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尋求平衡:中國參與式民主發展的應有之義

2012-12-22 15:22:55盧瑾
理論導刊 2012年7期

盧瑾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088;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昆明650091)

尋求平衡:中國參與式民主發展的應有之義

盧瑾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088;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昆明650091)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進一步推進公民的有序參與,但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一致之間的張力。因此,尋求它們之間的平衡是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能夠處理好上述平衡關系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參與式民主形式。這種民主首先要借鑒西方參與式民主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構建有效的協商參與機制;其次要根據國情發展選舉與協商并舉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模式。

人民主權;公民參與;民主政治;中國特色;平衡

當代中國,我們黨正領導人民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其基本制度框架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基層民主制度”,[1]而“實現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規律”。[1]不管這條道路的形式如何,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能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進一步推進公民的有序參與。而且,隨著社會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公民意識的增強,我國公民直接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逐漸成為可能。因此,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建設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形式。但是,在推進公民有序參與的過程中,面臨著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和諧一致之間的張力,尋求它們之間的平衡是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直接與間接參與的平衡

根據參與的方式,民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盧梭為代表的直接民主。“直接民主指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為國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務,而不通過中介和代表”,[2]它強調參與對于促進個人發展的內在價值,鼓勵更廣泛地直接參與,重視公共利益,認為政治參與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條件;另一種是以洛克為代表的間接民主。“間接民主指的是公民通過由自己的同意所選舉出來的代表來負責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務。所以,間接民主常常又被稱為代議制民主,即人民通過其代表來進行統治,而不是直接進行統治。”[2]它強調參與對于保護個人權利的工具性價值,擔心多數人暴政,主張代議制和限制參與,重視私人領域。自從近代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分野以來,這兩種民主的各自擁護者之間的紛爭就未曾中斷過。現代主要的民主國家實行的都是間接民主,亦即代議制民主和選舉民主,主張通過普遍選舉、政黨競爭和代議機構來實施民主。這種間接民主雖然解決了在現代國家中實施民主的難題,也是很有效率的制度形式,但它有其固有的困境與問題。而且,雖然間接民主是近現代西方民主的主流,但“由于直接民主的理想追求的是一種純粹的、全面的民主,只要在這個世界上尚有未被民主化的領域,對直接民主的追求就不會消失”。[2]因此,許多學者試圖尋找新的民主理論模式,以平衡二者的關系,西方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協商轉向正是這種努力的結果。當代中國是一個處在轉型時期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其民主發展同樣需要平衡直接與間接參與之間的關系。

首先,直接參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主要體現在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一方面,人民通過他們選出的代表組成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這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根本民主制度,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另一方面,人民通過基層民主制度直接參與公共事務。基層民主是相對于國家體制上的民主而言的,指的是在地方事務中實行的民主形式。發展基層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基層民主有兩個極其重要的特征:一是直接,即社會公民通過基層民主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村民、居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通過村民自治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直接參與。企業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它形式,實行民主管理。二是廣泛,即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全體社會公民直接當家作主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是社會公民的直接選舉和直接參與。無論是基層人民代表大會,還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或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組織,都是由基層民眾直接選舉產生的。這些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對處于社會主義初階級階段的中國來說,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需要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鼓勵公民對各項公共事務的直接參與,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全面的、鞏固的群眾基礎。

其次,間接參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必要手段。中國不可能實行整個國家體制上的直接民主。一是直接民主效率低下。進行一次全民公投,先是需要選民登記、投票,再是計票,又要等到結果出來,要是選民不滿意,認為有舞弊現象,那就得重新計票,翻來覆去,需要很多時間。有一些事情可能時間長一點沒什么關系,可有的事情卻是不能耽擱的。二是在疆域廣闊和人口眾多的國家,很難實行全面的直接民主。歷史上實行完全直接民主的典型代表是雅典,但當時的雅典只是個疆域有限的城邦,擁有公民權的僅有數萬人。雖然,當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地域的局限,但直接民主不是按下按鈕就可以完全實現的,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是投票,還包括直接參與決策、擔任政府官員,更重要的是對公共事務可以直接充分地表達意見和討論,這絕不是技術進步所能解決的問題。其實,參與式民主理論家們雖然倡導積極參與,但也不認為應該完全實行直接民主,而是認為其適用范圍是有限的,他們承認:“自由民主制的許多核心制度——競爭性政黨、政治代表、定期選舉——都將是一個參與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直接民主和對于最接近地方的控制,輔之以政府事務中政黨和利益集團的競爭,這些可以最為現實地促進參與式民主的原則。”[3]

