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王麗慧
(1.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系,北京100875;2.石家莊經濟學院法政學院,石家莊050031)
我國漸進式改革道路的選擇與微調
——基于國民心理的視角
高艷1,王麗慧2
(1.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系,北京100875;2.石家莊經濟學院法政學院,石家莊050031)
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心理都是支配人類行為選擇的決定性力量。我國漸進式改革道路的選擇,國民心理作為內因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關鍵作用,國民的傳統心理反映了漸進式道路選擇的主動性,國民的情境心理說明了漸進式道路選擇的被動性。隨著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國民心理正在發生嬗變,影響漸進式道路的心理基礎日益薄弱,這就要求對漸進式改革道路做出相應的微調。
國民心理;漸進式改革;情境心理;微調
去年3月1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強調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歷史永恒的主題。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協調推進,這是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會是亙古不變的,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只有不斷地改革,黨和國家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苯衲?月1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又指出,“我深知改革的難度,主要是任何一項改革必須有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在中國這樣有13億人口的大國,又必須從國情出發,循序漸進地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進,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都沒有出路?!痹谶@次講話中,溫家寶不僅再次肯定改革的重要性,而且直面改革的難度,進一步強調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漸進式道路,并指出包括人民的覺醒、支持和積極性以及創造精神等在內的國民心理因素對改革成功的決定作用。本文肯定國民心理和漸進式道路這兩個因素對改革成功的重要影響,認為國民心理與漸進式道路選擇是有關聯的,國民傳統心理和情境心理是影響漸進式道路選擇的主要內因,而現階段國民心理的嬗變必然要求對漸進式改革道路進行微調,以促進改革的推進和成功。
心理是大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當客觀現象作用于人腦并引起人腦的活動時,就產生了心理活動。人的心理現象是自然界最復雜、最奇妙的一種現象。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由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行為,無論是大的社會實踐,還是具體的社會行為,無不受到人的心理的制約。人的心理是內在的,不能直接觀察和測量,它只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心理決定行為,行為是心理的體現。個體或群體的一切行為選擇,無不受到心理的支配。
1.個體心理與行為選擇。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它決定性質和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外因關系論同樣適用于人的行為研究,內因和外因共同影響人的行為,這里的外因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環境,而個體行為的內因主要是指個體的心態、精神、情感、意志、認知等,即內因就是個體的心理。根據唯物辯證的精神,環境和心理共同作用個體的行為。環境影響個體的行為,這是共識。根據環境的變化,人會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以適應變化。那為什么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這就得提到心理的作用了。心理是連接環境與個體行為的媒介。環境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它刺激個體形成心理。心理是個體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個體心理的形成不能脫離環境。不同個體對環境刺激的感知形成不同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影響個體的不同行為。由此可知,心理直接決定人的行為,但個體心理形成是環境刺激的結果。因此,在強調心理對行為的直接決定作用時,不能忽視環境的影響。
