p>

知識所具有的認識與實踐價值使其逐步成為人類行為的基礎和社會發展中的活躍要素,不斷刺激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出現,與知識相關聯的組織形式也日益復雜化。甚至有專家認為,在知識社會中,知識生產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中心,知識已經超越了生產資本的附庸,以知識行動重構了當代的社會結構。[3]52因此,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社會組織都對知識給予了高度重視。大學作為知識生產重要基地,自然而然地為社會各界或權力主體所關注。我們要特別指出,在大學研究的知識體系中,自然科學因為其突出的工具理性,以及系統的知識體系,與實踐保持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超越于人文科學而成為社會核心知識,占據著明顯的文化優勢。知識不僅是大學作為獨立機構合法存在的基礎,也是學術共同體成員的活動領域和共同要素,由此形成的各項大學職能都與知識要素緊密相聯。大學因為擁有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資源,作出了對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知識貢獻,形成了特殊的知識權威地位,也就擁有了其他社會組織難以企及的權力。也正是知識及其力量,促使大學成為社會的良知、批判變革社會的力量、人類的公器。

大學與知識生產存在著歷史繼承和現實需要的雙重依存關系。知識分子是知識生產的主體,又是知識運用和聯系的主體性媒介。由于高深知識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主體是學院派知識分子——大學教師,而非普通公共知識分子。[4]5-6隨著知識領域的細分和專業分割的強化,大學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德推崇者,而是由學科分割而形成的知識操守者,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積極將自己融入權力系統中,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承擔課題等方式將所擁有的知識轉化成權力。所以,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聯系政府與高校權力系統的媒介。即政府、科研機構以及市場經濟等社會因素與知識生產的內在規律相互作用,影響和決定著當下的知識生產方式,并借助大學組織特性將內在的權力因素表現出來。無論德國大學堅持的“教學科研相統一”,還是美國的巨型大學,都是圍繞知識生產進行的權力配置再調整,使大學知識生產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初步實現契合。大學因此凝聚了一大批科學家等社會知識分子,以人才培養為平臺將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緊密聯系起來。知識產生的條件,也印證了權力對大學和知識發展的獨特作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大學承擔著更為迫切的知識生產任務和要求。

什么是權力?知識如何構成權力?中外學者都重視權力的控制和影響力,把權力定義為一種由利益關系而產生的掌握著特定資源的個人和機構對其他公眾影響和支配的能力。[5]29權力可分為經濟權力、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本文所談的主要是大學權力,指介于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一種控制力量,其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大學組織自身科層化所形成的行政權力,一種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權力。通常而言,前者與大學學術權力一起行使的是大學自治權,后者則行使對大學的管理權。[6]33大學權力究竟源自哪里?借助前人對大學組織—權力結構演變的歷史考察,可以發現無論是早期的行會大學還是當下的研究型大學,其權力主要來于自主管理大學內部事務的能力?;趯崿F研究高深知識的宗旨,大學在運行中為了獲取發展學術研究相關的資源,必然要求分享話語權和參與決策權,因此被以政府為首組建的公共權力體系所關注,并試圖利用掌控大學來實現對知識、利益和價值的獲取。大學與制度、權力、知識建立了聯系。當然,大學權力與政治權力或政府權力有所不同。賀麟曾提出,學術與政治兩者彼此應互不侵犯,但是“學術和政治中間,又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失掉了這一聯系,就會兩敗俱傷”。[7]這一聯系是對大學權力與知識關系的簡約概括。毋庸置疑,西方哲學研究者也認為知識與權力緊密相連。??虏粌H將知識和知識體系由客觀的科學知識拓展至具有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蘊的知識,而且將權力由單純的國家強勢權力拓展至介入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控制和支配方式,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微觀權力,進一步深化了對“知識/權力觀”的認識。他曾明確指出,在人文科學里,所有門類的知識的發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8]“知識是權力的眼睛。凡是知識所及的地方也是權力所及的地方。知識總是以真理的形式為權力作辯護。知識為權力劃定范圍,權力為知識確定形式。兩者互相支撐。”[9]可見,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高深知識所產生的權力和利益成為各方竭力爭奪的對象。各國政府把權力觸角伸向大學,希望憑借知識內在的功利性和實用性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并實現對知識分子的控制。知識與權力的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常態。大學成員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以及在專業領域的權威地位,得以分享世俗權力和大學內部資源。關于權力對知識的作用,張之滄認為,“自從知識與權力結合后,知識就逐漸發生異化:一是通過權力的支配、控制和利用,使知識從屬權力,形成工具知識。二是通過權力壟斷、支配人力、物力、財力和相關的學術機構與教育資源優先發展與權力相關的知識,形成權力知識。”[10]此處所說的權力,主要是基于“探究高深知識的需要”形成的維護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重要力量。