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應該努力尋求能夠平衡間接與直接參與二者關系的模式,既能通過直接參與來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也能通過間接民主的各種機制來彌補直接參與的不足,只有這樣,我國的民主政治才能健康發展。

二、多數與少數的平衡

在民主運作中,少數服從多數是最基本的原則。盡管在反對專制和家長制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多數決定論,但民主政治最深刻的含義在于它要盡量體現出所有參與者共同的意愿,多數是對民主的接近,并不能簡單地與民主劃等號。由此,對多數原則的運用必須要有前提和底線,否則就會違背民主政治的本意。可以說,當代參與式民主的協商轉向正是肇始于西方政治理論家對少數權利的關注。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正確運用多數原則也成為一個引人注目并且十分緊迫的問題。

一方面,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是中國民主運作的基本原則。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是人類社會的重大進步,是至今社會公認的民主原則。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旨是“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即由全體人民當家作主,來管理國家事務。但在實際政治運作過程中,不可能也做不到由人民中的每一個人都來當家作主;同時,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也多種多樣,絕不會是完全一致的。其實,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就是指民主政治中按照多數人的意志來決定政府的組成或者改變,按照多數人的意志來進行各種各樣的政治決策,也就是按著多數人的意愿作出最終的選擇和裁定,這是民主政治的關鍵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就是承認和服從多數。沒有多數原則,就沒有民主。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決策方式,多數原則通過將發言權授予每一個人,將多數人的共同選擇作為指導社會行動的依據,保證由之產生出的政策具有更全面的知識和經驗內容,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適應性。多數原則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不僅能正視個人能力的不完善性,而且為克服這種缺陷提供了適當的途徑。在當代民主制度中,作為民主政治的靈魂,多數原則無疑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大多數人福利的最少弊端的決策模式,也是實現多數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手段。[4]

同時,少數服從多數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是黨內民主精神在組織上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生活中,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是黨的紀律依據和支柱。在黨內,不同意見的爭論是經常發生的,但全體最終必須執行同一項決定,恰當的辦法就是少數服從多數。有時少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尚未被多數人所認識,也要服從多數人的意見,這樣,才能保持黨的組織統一和行動一致。強調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其基本的立足點就是組織、上級、中央是代表多數的,是代表黨的全局利益的。現行黨章第10條規定的民主集中制的六條基本原則,包括“四個服從”的原則、選舉的原則、上下級關系的原則、集體領導原則以及禁止個人崇拜原則,基礎都是少數服從多數,可以認為都是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具體化和延伸。雖然不能說,有了少數服從多數就有了民主集中制,但是至少可以說,沒有少數服從多數就沒有民主集中制。可見,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般原則,是民主的本質特征和重要標志,有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少數原則是中國民主中的多數決定原則的一種糾誤機制。少數原則可以為中國民主中的多數決定原則設立一條底線,以防止可能出現的錯誤不斷地發展和蔓延。這是因為:其一,簡單地相信多數是不完善的。這不僅由于多數決定不等于找到正確和真理,還因為處于少數地位的人的權利也需要保護。民主政治并不放棄少數人的權利,但往往處于少數地位人的權利非常容易遭受損害。如果民主的運作是以忽略乃至損害少數人的權利為代價(這樣的少數甚至可以達到49%),那這種民主是不成功的民主。現代民主在逐步創造出防止民主運作出現較大差錯的原則,保護少數的原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即在貫徹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如果我們將之稱為少數原則的話,它以其獨特的內容與多數原則相耦合,使民主的運作更加完善。例如,在服從多數的同時,保護少數人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以及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這并非可有可無,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往往當多數意見形成和占了上風時,很容易將自己賦予獨一無二的合法地位和等同于正確的意見,而對其他的意見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地等同于謬誤。而實踐證明,真理有時候恰恰是在少數人一方。[5]正如密爾所指出的:“流行的意見往往是真確的,但也很少是或是從不是全部真理。……另一方面,異端的意見則一般總是某些被壓制被忽略的真理。”[6]其二,簡單多數原則可能造成“多數人的暴政”。可能出現“多數人的暴政”是民主的最大缺陷。最先提出“多數人的暴政”的是法國人托克維爾,他于1831年前往美國考察后,寫下了名著《論美國的民主》,并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國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數的歐洲人所指責的那樣在于它的軟弱無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擁有不可抗拒的力量。”[7]至今,各種形式的多數決定原則一直是民主政治所依賴的決策形式,它要求少數服從多數,這就極有可能使多數人的利益和愚昧凌駕于少數人之上,少數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出現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合法“暴政”。以人人平等為原則的民主,卻推演出多數人壓迫少數人的結果,民主壓制了自由并再一次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哈耶克就曾指出,“無視對多數權力加以限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摧毀社會的繁榮及和平,而且還將摧毀民主本身。”[8]歷史上,簡單多數決定原則曾經造成許多悲慘的后果,公元前339年蘇格拉底之死,一直是對多數意見是否符合理性的反諷;更為甚者,這種反諷在近代民主體制中不斷重演,德國希特勒的上臺就是通過多數決定而賦予了“合法性”。這促使了民主理論家不得不正視多數決定原則問題的嚴重性。[9]其三,少數原則可以彌補多數決定原則的缺陷。在民主運作過程中,即使少數人的正確意見被否定了,但只要它有保留和申辯的權利,就有可能逐漸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少數就可以逐步轉化為多數,錯誤就會被糾正,正確性又回到了多數的一方。但如果這種情況下少數不具有這樣的權利,正確的意見就被滅殺了,錯誤就會更加蔓延,糾正就更加困難。因此,中國民主的發展應當在制度上保證少數人的權利,而不是依賴于個人的地位、威望等來捍衛這種權利,無論精英還是大眾,當處在少數地位時,都應該合法地擁有自己不可剝奪的權利。除了保留自己的意見外,少數人擁有的其他合法權利也不是可以通過多數表決就可以輕易剝奪的,即不能濫用多數原則。每個公民都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剝奪權利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民主的運作也必須貫徹程序的原則。

