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建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陽550028)
社區治理的實質是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通過認同的力量所形成的治理,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認同的關鍵是社區主體對社區的文化認同。社區文化認同是社區治理最可依靠的力量和資源,是社區治理使命實現的關鍵。但社區文化并不會被自然認同,因為社區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并不是一種軟權力,只有社區文化從一種可能性的潛在軟實力狀態轉變成一種實在的現實的軟權力狀態即社區文化軟權力化,社區文化才能被普遍認同,社區文化軟實力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從文化軟權力化的視角來探析社區治理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社區治理是指“以社區地域為基礎,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的活動,它體現為社區范圍內的不同主體依托各自資源而進行的相互作用模式”。[1]社區治理的實質是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通過認同的力量所形成的治理,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直接影響社區治理所必需的組織和制度的建設。因為一種認同的形成對于治理來說具有提升認同對象(如公共權力、社區制度和公共部門)的合法性基礎和權威力量及強化認同主體(如社區居民)的角色意識的雙重效用。因此,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認為:“在我看來,在建構社會時,每一種認同建構的過程都會導致一種獨特的結果。合法性認同產生公民社會,也就是產生一套組織和制度,以及一系列被結構化的、組織化的社會行動者,這些社會行動者同時也再生產出合理化其結構性支配來源的認同。”[2]無論從我國社區治理政府組織與社區組織、社會組織以及社區主體力量的來源看,還是從社區治理的社區權力主體多元化、社區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樣化、社區治理參與性、網絡化特征看,都要求政府、社區組織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承擔社區建設的責任,共同治理社區公共事務,共同建立合作與互惠關系,培育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念和互助、互惠的精神,保證社區制度有效運行和社區主體獲得自由、平等與安全。而這些治理使命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主體對社區認同的基礎上,所以基于認同所形成的治理是支撐和實現社區治理的基礎。
社區認同的關鍵是社區主體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文化對社區治理具有決定性的價值和意義。任何社區治理都必須有文化基礎,文化資源與文化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社區治理能力的強弱。社區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要發揮社區的文化功能,通過對社區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來發揮其對社區發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響力,以便影響、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區人,不斷增強社區文化力,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內在的動力。社區文化認同便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社區文化認同是指對社區主體之間或社區主體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是社區區域范圍內主體對其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實踐的文化心態,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社區主體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它是一種可以將社區這個共同體中不同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它能夠促進社區的治理和善治,實現社區制度創新,把社區所在地的各社團組織和居民很好地“組織”起來,“使他們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協同努力,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發揮各自的功能,改進社區的環境,解決社區的共同需求問題,最終取得社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3]社區文化認同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倡導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行為方式;有利于對社區內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給予解決與導向;有利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斷提升社區群眾的文化品位;有利于增強社區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提高“社區綜合競爭力”。因此,社區文化認同是社區治理最可依靠的力量和資源,是社區治理使命實現的核心。
社區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但不是軟權力。“軟實力”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Soft Power一詞在我國也被譯為“軟權力”或“軟力量”,但這三種譯法在意義上是有差別的。實力或力量指已經具備的內在能力,而權力更側重這種能力的外在表現,即權力的實現是要以獲得一定成效為目的的主動行為。軟權力是指與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等抽象資源相關的、決定他人偏好的“軟性同化式權力”。軟權力是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手段使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東西之能力,[4]它具有較大的非壟斷性、擴散性和無形而深刻的影響力。約瑟夫·奈特別指出不能將產生軟權力的資源等同為軟權力。他提出任何力量都存在“投入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產出的悖論……無論何種形式,以資源來衡量的權力和以行為結果來判斷的權力之間都存在著差距”,進而指出“文化資源并不等同于軟權力,文化只是軟權力資源的一種,因此文化與軟權力之間還存在著轉化問題”。[5]