2.人心向背與行為選擇。社會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人心向背,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樣也決定著群體的行為選擇。這里所說的人心,在本文中等同于國民心理,是指中國人個體心理中共同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1]國民心理歸結到底是群體心理,它不是個體心理的簡單累加和聚集,而是在民族文化的潛移默化和環境的刺激下國人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某一階段的國民心理會具體表現為國民的愿望、心態、情感傾向和意志等心理活動,可以等同為民心。國民心理不同于個體心理,它更復雜,更富于變化,對群體行為選擇例如國家和政府決策的影響不是簡單的直接的決定作用。國民心理是群體行為的動力,在一定條件下,國民心理的實際狀態、演化趨勢,甚至可能是行為選擇的關鍵力量。國民心理也是制定行動方案的重要依據,行動方案的制定和選擇必須依據國民心理,考慮國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行為選擇即改革方式決策時,應重視國民心理狀況。
改革既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也是一場復雜的制度變遷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改革道路的選擇即制度變遷方式的選擇尤為關鍵,關系改革的進程和成敗。我國之所以逐步走上漸進式改革道路,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漸進式道路的選擇中,以國民心理為代表的內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改革過程中,前蘇聯選擇激進式改革道路,我國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兩國當時所處的環境極為相似,道路選擇的不同更多的是國民心理作用的結果。因為國民主體的龐大和復雜性,國民心理具有復雜的結構。梁漱溟認為國民心理有兩面,首先“為其可能遺傳遞衍之一面;還有一面則是后天習慣,主要因社會環境之刺激反應而形成”。[2]據此,筆者把國民心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心理,它與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是歷史形成的國民社會心理的沉淀和積累;一方面是當時環境刺激形成的國民心理,筆者將其定義為情境心理,它與時代的具體環境直接聯系在一起,是情境的直接反映。傳統心理具有隱藏性和穩定性,不會隨著現實環境的變化而輕易變化;而情境心理常常是表面性和變化性的,容易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1.國民傳統心理:漸進式道路選擇的主動因素。這里所說的國民傳統心理,主要指國民在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下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改革的初始階段,傳統心理往往發揮著更大的作用。由于傳統心理的根深蒂固,人們在改革的初始階段,往往主動選擇漸進式改革道路。傳統心理包含廣泛,但深刻影響我國改革選擇漸進式道路的主要有下列四個方面因素:
一是中庸求穩的心態。心態,是指人們對待人、觀念或事物穩定的心理傾向。[3]國民心態對行為選擇影響重大,當其他因素的影響最小化,而心態是強有力時,心態能夠決定行為。中庸求穩是我國國民心態的主要特征。所謂中庸,《中庸》論述為“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要求國人做事不偏不倚,始終保持適中的狀態。中庸導致了國人在改革時首先追求的是穩定。中庸求穩的心態在我國制度變遷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正是在這一心態的影響下,我國改革注重發展與穩定的協調,從而影響道路的選擇。
二是無安全感、害怕冒險的性格特征。長期的農業社會形成國民的小農意識,注重眼前和實際,沒有安全感,害怕不確定性,不敢冒險。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被隔絕孤立、被威脅甚至侵略的境況,更使國人產生了一種“被包圍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4]對變化和外部世界有深深的懷疑和不安,不敢進行激進式的冒險。
三是戀舊喜新的情感。人是情感動物,人們一旦對某種行為產生情感,即便遭遇挫折,仍會堅持自己的心理傾向。由于歷史的悠久和曾經的輝煌,國人歷來就有戀舊情結,人們習慣已有的事物,但對舊事物的不滿又會使人們對新事物充滿期待。國人在改革面前,既留戀舊體制,雖然獲益不多,發展有限,但安穩、省心;又向往新制度,雖然充滿競爭和風險,但獲益多,有更多發展機會。在這種戀舊喜新的矛盾情感中,漸進式改革道路就成為首選。
四是欲速則不達的基本判斷。“欲速則不達”源出《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告訴我們,人們做事要根據客觀環境,掌握適當的速度,否則事情反而辦不成。欲速則不達成了人們堅持的信條,許多的變革都依據這一判斷,溫和而平穩地進行。而我國由于“文革”前和“文革”期間在政治經濟上的激進,急于求成,吃了很多虧,因而在改革之初,欲速則不達這一基本判斷更是深得人心,在這一判斷下,改革采取平緩的漸進式道路是難免的。
漸進式改革道路是速度適中的制度變遷方式,它強調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在很長時間里新舊體制共存,具有風險低、穩定實在的優勢,完全符合國民的傳統心理特征。
2.國民情境心理:漸進式道路選擇的被動因素。國民情境心理是具體環境刺激形成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條件下,情境心理的影響力甚至會超越傳統心理,使人們不得不選擇某種行為。漸進式道路在我國的改革中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堅定,更多的是環境尤其是特定事件的刺激形成強烈的情境心理,被迫強化了這種道路選擇。
