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中共咸陽市委黨校,陜西咸陽712000)
從單向度到共享式
——發展模式的邏輯演變及其現實要求
王芳
(中共咸陽市委黨校,陜西咸陽712000)
二戰以來,人類社會在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中經歷了由物到人的重大歷史轉變,逐步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揭示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享式發展是對傳統的見物不見人的單向度增長模式的否定,其本質是倡行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共享式發展道路,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共享式發展的現實路徑,有效應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發展模式;單向度;共享式發展;人的全面發展
2011年9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致亞洲政黨“發展與社會共享”專題會議的賀信中指出:“我們將繼續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①表明了我黨將堅定不移地帶領全國人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共享式發展道路。回顧二戰以來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的演進歷程,探索總結我國在發展問題上的得失利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二戰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歷史演進。在當代,關于發展問題的系統研究始于二戰之后。二戰使全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后各國為了盡快走出戰爭陰影,紛紛致力于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以什么樣的發展理念、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模式進行發展成了各國面臨的重大抉擇。在關于發展的本質、功能、主題、價值、戰略等一系列理論的揭示過程中,人類發展理念和模式經歷了由物到人的根本轉變,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階段。二戰后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論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在其看來,發展就等同于經濟增長,即G D P總量和人均G D P的增長。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各個國家的經濟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高,為各國迅速走出戰爭陰影、盡快恢復經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局限性和弊端開始顯現,一些國家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嚴重后果。在這些國家,經濟總量雖然有較大程度的增加,但民眾的生活質量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反還出現了諸如高增長下的分配不公、社會腐敗、環境惡化、道德淪喪等一系列的社會負效應。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把“發展”與“增長”區別開,并把經濟增長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最重要的標志,形成了以G D P增長為核心的單向度發展模式。
第二個階段是追求經濟與自然協同發展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隨著國際經濟秩序和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發展理論研究的視角和框架也從單向度的經濟增長逐步向經濟與自然協同發展轉變。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四位年輕科學家撰寫了《增長的極限》一書,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無止境地追求增長所帶來的后果,批判單純的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理論。他們在對生態環境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出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共生關系、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把自然的因素融入社會發展的系統中,有助于人們從用G D P衡量一切的片面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走出來。但其局限性在于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經濟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低估了科技進步的作用和速度,始終不能對舊有的發展模式進行徹底突破。
第三階段是追求經濟、自然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許多發展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發展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長篇報告,在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盡管發展的主題仍然是經濟,但是人類已經開始意識到在重視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關系的改善,重視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解決,提出了有關政治改革與社會參與的建議,甚至初步提到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問題。可持續發展觀是對傳統的以經濟增長為單一衡量指標的發展模式的一種揚棄。它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適度”發展,即人口的適度增長、生產的適度進步以及生活上的適度消費,以此來保護資源環境,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第四個階段是以人為核心的綜合的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理念進入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就是以人的發展作為發展的本質主題。這是人類在反思發展問題的過程中把視角從“物”轉向“人”的質的飛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0年以來每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確立了一種新的度量發展的標準——人類發展指數H D I,由預期壽命、人均收入、成人識字率、各級學校入學率等具體指標組成。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發展首腦會議上更是明確指出:社會發展“以人為中心”;“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是發展觀上的歷史性變革。如果說綜合發展觀實現了“發展”概念的外延由狹義到廣義的擴大,那么“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則實現了發展目標和發展中心的轉移,體現了從單向度的經濟發展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突破性變革。
2.我國發展模式的歷史沿革。建國后,我國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等方面經歷了艱辛的探索,大體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們在發展中主要強調經濟增長尤其是工業優先增長。這種發展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順應了新政權建立初期通過工業化奠定發展初步基礎的要求,為今后的發展進行了一定量的積累。但隨著發展的推進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由于采取外延式和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導致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發展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后,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二是對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十分低下,造成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形成有量無質的被動局面。三是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明顯脫節,加之人口的過度膨脹,經濟發展的滯后,到改革開放前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矛盾十分嚴重。