綜上所述,知識特別是高深知識,具有深刻的理性思維,由大學教師為主的知識分子所掌握,由此構成的權力體現出濃郁的知識色彩和知識含量。外在權力比如政府權力和市場形成的經濟權力為促進知識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和平臺,而內在的大學行政權力則為實施知識管理和知識傳播設定了規則,產生著積極或消極性的作用,呈現出推動或拖延的作用。換言之,權力通過知識可以得到加強或削弱,知識通過權力可以得到傳播或抑制。所以,權力、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種明顯的趨勢:知識越來越擁有權力,權力越來越依靠知識。兩者的結合點在于知識的真理性和實用性。

二、理性哲思:大學權力的知識底色

大學圍繞高深知識開展工作,知識與權力的關系決定了大學權力具有的知識底色??疾熘R底色,目的在于更加深入地區分大學權力與社會權力的關系,更好地把握大學權力作用的方式,實現大學權力保障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人才培養的應有目的。為此,筆者從下面三個角度來考察大學權力所獨有的知識特質:

(一)認知維度:大學權力受高深知識發展規律的制約

1.權力受知識發展水平的制約。知識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學依據知識的權威地位,為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知識貢獻,展現了學術共同體成員對知識的共同興趣和追求,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知識在大學組織要素中的特殊地位,不僅都以獲取知識為共同目標,而且固化為共同體所履行的重要職責,并內化成組織的行動規則和自由平等的精神指導。無論是大學的教學、科研還是社會服務,都是圍繞知識要素展開的,進行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轉化。即使現在宣稱的大學“第四大功能”——文化傳承和創新功能,也是基于以知識為基礎所形成的人類文化的傳遞和創新。所以,大學的知識稟性是大學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所在,追求高深學問是大學合法存在的基礎,也是與其他社會機構相區別的標志。何立民編撰的《知識學原理》[11]認為知識發展規律可分為人類知識的分離性發展規律、人類知識的集成性發展規律與人類知識的非線性發展規律。所以,大學權力無論是作為政府權力的外在的延伸還是學術權力的內在拓展,都要根據高深知識發展規律進行設計,并據此對大學成員的活動進行制約,以期實現對知識控制的元目的。另外,知識的專業化趨勢越演越烈,使得學術的職業化和大學人對大學的依附性愈來愈強,由此,大學權力主體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學術職業所共同認可的基本倫理規范、機構內部學術晉升標準和業績評定及報酬分配準則等知識要素演變規律的制約。[12]

2.權力受知識運用水平的制約。知識運用效果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掌握知識的群體和對知識的掌控程度;二是知識運用的環境及知識作用于權力的方式。在社會管理進入技術時代的今天,以大學教師為主體的知識權威依靠在相關知識領域的掌控力,通過發表建議和意見來參與管理,成就了“專家統治”現象。根據對知識掌控的程度劃分為處于強勢的專家群體和處于弱勢的民眾兩個群體,前者與管理階層一起分享著資源配置權與話語權。因此,基于對知識的產生、掌控的要素不同來考慮,大學內部分化成以干部為代表的管理人員、以教師為代表的學術人員,權力也隨之分化為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前者如校長的管理權,后者如學術委員會的裁決權,并往往通過制度將權力予以固化。即使在學術人員內部,也因知識掌控力的不同又進一步分化,比如,相對于年輕教師,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憑借其在知識和學術領域的領導性地位,對學科與專業建設、職稱評定等資源分配方式具有絕對優勢,引申和衍生出具有權力性的控制關系,并借助科層體系將自己的意志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轉化為法定的權力,讓被實施者順然接受。[3]150所以,無論是借助知識直接構成制度化的權力,還是借助知識權威的魅力形成非制度化的權力,都與知識運用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組織維度:大學權力的制度安排和組織結構制約