一是有限的認知。哈耶克認為,人的認知是有限的,一是因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那種全知全能的天才;二是因為生活在一個時期的人,就是將他們的全部能力和智慧結合在一起,如果不能獲益于實踐經驗的幫助和時間的檢驗,也不可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5]林毅夫也這樣認為:“如果人心的理性是無界的,且建立制度安排是不花費用、不花時間的,那么社會在對制度不均衡作反應時,會立即從一種均衡結構轉到另一種均衡結構。然而,人心的理性是有限的,建立新制度是一個消費時間、努力和資源的過程。”[6]我國在改革之前和初級階段,由于缺乏成功經驗借鑒,對市場經濟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只有邊改革邊總結才能保持穩定,提高對新體制的認知,從而降低風險。
二是對激進的恐懼心理。人類首先是情境中的生物,受情境影響巨大,情境決定人類未來的諸多可能性。因而在具體的環境里,會有一種國民心理是突出的、外顯的,這種外顯的突出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暫時強烈影響人們的行為。在我國改革過程中,漸進式改革道路是被逐步強化的。漸進式改革道路的強化與兩個具體階段國民對激進的恐懼心理有關,一個階段是改革剛開始時,人們飽嘗“左”傾激進造成的苦果而形成對激進的恐懼心理。解放后至“文革”結束前,經濟上的激進表現在“大躍進”、“超英趕美”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一系列活動,政治上的激進表現在反右派擴大化、“反右傾”和“文化大革命”,在經濟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激進導致經濟停滯,政治混亂,國人飽受苦難,對激進方式懷有恐懼抵觸心理。另一個階段是蘇東巨變發生后,由于在政治上采取激進式的休克療法,蘇聯和東歐迅速垮臺,喪失政權,這種唇亡齒寒的切膚之痛,使國人在總結教訓時進一步強化了對激進的恐懼心理,尤其是在政治改革上,激進式道路一時成了失敗的代名詞,不敢觸碰。在這兩個階段,人們對激進的恐懼心理,在當時甚至超越其他所有因素,成為選擇和堅定漸進式道路的主導因素。這種恐懼心理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著中國改革的進程。
基于心理對行為的作用,國民心理對于漸進式道路的選擇具有能動作用,但是這并不是說國民心理是決定漸進式改革道路選擇的唯一因素。事實上漸進式道路的選擇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民心理只是影響道路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改革前中國的政治結構(從而權力結構)和經濟結構(從而利益結構)狀況,中國改革領導人(政治家)的政治傾向和政治遠見等,也是導致中國選擇漸進式改革方式的重要原因。[7]
漸進式改革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創造了獲得世界認同的“中國奇跡”,我國在改革中既保持社會穩定又實現了經濟發展。人們在改革中獲益的同時,將這種成功很大部分歸結于漸進式道路的選擇,因而在我國漸進式改革道路成了成功的代名詞,得到廣泛贊譽。但是也要看到,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各有利弊,應辯證看待。隨著國民心理的變化,我國的改革需相應做一些微調。
1.認知不協調理論與道路選擇。我國廣泛宣傳和贊譽漸進式改革,主要是因為其突出的優點,但同時也是為了強化“我選擇的一定是對的”,為了獲得國民對改革及其道路的廣泛支持,這符合心理學上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利昂·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當兩種想法和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失調”)。因此,當我們決定說和做一些事時,我們會帶有一定的感情。[8]費斯廷格的研究表明,為了減少緊張,保持心理的和諧,我們經常會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不斷強化對選擇的肯定。也就是說,人們一旦做出選擇,就會找出各種理由來進一步強化該選擇。我國在選擇改革道路時,面對漸進式和激進式兩種方式,一旦選擇漸進式改革道路,也會存在認知失調:所拒絕的激進式改革道路的優勢,所選擇的漸進式改革道路的劣勢。因此在選擇漸進式道路后,我們會不斷強化漸進式改革的優點,忽視漸進式改革的缺點,過高地評價自己選擇的漸進式改革而貶低放棄的激進式改革,以此來減少認知不協調。
其實,漸進式道路和激進式道路作為改革的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本身并無絕對的優劣高低之分,運用在各國的改革上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而已。這兩種改革道路也不是絕對孤立的,即使是激進式改革的國家,為了保持穩定也會在某些具體改革上采用漸進式方式;而漸進式改革的國家,為了加快改革進程,也會適當采用激進式方式。漸進式改革作為一種試錯型的制度創新,雖然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但缺乏整體規劃,改革進程緩慢歷程漫長,在經濟和政治領域新舊體制的共存導致摩擦加劇,增加了改革成本,而且矛盾的后延累積也會造成后續風險大。