改革開放后到上世紀末,我們從根本上轉變了發展思路,注重強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相統一,并把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在新的發展理念下,我們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揚棄,不再過分強調工農業總產值指標,而是更加注重能夠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積極推進發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國民生產總值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們采取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和效益優先的發展原則,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忽視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人的自身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之間的協調統一,從本質上講又陷入了唯G D P論的誤區。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最明顯的就是發展的不協調和不平衡問題,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掠奪式破壞,尤其是不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沒有從根本上做到以人為本。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在借鑒人類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總結我國發展的實踐,對國際、國內新形勢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希爾斯在提到發展的基本問題時指出:“一國發展方面的問題是:貧困情況怎樣?失業情況怎樣?不平等的情況怎樣?如果這三方面都顯著地減少了,那么毫無疑問,該國處于發展階段,如果這些中心問題中某一個或兩個問題變得更糟糕了,尤其是三個問題都變得更糟了,那么稱這種情況為發展是令人困惑的。”②因此,發展必須表現在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生活質量、財富分配等這些品質上的全面進步。科學發展觀圍繞發展這個中心問題進行了科學的詮釋和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從理論結構上看,它強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是包括經濟、社會、生態與人等諸要素相互協調運行的過程,而不是某一要素的單向度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我黨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的一大創新。從實踐要求上看,它要求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摒棄“見物不見人”的錯誤方法,避免只增長不發展的畸形發展模式,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途徑的認識已經從簡單的經濟層面上升到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高度。
1.單向度與共享式發展的內涵。單向度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提出的,在其代表作《單向度的人》中,作者通過對異化的研究,指出在當代工業社會里,技術理性=社會財富的增長=現代性奴役的擴展=單向度的人,其本質在于批判發達工業社會中人的極端異化的生存方式,揭示出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機械化、工業化使人們在享受富裕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使人們的需求、愿望、生活標準趨于同化,整個社會只注重技術向度和物質向度,不注重人應有的價值取向問題,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本應具有的個性、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和創造性逐漸被消解,在社會發展中人們不再追求自由而全面發展,最終淪為了物質的奴隸。伴隨著發達工業社會現代化的加速和完善,這種異化達到了整個社會的靈魂深處,以至于整個社會都成了物欲橫流的單向度社會。
雖然《單向度的人》以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為分析主體,但我們在其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盡管我們至今仍未達到馬爾庫塞當時所說的發達工業社會,但發展的痕跡中已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實踐證明,不論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只要進入發達工業社會階段,單向度的變化趨勢都會顯現。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社會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追求人的自身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就是需求的多樣性和需求層次的升級性,但又必須同時兼顧整個社會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如果說在需求的低層次階段,人們更看重G D P指標還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話,那么到了需求的高層次階段,人們更看重的則是自身的發展問題。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談到未來社會時就明確指出,新社會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③由此可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我國要順應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從根本上超越人和社會發展的“單向度”,就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走共享式的發展道路。
“共享式”的概念是2007年由亞洲開發銀行首先提出來的,當時是“共享式增長”(后被譯為“包容式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胡錦濤總書記先后數次就“包容性”相關話題發表過講話。第一次是2010年9月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時,發表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他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④并強調我們要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在社會公平、機會平等、民眾參與的基礎上努力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1年4月15日的亞洲博鰲論壇上,總書記再次發表了以“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為主題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對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國在“包容性發展”上的實踐。“包容性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相比較,其內涵更加豐富,它體現的最突出的兩個方面就是“參與”和“共享”。也就是說,只有在所有社會成員能夠“參與”和“共享”時,經濟發展才具有積極意義,才能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共享性是包容性發展的主要特征,體現了包容性發展的普遍特質,因此,包容性發展實質上就是“共享式發展”。共享是發展的意義和目的所在,沒有共享,經濟增長不但沒有意義,而且是有害的,必然導致社會分裂和動蕩。“共享式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對于解決目前我國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
2.中國實際決定必須走共享式發展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單向度問題。2002年—2007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高達11.65%,尤其2006年、2007年更是達到了12.7%和14.2%的增長。2008年全球出現了金融危機,國際周邊環境也影響到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我國仍然保持了9.0%的增長態勢,2010年甚至高達10.3%。但高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一是生態的嚴重破壞,資源的極大浪費,環境的重度污染,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等。二是整個社會的功利化、浮躁化明顯,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再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物質財富成為衡量一切的標尺,社會價值及人的價值追求發生扭曲。三是社會的安全感和群眾的幸福感在下降,從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到老百姓每時每刻身臨其中的食品安全、藥品安全、投資安全問題等,無一不在削弱著群眾的幸福感。四是社會階層分化,社會對立沖突加劇。經濟地位的不同致使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差距逐步拉大,社會階層的分化、固化又導致了利益團體的多層次化和價值追求的多元化,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日趨激烈。這些都表明一味強調經濟發展、片面追求速度效率、過分夸大技術作用將會導致發展結果與發展初衷的嚴重相悖,也會給我們的發展造成嚴重隱患。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的轉軌變型、所有制多元化、各種矛盾凸顯的新時期。利益的失衡、觀念的交錯和情緒的失控,致使各種不利于發展與和諧的因素開始聚集,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的大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收入差距而引發的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茨涅茲曾在其著名的倒U曲線假說中運用實證方法研究論述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呈現先擴大后縮小或先惡化后改進的趨勢。鄧小平同志1993年就指出收入差距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的。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與臺階式發展理論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創造了條件,逐步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將目前中國社會分成十個階層,這十個階層是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由舊的社會階層演變、分化而產生的。列寧說過,利益牽動每個人的神經。不同階層的利益目的不同,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不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及沖突日益嚴重,已經對社會和諧造成嚴重影響,“巴西陷阱”和印度的政局變化早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正是基于對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清醒認識,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人民日報》2011年2月連續刊發四篇文章都是直指國內收入差距問題。