概言之,當代中國實行民主是為了增進人民的福祉,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應該按照正確的原則來運行民主,少數原則和多數決定原則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少數容易被多數原則遮蔽,而且容易產生只要把握了大多數就把握了正確和真理的思想傾向。傳統奉行多數決定原則的表決民主很容易造成“多數人的暴政”。當少數被包容在民主的整合器中,有其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間時,這樣的民主決策才能夠更好地避免和糾正錯誤,增強其科學性,也才能夠盡可能廣泛地保護好不同群體的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權利。因此,當代中國特色民主建設所需要的正是一種公民不僅僅能夠表決,還能夠充分參與討論、表達自己意見的,以平衡多數與少數的參與式民主模式,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少數人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民主的法律和制度必須保護全體公民的權利。

三、多元與一致的平衡

20世紀后期,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在中國,多元化向現代社會各方面滲透,對當代社會造成了復雜的影響,人們因不同的社會角色、實踐、生活領域和形式而分別有自己的善和價值觀概念,加之不同的宗教和道德準則,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這些都使人們面對相互競爭的價值觀念和義務。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不同的生活方式崇尚不同的善和德性這一事實并非不完美的特征,而是人類可以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好地生活的標志”。[10]在多元主義的背景下,具有深刻分歧的公民之間很難像以往一樣,能以某種普遍性道德觀念或宗教意識為基礎形成一定的共識,也就很難就同一項公共政策或法律法規取得一致的看法,這就產生了民主政治實踐中多元與一致或者叫多元與共識之間的矛盾。因此,多元與一致的平衡也是中國民主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追求多元化是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趨勢。在當代,多元化已成為一種時代特征。中國社會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社會結構多元化特征明顯。現代功能分化社會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社會各個部門功能的分工越來越細,即使單一個體的身份與認同也因其在社會組織中的多重身份而發生了分化,人們由于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且遵循著迥然不同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價值規范,使人們很難理性地將各種社會多樣性包容在單一的道德和認知框架中。現在的中國社會,處于體制深刻變化、利益結構錯綜復雜的轉折時期,利益多元,必然導致思想多元;即便利益不多元,思想認識也不可能一致。二是社會文化多元化趨勢彰顯。“人類在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許就是各民族和各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危險。”[11]中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歷史上,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豐富而悠久的中華文化,而且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偏好,這些不同民族和社會群體的成員缺乏有效的途徑來達成共識,不同價值觀間的緊張和沖突日益激化。同時,伴隨現代交通、通信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流動頻率的加劇,身負不同價值觀念及宗教信仰的人們接觸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中國的社會文化結構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