2.國民心理的變化對漸進式道路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不僅心理影響行為,行為也會影響心理。隨著我國漸進式改革推進,國民心理也不斷受到改革環境的刺激,發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漸進式改革原有的心理基礎日益薄弱。改革進行到今天,當初選擇漸進式改革的心理基礎已經日趨薄弱。首先,由于改革的巨大成就,國民對改革的信心增強,同時由于改革的進程緩慢,尤其是政治改革的步伐較小,國民不滿足于改革的速度,中庸求穩的心態逐漸弱化,不再堅持“欲速則不達”的看法;其次,因為改革的順利進行,國內外環境的穩定平和,加上國民對漸進式改革缺陷的現實體驗而產生的不滿,人們對激進的恐懼逐漸減少;最后,由于知識時代的來臨,人們對改革知識的了解增多,認知逐步深化,對未知的不安全感逐漸喪失,風險意識降低,急于嘗試新的事物,冒險精神進一步增強。
其次,國民一些不良心理因素逐步增強。隨著改革的發展,利益分化日益嚴重,人們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公共領域的腐敗加劇,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對漸進式改革的不滿心理進一步增加。其中一些人心理上嚴重失衡,以至引起過激行為。近年來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正是這一心理產生的后果,現階段中國底層民眾中彌漫著的相對剝奪感、社會不公感、信任缺失感、弱勢認同感、社會焦慮感等相互疊加,為群體性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社會心理動因。[9]漸進式改革進程緩慢,改革速度放緩,政治領域的改革日益落后于經濟領域,改革的獲利空間減少,人們分享的改革成果越來越少,使國民對漸進式改革道路耐性喪失,浮躁心理增強;改革的轉型期,傳統文化受到沖擊,道德滑坡,而現今的多元價值又使國民無所適從,失落心理和冷漠心理加劇。國民不良心理因素逐步增強,說明國民對現有改革的滿意度呈現下降的趨勢,心理承受能力也在減弱,這會在一定程度影響穩定,降低國民對漸進式改革的支持力度和參與熱情,從而阻礙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3.改革道路的微調。對于國民心理的變化,除了通過建立多層次的心理疏導系統、加強反腐力度、重構價值體系等措施應對以外,更主要的是通過制度調整拓展改革的發展空間,使更多的人公平地從改革中獲益。當一個社會既得利益盤根錯節弊端深重時,經過多次漸變后,用一劑激變的猛藥,可能是起死回生的良方。[10]這里所說的制度調整,既包括內容的調整,比如在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穩步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包括改革道路的調整。筆者認為,漸進式道路在我國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其的調整是一種微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適度加快漸進式改革的進程。漸進式改革并不等同于慢改革或者不改革,要把握漸進的度,而這個度應該以國民心理為主要衡量標準。目前我國國民對漸進式道路頗有微詞,尤其是政治領域的漸進式改革演化為慢改革甚至不改革,國民的不滿和失望情緒蔓延,這對改革的進行是不利的。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溫家寶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指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币虼?,加快漸進式改革進程是應對國民心理嬗變的應有之選。另一方面是在一些具體制度領域,改革可以采取激進式方略。這主要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關系民生的、國民嚴重不滿的領域,改用激進式改革方式,使之盡快到位,以減少摩擦成本,這樣能夠減少國民不良心理因素,提高國民心理滿足感,并為其他方面體制改革的到位打好基礎。如果我國還一如既往地完全沿用漸進式改革方式,就有可能因進程緩慢和分配不公加劇國民不滿心理,導致改革的成本越積越高,甚至會使漸進式改革保持穩定的優點逐步喪失。
[1]吳增基.國民心理對中國法制現代化道路的影響及其現代價值[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2).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大均,張慶林.改革的社會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4]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
[6]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M]//科斯,阿爾欽.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1.
[7]柳新元.意識形態與中國漸進式改革方式的選擇[J].理論探討2010,(4).
[8]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9]周感華.群體性事件心理動因和心理機制探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6).
[10]彭正波.非正式制度與中國漸進式改革模式的選擇[J].理論導刊,2010,(12).
[責任編輯:宇輝]
C 912.6
A
1002-7408(2012)07-0009-04
高艷(1979-),女,湖南衡陽人,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石家莊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政府管理與創新;王麗慧(1981-),女,河北阜平人,石家莊經濟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理論與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