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舸
基層人大選舉中的政治冷漠與利益缺失
□強舸
從2011年底起,全國各地基層人大換屆選舉先后舉行,近十億選民選出了數十萬名基層人大代表。然而,本次選舉中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一則關于選舉的笑話從一開始就在微博上廣為流傳的:
投票站掛出了紅底白字的醒目橫幅:“珍惜民主權力,投好莊嚴一票。”于是我領了選票在候選人姓名旁果斷地畫了叉,在下面端端正正地寫上了“好莊嚴”三個字,并圓圓地畫了一個圈,鄭重地投入了票箱。回來的路上問鄰居,“‘好莊嚴’是誰呀?”“我也沒聽說過,不過既然號召大家投他一票,一定錯不了!”
表面看來,這則笑話近乎于天方夜譚,人們不可能會理解錯“投好莊嚴一票”的真實含義,因而也就不會去投“好莊嚴”一票。然而,在后來全國多地的基層人大選舉中,“好莊嚴”、蒼井空等名字卻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大量選票[1]。這種情況尤以高校選區更為嚴重,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多地的大學皆出現大量類似廢票。以筆者所在的復旦大學為例,根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市楊浦區003選區(復旦大學本科生選區)的選舉中,有近10%的選票投給了“好莊嚴”、陳冠西、蒼井空、小S等人[2]。
顯然,這不可能是因為選民智商不足,真的看不懂“投好莊嚴一票”的意思而投錯了選票,它體現的是選民政治冷漠的問題。對于這一現象,許多研究將這類政治冷漠的成因訴諸選民(特別是90后大學生)的素質和道德,他們普遍認為新一代青年大多強調自我中心,注重娛樂和消費,而不關心政治和社會;因而他們在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才會既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權利,也不知正確對待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義務。對此,他們強調,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和選舉組織工作,讓選民認識到選舉的重要性,認真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力[3]。
表面看來,這些研究將政治冷漠的原因歸結為參與者的素質和道德,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問題是,如果說大學生的政治冷漠是因為教育不夠的問題,這也就是說,教育和政治冷漠呈逆向關系,教育越多,政治參與熱情就會越高。根據這一假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體在選舉中就會越冷漠。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反例是,本次我國基層人大選舉中,新聞和網絡報道的出現大量廢票的現象都是集中在大學選區,而為什么受教育程度遠低于大學生的工人、農民選區中沒有出現大量廢票?與之相反,眾多研究和新聞報道均顯示,在參與者普遍只有中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村委會選舉中,村民參與熱情非常高,雖然村委會選舉中還存在拉票、賄選等許多不規范的行為,但這也能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村民的政治參與是不冷漠的,“好莊嚴”這樣的廢票是絕不可能出現在村委會的選舉中。從這一點看,教育不足用來解釋基層選舉中的政治冷漠是缺乏效力的。
進一步而言,訴諸素質或者道德,或許確實可以解釋部分問題。但是這種簡單的論斷無法應用于指導具體選舉實踐工作,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沒有意義。而真正對我國政治民主建設有益的分析,應該以民主的基本內涵為出發點,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出發,深入分析現實問題,探索其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完善制度設計要比訴諸素質批判更為有效,良好的制度才是保證高質量選舉的唯一途徑。
選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是一整套關于權力、利益分配的運作機制,而選舉則是保證這一機制運轉的根本制度[4]。通過選舉,民主賦予國家合法性,使候選人取得政治權力,讓選民輸出利益訴求。促使絕大多數選民參與投票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對自身利益的關心,而不是政治理想和道德[5]。因此,選民的政治參與是冷漠還是熱情關鍵取決于選舉過程中是否包含一套利益紐帶機制,這套機制能將選民的利益和選民的投票行為連接起來,因而激發選民的政治熱情高漲,使他們積極參與,認真對待自己的選票。例如,在村委會選舉中,上海地區絕大部分村集體都有一定的資產,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億,這些資產一般都是由村委會管理的,選出什么樣的人來,這個人是否有能力,是否能夠真心實意為大家辦事,對村民的切身利益至關重要,而“好莊嚴”等人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因此村民絕不會將寶貴的選票浪費在他們身上。
但城市人大代表選舉則缺乏這套利益紐帶機制,選民們感覺不到人大代表與自身的利益有什么必然聯系。
因為,首先,在我國當前的城市治理結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政府機構而不是基層人大,選民的利益往往取決于政府的政策、法規和具體舉措,而不是人大立法,人大立法本身也很難影響前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有無限的政治熱情會投向政府,政府的每一項大的人事變動都會引起熱議,政府的每一項決定、政策、措施乃至一個標語、一個橫幅,甚至官員的一句話也會引起熱議,而人大和人大代表則乏人問津。
其次,由于我國自“文革”長期以來的歷史原因,人大給選民留下了“橡皮圖章”的印象。從當前的實際來說,這一印象并不正確,人大雖然比政府弱勢,但也確確實實地發揮著自己不可替代的功效,并且它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深入而不斷加強。但這一歷史印象的消除是滯后的,大多數選民還未意識到這一點。
第三,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和選民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輸出機制。當前候選人的宣傳工作主要是圍繞候選人出色的履歷和優秀的素質展開,介紹的是候選人過去做過什么。但對選民來說,優秀的過去只是成為人大代表的必要條件,他們更關心的是候選人將來能為他們做什么。不優秀的人不能夠成為人大代表,但是僅僅擁有優秀履歷的人,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大代表。而將來能為選民做什么,在候選人的宣傳中則很少見,選民無法得知候選人將怎樣為自己服務,就如有選民在網上說的:“我都不知道他們當人大代表想干什么,我為什么投票給他們?”