概而言之,和諧一致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必然要求。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和”為核心的和諧文化,它包括“和為貴”、“中庸”以及“大一統”等思想。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華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傳統,支持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命脈。沒有一,就沒有多,隨著社會主體、社會利益、社會價值的日益多元,就越是需要“一”來整合。

在肯定多元性趨勢的同時,更要看到意見分歧可能帶來的社會分裂。其實,民主選舉的利益聚合功能本身就可能導致社會分裂與分化,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各種形式的社會分化,這些分化的標準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觀念和信仰的,在聚合民主之下,為了取得選舉的勝利,競爭者往往會利用社會分化并進一步加劇和固化之,從而導致共識的缺失和社會的分裂。特別是在政治低制度化的發展中國家,政黨之間的競爭極有可能導致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同時,“現今的民主體制顯然結構性地要將公民們限定在通過選票來決定由哪些政治競爭者取得集體決策權的消極角色”,[9]200公民的這種消極角色阻礙了通過協商、合作、妥協等方式來彌合社會分裂與分化。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將會形成越來越多的利益團體,個人與集團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生活。但是,參與程度提高本身導致了一個矛盾,即由于各個集團尋求實現的目標多種多樣,隨著集團數目的增多,彼此間就公共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如果沒有一致,只有沖突,就會為那些多數實行高壓手段敞開大門,少數就會感到沮喪和無能為力。這樣,民主可能會成為一種加劇沖突而不是緩和沖突的方式。

其實,多元包容才能團結一致。民主的多元性與一致性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一致性不能脫離多元性而存在,一致性寓于多元性之中,沒有多元性就沒有一致性。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在豐富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迫使人們在對立的義務、目標、原則和價值觀之間做出選擇。“文化多樣性一直存在,但今天新的交往手段和更多的遷移機會讓不同背景的人走得更近,交往更為頻繁。世界日益變小,人們急切想要找到相互調適、協同與寬容的方法。”[11]2這既是中國民主的現實條件,也是面臨的困境之一。一方面,追求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似乎正是中國民主所要表達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價值觀念并不總是相容的,人們就得選擇哪些善是優先的,而在資源有限的社會中,一個領域的優先勢必會影響其他領域。所以,在多元包容的基礎上,平等地實現偏好轉換、達到共識應該成為中國多元文化社會中民主發展的主要價值訴求。

結語

綜上所述,尋求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一致之間的平衡是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能夠處理好上述平衡關系的民主形式,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參與式民主。這種民主需要包含兩層內容:

一是參與式民主是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重要趨向。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與西方民主的演進在價值上有著本質區別,西方參與式民主并不完全適合中國。但是,從具體的方式和手段上看,西方參與式民主卻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參與式民主起源于西方,1970年,美國學者卡羅爾·佩特曼出版了《參與和民主理論》一書,正式提出參與式民主理論。之后,在麥克弗森、巴伯、托夫勒和奈斯比特等學者的推動下,參與式民主理論逐漸興起。它試圖緩解自由主義代議民主所遇到的危機與困難,通過積極參與,提高參與者的民主能力,發展公民的人格和精神,同時增進公民與社會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參與式民主理論出現了協商轉向,協商民主理論逐漸興起。雖然協商民主與早期的參與式民主有所不同,大多數協商民主理論主要“集中于參與的方式,即公民之間的審議”,[12]但不可否認,參與的方式也是參與式民主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因此可以把協商民主看作參與式民主理論發展的新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式民主通過協商轉向,倡導公民積極參與公共協商,彌補強調消極自由、競爭和聚合的自由主義民主的不足,復興了積極參與理念,進一步探索了如何有效參與的問題,努力為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一致等關系尋求平衡點。這種協商民主機制對于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近年,我國各地推出了很多帶有協商性質的參與式民主運行機制,這些機制因公民參與的相對有效性,使民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被吸納,使政府決策的正當性、科學性能夠得以提升,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例如,1999年,浙江溫嶺開始嘗試一種中國特色的公眾政治參與模式——“民主懇談”。經過幾年的探索,2005年,溫嶺市澤國鎮運用美國斯坦福大學費什金的“協商民意測驗”方法與民主懇談相結合,開起了預算民主懇談之先河,是中國政府預算管理的又一次重大革新,通過增強公民和政府官員的民主理財意識,提高預算決策的科學性,推動了地方政府的民主治理。溫嶺民主懇談的制度創新歷經了十多年的時間,目前仍然具有活力,而且民主懇談的內容,也由原先較多涉及一家一戶的權益紛爭,進而轉變為城鎮規劃、村莊整治等較多涉及全局性、長遠性的公共事務。可以說,民主懇談是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突破,也體現了參與式民主對我國民主實踐的重要影響。