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根本在于體制轉型。既需要準確把握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時代要求,又要注重整個社會發展的均衡性,尤其是防止特殊利益集團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只有在平等、參與、共享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從根本上超越“單向度的人”,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讓每個公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只有走“共享式發展”道路,實行“共享式發展”模式,才能有效避免不利于發展的各種問題的產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斷提升全體人民的幸福指數,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馬克思人學思想的一個根本觀點,就是把人和人的發展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過程中加以考慮。社會是以一定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活動的有機結合。社會的主體是人,所以,社會的發展最終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上。在私有制條件下,人類異化的一種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強烈的物欲,當私有制發展到資本主義形態,異化也被推到“物化”的極致,在極端物化狀態下,人對物的占有欲無限膨脹,成為馬爾庫塞所講的“單向度的人”。因此,社會主義必須正確理解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人們從“依附型”到“獨立型”、從“封閉型”向“開放性”發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正在由“生存型”階段轉向以追求人的自身發展為主要訴求的“發展型”階段,在這種狀態下,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競相迸發,社會在分化與整合中尋求共識。走共享式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不僅反映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共享式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1.以重塑理念為先導,真正建立起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和依據。雖然從理論上講,經濟的增長可以產生波及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弱勢群體及貧困問題,但實踐證明GDP的增長并不能必然地減少絕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更不必然導致人的全面發展,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會出現經濟增長的“異化”。近年來,我們很多人對以人為本并不陌生,但在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中卻并沒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內涵,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偏向于經濟的增長而偏離了這一發展核心。一個社會發展的最高尺度應該是讓人民充分地參與和分享發展的成果,因此,要從思想上徹底淡化唯G D P增長的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全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新的指標體系中,必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把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特別是人的創造力的發展,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來。要以國民幸福指數、基尼系數、社會保障覆蓋率等為核心建立能夠全面反映以人為本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能惠及整個社會和不同階層的群體。
2.以均衡發展為要求,想方設法縮小收入差距,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合理的發展格局。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現為行業、地區、城鄉之間收入,企業內部收入以及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等。收入差距直觀地反映出貧富差距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正面理解,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貢獻的大小。因此,合理的差距,是效率的體現,也是發展的動力,能夠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負面理解,不是建立在完全公平基礎上的各種不合理差距,假如客觀原因或社會不公正等因素在其中占的比重大,不僅不能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會造成心理失衡,引發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貧富差距背后所掩藏的思想意識的差距、道德倫理的缺失。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從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入手,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平穩轉型。當前,尤其需要進一步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收入分配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關系。
3.以平等有序參與為原則,不斷完善公平正義的社會管理體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公平正義植根于人們的道德觀念中,體現在社會的法律規范里,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人的本質特性的根本體現。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上的發展是經濟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的發展,是共享社會成果的發展,也是責任分擔、利益補償的發展。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而制度的本質在于調整社會各種權利和權力之間的關系。著名的“亨廷頓悖論”指出經濟的發展,集團的分化,利益的沖突,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民眾參與期望的提高,這些急劇的變化如果遠遠超過了政治體制的承受能力,將直接導致社會的紊亂。要想走出這一悖論必須在公平正義的前提下,通過建立科學的體制、機制分好社會財富這個大蛋糕,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不同階層的利益矛盾和社會其他矛盾,避免和防止出現權力和資本勾結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團剝奪民眾的各種權益,讓各階層人民都在平等、有序的基礎上充分參與社會管理的各方面,使公平正義由理想變成現實,由潛在變成顯在,把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作為衡量黨和政府各級組織是否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試金石。
4.以普惠發展為目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優越的社會環境。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發展”,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更加關注民生,就體現在執政理念的變化中。當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新的短缺日益突出。更加關注民生,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的重中之重,又是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方面建設的著力點。為此,必須把優先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基礎性工程;把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根本性問題;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進一步拓寬基本醫療衛生的覆蓋面,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創新和完善社會管理各項體制機制,確保社會安定團結,以優良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注釋:
①習近平:《致亞洲政黨"發展與社會共享"專題會議的賀信》,《人民日報》,2011年09月05日。
②左小蕾:《G D P發展目標可下崗發展“共享性”經濟》,《中國證券報》,2010年10月14日。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
④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人民日報》,2010年09月17日。
[1]林毅夫,莊巨忠,湯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劉繼.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常黎峰.科學發展: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要求[E B/O L]. (2008-11-1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4]宋福范.鄧小平晚年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反思[N].學習時報,2009-06-29.
[5]“包容性增長”的核心是公平與合理[N].南方日報, 2010-09-29.
[6]湯劍波.分配正義的三個前提性條件[J].哲學動態, 2011,(3).
[責任編輯:黎峰]
C 91
A
1002-7408(2012)07-0012-03
王芳(1970-),女,陜西咸陽人,中共咸陽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