1.知識制度:大學權力、知識、制度三位一體。大學發展的本質是對知識與制度的再造。知識的真理性和實用性決定了自身的權力性。知識不完全等同于權力,必須借助人和一定的制度體制才能發揮作用。大學權力借助知識權威和教師人身依附關系,通過工資待遇和人事管理等方式將基于知識形成的權力進行有限放大,呈現出了背后的知識因素。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知識就是知識、權力就是權力,兩者通過制度的安排得以相連。大學融高深知識、教師和制度于一體,大學制度集權力性、利益性和學術性于一身。這種聯系是建立在學術分工的基礎上,直接影響著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內容、形式和價值取向,規定著大學性格和發展方向。根據知識與學術分工的內在關聯,大學為知識生產活動設立了被專家稱為知識制度的活動規則,進一步強化了學科制度化、大學教師角色制度化、知識的分裂和知識管理專業化,[13]反映了知識的內在邏輯。這里提及的制度,既包括大學條例、章程、操作規程等正式文件,也包括與校風、學風、校園文化有關的非正式文化形態。[4]25大學權力在制度安排的掩蓋下,將知識的工具性在當下發揮到極致,以科學的表面性遮蓋了內在的本質,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使人接受。或者說,根據涉及權力的知識體系和運轉規則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形成的相關管理制度,大學權力對知識發展呈現出制約或鼓勵性的雙重作用。

2.組織結構:官僚體系與學術機構的雙重特質。知識生產要素,必然與知識生產所涉及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緊密聯系。權力和知識的結合透過內在的制度束縛呈現為外在的組織結構形態。當大學由“學術共同體”嬗變為“學術—行政共同體”后,學術權力不再是“自主管理大學內部事務”的惟一權力,行政權力隨后介入了對大學內部事務的管理。[6]回溯歷史可以看到,繼學術權力之后,從大學組織內部又生長了行政權力,不是外部“賦予”大學。這樣,大學權力結構依據知識特性呈現出不同的特質,表現為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并存的矩陣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適應了高深知識的專門化發展趨勢,由傳統的“手藝人行會”的組織形態向基于學科分割而形成的現代大學組織形態逐步演變,形成了內部科層機構與學科院系組織共存的二元結構,使得官僚制的層級管理權威與知識權威的專業魅力共同作用于大學組織形態,促進了大學在組織結構、權力運行與知識制度的內部結合。為了能夠以自由的方式進行知識生產,隨著知識的分化,以學術分工為基礎進行機構建制、力量配置成為必然,通過學科與學者知識功能的承載體,構建了“學者—學科—院系”基本的組織形式;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張和知識的發展,出于管理專門化的考慮,行政人員逐漸增多,對開展學術研究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進行掌控,大學也由學術共同體向“學術—行政共同體”衍變,有著明顯的“科層制”和行政化傾向。

(三)雙重屬性:大學權力運行的邏輯基礎

權力的知識底色也體現為權力對知識發生的作用,即基于知識而產生的大學權力的特殊性,暗含著大學應承擔的責任,使知識得到良性使用和循環發展。一方面,大學權力帶有明顯的外在屬性,根據國家意識賦予大學維護和促進知識生產與管理的權力,體現了政府權力對大學的內在利益要求,客觀上促進了大學權力主體對政府和市場等外部權力資源的主動迎合。另一方面,大學權力也具有內在屬性。由于權力主體具有自我性,很容易脫離公平和公正性的導向,通過控制與知識生產相關的要素,包括知識權威等,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需求。比如,大學權力大力發展自然科學,造成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陣營的分化;為了控制與知識發展相關的資源,通過制定經費分配政策、學科發展規劃等方式,主動把學科和專業權威納入權力體系,共同實現對學術共同體的管理。另外,大學知識分子的“權力”是最具有知識底色的,這種權力并不是某個組織或階層的賦予,而是來自于他們運用知識理論對社會和其他人所產生的精神、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三、遭遇異化:權力與知識誰是根源

許多研究者認為,當下大學已經被異化。面對與政府、社會及各種組織體系的復雜關系,大學越來越行政化,行政權力盛行,無視知識產生和作用的內在邏輯,甚至直接以行政命令方式插手學術事務,必然導致學術問題迭出,學術權力生存空間狹窄?!爸R和組織結構內在秩序的崩潰、大學對物質資源的追逐遠勝于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培養目標從精神陶冶向謀生準備的轉化,已把大學原有的組織制度、精神風范、學術規范、精英教育價值傾向推到岌岌可危的邊緣。”[14]這究竟是權力的異化還是知識的異化?究竟是知識的異化作用權力,還是權力的異化導致知識的難產?洪堡曾經說過,對知識自由產生的威脅既可能來自政府部門,也可能來自知識機構本身。筆者在此不能簡單地做出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權力和知識在外界的作用下,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脫離原本的宗旨,才會導致大學異化的產生?;蛘哒f,大學權力的越界,是權力為了應對知識的作用形式發生變化而不斷調整產生的結果。