二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參與式民主。目前,“在我們國家的很多領域,公眾迫切需要參與。公眾參與能給政府決策和治理提供豐富的制度資本,如果建立某種公眾參與就可以大大改善政府決策和治理狀況,從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更好地實現‘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公眾參與還可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水平。”[13]但是,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民主政治模式,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西方的參與式民主理論并不完全適合中國,其公共參與機制也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完善。因此,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如何根據具體國情,并在各種外來理論的比較和啟發下推動中國公民的有序參與、建設中國特色參與式民主的問題。

概而言之,當代中國應該采取選舉與協商并舉的民主模式,在完善選舉制的同時,加強公共協商,為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一致之間的平衡提供有效機制。民主既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政治過程,真正的民主,應當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各個方面和政治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兩個環節最重要:“第一個環節是民主選舉。民主就是人民的統治,可人民對國家的統治一般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間接統治就離不開選舉。人類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另外一個更好的辦法,來代替選舉的形式,把最能代表人民利益并真正對人民負責的官員選出來。第二個環節就是決策,這里面包含了協商民主。當一個官員被選舉出來后,一定要有一套制度來制約他的權力,讓他在決策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地聽取人民群眾、利益相關者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可見,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處于政治過程的不同環節,它們不能相互取代。”[14]顯然,選舉民主主要體現出的是間接參與、多數原則和一致性,而民主主要體現出的是直接參與、少數原則和多元性。從當前國情來看,我國選舉民主不夠完善,公民社會也是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屬于一種非競爭性的民主體制。因此,在現階段,我國應探索一種選舉和協商相結合的民主模式。其中,關鍵問題是明確選舉和協商機制各自發展的重點,依法有序推進,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也就是說,通過漸進民主化方式,在進一步完善選舉制的同時,加強公共協商機制建設,尋求直接與間接參與、多數與少數以及多元與一致之間的平衡,以提升立法和公共決策的合法性,更好地保護公民權利,改善民主治理的質量,使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1]房寧.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J].求是,2007,(10).

[2]劉軍寧.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M].北京:三聯書店,1998.

[3][英]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39.

[4]李抒望.民主是一種原則性很強的政治[J].學理論, 2008,(13).

[5]孫力.民主運作中多數原則與少數權利保護的統一[N].學習時報,2010-06-29.

[6][英]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54.

[7][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89-290.

[8][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鄧正來,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

[9]許國賢.個人自由的政治理論[M].法律出版社,2008.

[10][英]約翰·格雷.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M].顧愛彬,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1.

[11][美]克萊斯·瑞恩.異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M].張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2][加拿大]杰弗里·希爾墨.參與式民主理論的現狀(上) [J].國外理論動態,2011,(3).

[13]蔡定劍.中國公眾參與的問題與前景[J].民主與科學, 2010,(5).

[14]俞可平.以發展民生替代民主是錯誤思維[E B/O L]. h t t p://n e w s.163.c o m/09/0331/15/55 O C 13 R O 00012 Q 9 L.h t m l.

[責任編輯:閆生金]

D 610

A

1002-7408(2012)07-0026-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西方參與式民主理論發展研究”(09 C Z Z 005);云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當代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發展研究”(2010 Y 261);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研究基金項目“城鄉基層群體性事件的參與式治理研究”的研究成果。

盧瑾(1973-),女,云南騰沖人,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www.99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久久|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一区网站|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四虎综合网|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97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91啦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毛片基地|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久久黄色影院|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欧美a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欧美天天干|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青青国产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1无码网站|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1美女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91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五月婷婷精品| 高h视频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