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寶軍
人大工作探討
人大監督:“程序”保證“實體”
□ 李寶軍
根據我國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項,即重大事項決定權、人事任免權和監督權(包括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如何更好地行使監督權,實現確保“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促進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目標?筆者認為,只有把開展監督中各個環節的工作做細做實,嚴格遵循監督程序,才能保證人大監督取得實效。
人大監督的對象是“一府兩院”,涉及的工作面是相當廣泛的。要使人大監督富有成效,就必須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突出重點,每年確定幾個重點議題深入開展監督。怎樣才能科學確定監督議題?首先要廣征。要通過信函、電話、網絡、新聞媒體等方式,廣泛征求常委會各工作機構、“一府兩院”、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廣大群眾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力爭將關系地方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社會普遍關注的要事、群眾急需解決的難事納入監督工作中,確保監督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精選。對收集到的建議,先由常委會各工作機構分別歸納整理,根據各自職能和工作計劃初步篩選。然后,提交主任會議進行討論,結合地方黨委的決策部署、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意愿再次篩選確定。最后要細研。主任會議審定之后,要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由常委會組成人員結合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經過認真細致的研究和充分討論后,最終表決確定。這樣,才能使確定監督議題的過程成為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意愿、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
開展執法檢查、視察和專題調研,是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的重要方式。在檢查調研前,要制訂詳細的工作方案,對活動開展的目的、主要內容、參與人員、方法步驟、行程安排等進行周密安排,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在檢查調研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深入縣、鄉、村各級和相關一線單位,做到點、線、面結合,全面了解工作開展情況;要在聽取基層匯報的同時,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發現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邀請基層的人大代表全程參加,在為代表履職提供平臺的同時,傾聽代表意見和群眾呼聲;要在詳細了解工作進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更加注重掌握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研究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使開展檢查調研的過程成為宣傳法律法規和政策、督促和指導基層改進工作的過程。
執法檢查和專題調研活動結束后,常委會工作機構要組織起草執法檢查報告或調查報告,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起草報告時,要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該項工作開展的整體情況,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傾向性的困難和問題,同時要針對發現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一些具有政策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報告起草好后,要按照工作程序要求,由常委會工作機構負責人、常委會分管領導層層審核之后,提交常委會主任會議進行討論,根據會議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改形成定稿,最后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在報告的起草和審定過程中,要注重工作的基本情況是否客觀真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否得到反映,提出的建議是否對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具有指導性,這也正是開展監督的目的所在。
人大常委會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的審議不能走過場,要查真情、說真話、測真意。要邀請“一府兩院”分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對工作報告中未能提及或表述不詳盡而又有必要了解的情況進行補充說明,并回答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的詢問,以便使參會人員全面了解真實情況。要給參會的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均等的發言機會和充足的發言時間,使他們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要通過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進行滿意度測評,使常委會組成人員充分表達對相關工作情況的真實態度。如果測評結果為不滿意的,工作報告不予通過,報告機關要根據會議提出的意見認真整改并再次報告。這樣,才能維護人大的權威,增強監督工作的嚴肅性。
人大常委會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審議后作出的審議意見具有法律效力,必須監督辦理落實。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根據審議意見中指出的問題、提出的建議,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對照整改,按期向人大常委會書面報告辦理落實情況。作為監督方式之一,常委會辦公室同時要將辦理情況書面向組成人員進行反饋。一般來講,審議意見的辦理過程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對審議意見中要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工作實踐中逐步研究解決的問題,則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見到辦理效果,這就需要對審議意見辦理情況進行持續監督。監督過程中,要著重看對提出的問題整改了沒有,怎么整改的,整改到什么程度,是否達到了常委會的要求,組成人員對整改效果是否滿意等。如果對審議意見落實不力,必須要求其繼續整改,重新報告。這樣,才能使監督審議意見辦理落實的過程成為實現人大監督效果的過程。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