知識的異化表現在哪些地方?一是趨向功利性。知識與功利性漸行漸近。早期的知識活動為了滿足求知欲和探索真理,帶有明顯的純粹概念性質和絕對理念的特性。隨著知識的專業化進程,自然科學研究成為主流后,知識就和功利性的關系愈加密切。知識異化不僅使知識日益喪失審美性和真理性,最終不再以獲取知識、追求真理為終極目標,利益的誘惑使得知識和科學成為奴役人類自身的力量。二是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對立。大學作為知識性組織結構,應該“主要根據知識的內在價值來進行大學制度的變革與調整”,體現大學學術本性。但傳統的大學組織形式已發生變化,機構設置傾向科層化、考評注重績效化、趨同社會組織化,出于法律授權或組織權威形成的科層權力占據了主導地位,致使行政權力日益昌盛,基于知識和專業性的學術權力運行邏輯受到破壞,甚至出現了以行政權力代替學術權力的現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博弈、沖突日顯,受到社會的關注。專家把這種情況視為,大學行政權力已經異化成政府行政權力的代言者,通過這根權力鏈條,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大學管理一直延伸到大學內部,實際上取代了大學對自己的管理。[6]

大學權力的異化致使價值導向發生錯位。大學權力在于維護應有的學術秩序。知識創造和維護著人類精神追求。大學權力異化根源在于知識的異化,在于知識所承載的價值和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精神追求已被市場經濟的利益追求所取代,經濟的理性壓制了學術本身的標準和邏輯。知識的產生和作用形式外在的變化折射出權力的內在行為。彼得·嘉維斯認為,大學在知識社會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大學已經公司化了。[15]博格斯認為,現代大學的悲哀在于知識生產為“官僚程序所控制”,使其淪為“國家一公司教育管理”所在地,技術霸權統治了一切。[12]知識生產中的利益化取向,必然導致短視行為。受外在知識制度的驅動,大學盲目追求學術產出率和知識的外在價值,導致了諸如學術泡沫、學術腐敗等現象泛濫,學術研究在向“善”的高度上出現了問題,突出表現為科研工作的異化。與以往崇尚的自由研究不同,大學權力打著圍繞著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或促進新興學科發展的旗號,將大學教授等知識權威捆綁在經濟利益的戰車上,甚至違反科學倫理開展研究,過分重視科研利益導致教學科研關系失衡,忽視了人才培養質量。當大學教育傾向于以“效率”和“功用”來作為考察標準時,所謂神圣的教授光環、學術蘊涵的精神滿足和價值關懷必然消散,知識分子也失去了應有的普世關懷與社會責任擔當。解決這個問題,僅僅依靠大學內部權力的覺醒、博弈和調整勉為其難,關鍵在于國家政策的正確導向以及大學權力的倫理性救贖。

大學權力的異化受知識專業化影響。知識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科層制是為了保障傳授知識的組織特征。從組織結構形態上來說,公共權力追求控制力催生了大學的科層制。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控制辦學經費、招生指標等方式,將行政意志內化成大學內部的行政權力,通過大學管理層以人事管理、監督與考核獎勵等規范化裁決范式,對大學師生進行全方位的控制。但是大學本質上是學術機構,等級管理必然將學術管理推向邊緣,人為地將平面化的知識共同體變成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行政理性主導的管理制度也排斥了教師對學校管理和決策的參與,師生作為大學自治主體地位已然失去,成為被管理的對象和“由組織、權力和職責界定出來的被客體化了的產物”。同樣,在博弈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學術權力作為經歷傳統而形成的“在學術場域中制訂規則和分配資源的話語權力”的權威地位,面對強大的行政意志和市場的沖擊不得不讓位于行政權力,大學偏離了“學術本位”??傊?,大學科層制憑借法定的權力與專業型權威產生了價值分歧,教師的影響力大為縮小,導致了大學專業階層和管理階層明顯的文化沖突。由此可見,知識與權力的關系發生破裂,導致知識與權力的雙重異化。一方面,知識成為牟利的工具,難以實現作為真理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權力屏棄了服務知識發展的原有涵義,對知識的控制和大學人控制更加緊密。導致了大學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受到嚴重的制約,陷入了自由與絕對服從的兩難困境。