因此,當選民的投票行為與選民利益缺乏關聯時,選票對于選民也就不重要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有些選民就不妨選擇用這張對自己并不重要的選票“娛樂”一把。
進而,這種“娛樂”行為還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對國家來說,選舉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儀式。在選舉的過程中,國家獲得合法性;在選舉的儀式中,國家則要通過對選舉儀式的營造,獲得其神圣性。就如同西方中世紀國王的加冕禮和中國古代皇帝的封禪。在加冕禮上,教皇為國王戴上皇冠,國王由此獲得上帝的授權;而在封禪儀式中,皇帝向上天請愿,進而得到天命。而在現代國家,雖然選民所選擇的候選人未必能夠當選,但選民參加選舉儀式,就已經具備意義,它塑造出一種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中,“投好莊嚴一票”意味著所有參選的選民對共同體的認同,他們的投票行為不僅僅意味著個人利益或是僅僅是為了讓某個人當選,也意味著他們對國家本身的制度和規則的認同。而一些選民將“莊嚴的一票”投給“好莊嚴”則意味著他們通過不合作、戲謔的方式從個人角度試圖解構國家獲得合法性的過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少部分人的戲謔,并不代表國家在獲得神圣性的努力上失敗了,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投票行為已經體現了他們的認同,構建出了國家的合法性。而要求國家從所有人處獲得全部認同,在多元社會是完全不現實的。從成熟民主國家的經驗看,在美國,歷次選舉中米老鼠、超人、蝙蝠俠都會獲得大量選票。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從建立利益紐帶機制的基本邏輯出發,在不涉及制度框架的前提下,筆者認為,解決基層人大選舉政治冷漠問題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
第一,在候選人協商過程中,應注重對候選人履職能力的考察和培訓。雖然,當前的選舉工作要求中,也強調對候選人的履職能力考察。但在選舉委員會和選民代表的協商過程中,候選人的履職能力往往被理解成候選人的能力,特別是候選人過往經歷中是否擁有足夠出色的履歷和他在本職工作中的業績,而忽視了考察候選人對人大工作的了解程度,候選人的參政立場,候選人關心的議題議案、候選人打算怎么樣為選民和選區服務等方面的考察。所以,經常導致“人大代表選舉”變成了“先進工作者評選”,而選舉過后,“先進工作者”們在本職工作中依然表現出色,但在新的崗位上往往無所作為。
因此,在今后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的候選人考察和協商過程中,不僅應當考察候選人以往的工作業績和能力,也應當加強對他的參政綱領、具體舉措等方面的考察。同時,考慮到我國選舉政治傳統尚比較弱,選舉委員會也應當主動為候選人開展一些關于人大工作的基本知識和先進人大代表工作案例的培訓,進一步促進候選人履職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人大代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應主動和選民建立起利益紐帶,成為選民輸出利益訴求的渠道。目前的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很少向選民介紹他所關注的議案議題,有觀點認為,這是由于選舉法禁止拉票的規定導致的,候選人因為被禁止拉票而不能向選民介紹自己的參政綱領,強調要廢除這一條以改進選舉效果。這一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從制度設計的目的上看,我國選舉法禁止拉票是出于杜絕金錢政治的考慮,金錢政治在國外的選舉中已經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我國基層選舉中賄選現象也層出不窮,因此選舉法這一條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一條并不能過度解讀為禁止候選人向選民介紹自己關注的議題議案,實際上,選舉法并沒有禁止候選人向選民介紹自己的參政綱領以及合法的政治承諾(例如多長時間接待一次選民,如何回應選民要求等)。此外,選舉委員會也會組織相關宣傳介紹候選人的情況和參選宣言。但是目前,候選人的宣傳內容大多較為寬泛空洞,缺乏實質性內容。例如,許多候選人都反復強調自己政治可靠,擁護黨的領導。候選人確實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但是擁護黨的領導是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基本要求,不能成為一個候選人參選宣傳的主要內容。一個候選人參加選舉希望能代表一定數量的選民,就至少要表現出比普通公民更強的政治素養和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
第三,在人大代表當選之后的履職過程中,當選代表應當經常地、主動地向選民介紹人大的基本工作,介紹自己所提的、所關注的議案議題。在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在電腦普及率非常高的城市選區,這并非難事。相對前兩項措施的短期,第三項措施才更為根本。一方面,雖然我國基層政府要比基層人大強勢,但基層人大也并不如坊間所言就是一個“橡皮圖章”,它在我國的政治運作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大代表應當經常系統地向選民介紹所在人大近期的工作,包括人大對區域發展整體規劃的制訂,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和審議以及對基層選民利益訴求的回應,讓選民從整體上切實了解到人大的重要性以及和他們利益的密切相關性。另一方面,當選人大代表還應經常收集選民的利益訴求,提出議案,并向選民匯報他的提案情況,讓選民從個體上能感受到他所選出的基層人大代表是能夠代表他的利益的。如果能做到這兩個方面,選民自然就會關注人大工作,并在下一次人大選舉中積極參與其中。
注釋:
[1]羽戈:《不甘沉默的大多數》,鳳凰網2011年12月9日,h t t p://f i n a n c e.i f e n g.c o m/o p i n i o n/x z s u i b i/20111209/524 6579.s h t m l。
[2]數據由復旦大學選舉委員會提供,但因為投票是按院系劃分為不同分選區進行,其中一些分選區在計票時,將投給“好莊嚴”等名字的選票直接記作廢票,未予統計。因此,文中數據是選舉委員會根據部分分選區數據總體估算而來。
[3]謝俊紅:《我國人大代表選舉中高校學生政治冷漠的成因與對策》,載《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1期;張樹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探析》,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4]【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等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5]【美】阿倫·李帕特:《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1945~ 1990年27個國家的實證研究》,謝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復旦大學〕基金項目“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與政治參與”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D U YR2 0 12 0 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