四、倫理救贖:大學權力的理論重塑

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知識與道德合一,西方蘇格拉底關于知識即美德的名言深入人心,客觀上印證了知識所具有的倫理性。知識與權力關系密切,為權力的形成和運行提供了天然法理基礎,影響著權力運行方式和模式,所以大學權力運行也必然具有倫理性:一方面以范式或制度的方式調整和影響著大學人的生活,體現著社會對大學人的規則性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人結合社會規則進行自我評價所具有的自我道德感。從前文分析可知,無論是知識的異化還是大學權力面對的困境都反映了大學倫理的缺失。因此,揭示權力的價值性,反思現代大學權力,通過倫理的追求重塑權力與學術發展,引導其實現超越“實然”達到“應然”,不僅是知識分子自我解救之路,也是大學的自我救贖之途。

知識和基于知識產生的大學權力都具有倫理意義。根據中外倫理學家的觀點,倫理作為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與權力的內在勾連不言而喻。權力以公共性、正義和秩序為其道德使命,旨在公平、公正地調整分配社會資源,維持一定的秩序。但是,權力因其工具性和強制性以及行使者的意志難免會產生變異,淪落為私人或小團體私利的工具。[5]2“所有的權力都趨于占有,絕對的權力是絕對地占有。”[16]于是,權力運行邏輯的結果往往與其初衷相悖離,變成危害公共價值的手段。大學作為學術共同體,努力追求權力與倫理道德的結合,即權力主體把實現公共利益、謀求人類幸福作為行為理念指導,更好地遵循學術價值規律,實施權力服務于知識產生、傳播和應用,達到“作為一種外在強制性力量的硬權力與具有內在約束性的軟權力相結合,權力的強制與權力主體的德性自律就取得了相得益彰的一種平衡”。[5]46在這里倫理等同于道德,權力的特性與終極價值都蘊含道德稟性與道德倫理的因子。[5]30大學人通過對權力是與非、善與惡的道德拷問,折射出在權力行使過程中所應追求的價值目標、倫理人格和理想境界。[5]3認識大學權力的倫理性有助于詮釋大學權力異變的內在原因。筆者認為,首要原因在于大學權力公共本性的迷失,忽視了知識的公共性,以各種方式追求科研經費等自身利益,并凌駕于社會公共本性。其次在于,大學科層制也難免受官僚制的負面影響,傾向于以嚴格的等級控制來提高管理效率,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和道德的優先性,廣大成員被置于權力的邊緣,大學以及組織權力的異變成為現實。[5]173總之,異化可以歸結為權力的價值性與工具性關系的錯位。

知識社會也是道德的社會。倫理道德不僅成為知識社會的文化基礎,而且是文化體系的核心所在,有利于激發大學人的社會責任感,創造出更多的知識價值。大學要服務于知識社會的建設,必然要以追求善與真為終極目標,實現科學知識和倫理知識的良性互動、平衡發展,將知識的生產運用與服務人的本質發展相結合。那么,如何設定權力的倫理原則呢?在大學權力的運行制度和運行原則中,既要吸取傳統倫理道德和西方倫理道德的精華,又要依據大學共同體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合適的倫理導向,讓權力保留在應有的范圍,處理好權力的內外關系,實現知識視野中的大學權力和諧運行。為此,在實踐中要做到:

(一) 大學權力要自覺追求至善,促進知識的自由發展

自由理念是權力倫理基本理念的首要因素。實現知識自由,離不開與權力的博弈。大學行政人員難以放棄既得的利益,也不會主動實現道德自覺,只有通過協商、談判、完善制度等民主方式,與行政權力及其科層體制進行權力博弈,在有利于知識生產的基礎上實現利益均衡和價值共識,唯此才能實現行政權力和學術話語權的協調,消解自由與絕對服從之間的兩難選擇,讓權力在運行過程中更好地體現行政人員和學術人員的共同意志。[17]自由的理念要通過大學制度設計來落實,特別要注意遵循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彰顯大學學術自由理念,增強學術組織和學術權力在學術管理方面的制度權威,并以此來消除和解決以行政管理代替學術管理的行政權力泛化現象,為學術創新和人才成長營造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18]同時,還要在制度設計中擴大民主參與自由度。從學術共同體的特質出發,通過制度設計從外部將道德理念嵌入民主程序之中,推動民主決策、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更加多元化,讓更多師生能夠充分參與大學事務,以道德的指向從制度上消除大學權力主體的功利傾向,促進利益的博弈與民主本質更好地結合,力爭達到實質公正、形式公正及主體行為公正的統一。自由的理念的落實還要求提升大學行政人員的道德水平,即借助王曉玲倡導的公共節操理念,[19]使大學行政人員在履行職權的過程中,具有對知識的自覺追求及其維護自由、公平的學術制度的忠誠感和責任感,從而超脫自身的狹隘觀念,做到自覺服務知識發展與對公共利益的道德關懷的一致性,從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二) 大學權力要自覺追求正義,促進與學術權力的和諧共生

正義是權力倫理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正義在于促進大學與政府等外界關系以及大學內部各種應然關系的平衡與合理。知識是大學存在的基礎,大學必須依據學術邏輯確定行為模式,最大限度地釋放大學的學術功能,以維護學術自由來實現大學正義。首先,合理把握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度”,尋找政府控制和大學自治之間的結合點,即在承認政府干預合理性的基礎上,重新理順政府與大學的關系,[20]尊重大學內在發展規律,讓大學真正擔負起學術的權力和責任,推動知識的創造、傳授和運用。其次,從發展高深知識的角度來實現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和諧。最重要的是,要張揚學術權力,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事務的干涉,通過學術權力的制度化和學術機構的學術化來充分擴大學術權力的影響力。大學知識分子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學術權力及其組織,才能在學術活動中擁有實權和話語權,與大學行政權力進行自由、平等博弈。[17]在實踐中,一要以人員的交融來實現權力運行的和諧。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組織都要注意吸收對方的主要成員來參與重大決策,通過人員的平衡與協調來處理職責交叉范圍的事務,并最大限度地吸取各方意見,促進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二要完善學術權力的運行機制。尤其要以章程為核心建立健全高校民主管理制度體系,明確黨委、校長、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及廣大師生在治理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參與管理的途徑、決策的規則程序、權力保障和救濟等問題,對“教授治學”、“校長治?!边M行程序方面的規范與制度性的制約,民主地行使領導、決策和管理職權,推進中國特色的大學制度建設。

[1]胡春光,胡麗萍,黃文彬.大學學科知識的演變:知識轉型的歷史社會學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7).

[2]劉振天,楊稚文.大學社會批判知識、政治與道德[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3]劉珺珺,趙萬里.知識與社會行動的結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彭江.中國大學學術研究制度變革[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胡訓玉.權力倫理的理念建構[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群眾出版社,2010.

[6]馮向東.大學學術權力的實踐邏輯[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7]楊東平.大學精神[M].遼海出版社,1999:143.

[8]米歇爾·???權力的眼睛[M].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1.

[9]徐俊.知識、權力與當代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簡析米歇爾·??挛⒂^權力視野下的后現代科學知識觀[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0]張之滄.從知識權力到權力知識[J].學術研究,2005,(12).

[11]何立民.知識學原理[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1.

[12]閏光才.知識分子的時代境遇與現代大學的自我救贖[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11).

[13]樸雪濤.知識制度視野中的大學發展[M].人民出版社,2007:131.

[14]高桂娟,王培根.大學組織的知識屬性及其制度根基[J].理論與實踐,2007,(4).

[15]Peter Jarvis.Universities and Corporate Universities[M].Stylus Publishing Inc.2001:2.

[16]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龔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89.

[17]嚴從根.自由與絕對服從——科層體制下大學知識分子的兩難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

[18]趙春華.理念與制度:大學學術權力的法律規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19]王曉玲.執政能力的倫理維度[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194.

[20]熊華軍,馬大力.淺談大學組織的分化及整合——基于高深知識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

G647

A

1002-7408(2012)09-0053-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2JDSZ2027);中央高?;究蒲薪涃M資助項目(KD2012W24);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資助項目(CXZZ12-0921);中國礦業大學教代會工會工作研究重點課題(KD201101)研究成果。

趙保全(1976-),男,山東臨沂人,中國礦業大學黨委辦公室助理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道德哲學;羅承選(1947-),男,四川樂山人,中國礦業大學原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道德哲學。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综合五月天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色综合激情网|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毛片a|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天堂网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第一页在线|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综合网久久|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五月婷婷综合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狠狠色综合网| 四虎AV麻豆| 超碰91免费人妻|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国产性爱网站|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亚洲第一黄色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www.狠狠|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av无码人妻| www精品久久|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9re在线免费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7在线国产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中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色九九视频|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丝袜第一页|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笫一页|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AV熟女乱|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