文化從軟實力向軟權力轉化即文化軟權力化是有條件的。有學者認為文化的廣泛傳播是文化軟權力化的前提條件。國內學者王滬寧認為,文化產生強大軟權力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文化要得到廣泛的傳播。他認為“文化的傳播總是體現一種趨勢,可以超國界傳播,一旦一種文化成為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基本價值或主流文化時,發源這種文化的社會自然就獲得了更大的軟權力”。[6]91李智從傳播學的角度提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就是借助大眾媒介傳播,他認為“因為大眾傳媒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輸能使各種文化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示和共享。可以說,大眾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媒介和載體,是推動對外文化傳播最強大的動力”。[7]176郭潔敏從文化資源角度,提出了文化軟權力化的三個主要條件:“其根本在于文化的先進性,本國的有效運用是其不可缺少的,資本強大的傳播和輻射能力是其重要保障。”[8]56-57這三個條件從三方面分析了文化資源軟權力化的條件,即文化資源本身、文化的傳播以及文化主體的作用。文化資源是產生軟權力的源泉之一,是文化軟權力的根本。從文化資源本身的角度,約瑟夫·奈對能產生軟權力的文化做出了簡單的限定:“當一個國家的文化涵括普世價值觀,其政策亦推行他國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責任感相聯的關系,該國如愿以償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強。”[5]11郭潔敏認為文化的吸引力來自于一國文化的先進性,而文化的先進性則表現在“一國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以及符合時代潮流的精神文化”。[5]56
對社區來說,強大的社區文化是社區賴以生存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但社區擁有的這些文化資源僅是一種軟實力,而不具備軟權力的屬性,只有當社區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在社區社會廣為傳播并為社區主體所普遍認同,社區文化資源才能成為一種軟權力。反之,社區文化軟實力就只保留于原來的資源實力狀態,而沒有轉化為軟權力,或者說,它只是潛在的、尚未實現出來的軟權力。社區治理客觀要求社區文化軟實力的軟權力化,因為文化的特殊價值和功能是實現社區治理的關鍵過程。這種治理是從人的心靈出發,通過心靈的滋養、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開發來調節和優化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規范人們的基本信念和原則。這種治理基于社區文化由軟實力向軟權力的演進和形成,它不是一個意識形態教化的過程,而是通過社區文化的認同來提升和促進社區治理的過程。這樣的治理將文化、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并彰顯文化發展,強調通過文化塑造和文化整合來優化人們的認同取向與認同結構,提高權力、制度與組織的認同基礎,為實現有效治理提供積極的推動力和支撐力。
從國內學者關于文化從軟實力向軟權力轉化即文化軟權力化條件的理論看,社區文化軟權力化是社區文化認同的表征。當社區文化涵括并且推行社區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則會對社區主體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社區責任感。社區文化的吸引力和社區責任感來自于社區文化的先進性,而社區文化的先進性則表現在該社區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共識的行為文化和規范的制度文化,以及符合時代潮流的精神文化。一旦確立、踐行這樣認同的社區文化,社區文化軟實力將嬗變為軟權力,社區文化軟權力化的演進將得以完成、社區治理的目標將得以實現。
社區文化軟權力化的過程,就是社區實現有效治理的過程。將文化軟權力化與社區治理有機結合,用文化軟權力治理社區,使社區治理立足于文化軟權力化之中,是實現社區有效治理的戰略性邏輯理路。一般來說,文化可以分為表層的物質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內層的制度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等四個層次,每一層次都有其豐富的內涵。因此,從社區的功能以及社區建設的目的來看,社區文化軟權力化應該包括物質文化軟權力化、制度文化軟權力化、行為文化軟權力化、精神文化軟權力化四個層面,這是其應有的邏輯理路。
1.物質文化軟權力化:重視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培育社區特有物質文化。社區文化設施是社區文化認同的基本保障和物質基礎,是社區文化認同的載體,是社區主體之間交流和信任的紐帶,是主體與外在客體在心理上達到和諧統一的平臺。物質文化是最直接、最容易感知的部分,直接影響人們的感性認識,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能極大地影響到人心凝聚,是增強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心理基礎。物質文化的完善進程是軟實力變為軟權力的過程,就是物質文化軟權力化的過程與目標。基于社區物質文化的重要作用,實現物質文化軟權力化就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完善社區文化設施。首先,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社區文化設施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有關部門應把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政府的目標管理和社區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經費也要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同時要將社區文化設施建設作為街道社區干部目標責任考核項目之一,增強領導干部工作責任心,以保證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工作真正落實。其次,要有效地整合社區文化資源,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協調相關單位的關系,改變行政分割造成的文化資源閑置浪費的狀況,建立互利共贏的資源共享方式,提高文化資源利用率,變單位文化資源為社區文化資源,實現社區間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設施建設,以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
2.制度文化軟權力化:加強社區文化制度建設,培育社區特有制度文化。社區制度是社區文化認同的規則內容,是對社區發展的愿景、價值、管理原則手段的規范化、明確化。它直接影響到社區運行發展,影響到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社區制度是社區主體日常行為的準繩,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良好的社區制度催生優秀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為適應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有組織的規范體系。社區制度文化是社區在長期的日常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為全體社區居民所認同接受的共同理念、群體意識等,并在社區日常行為活動中加以遵守。當制度成為規則時,本身就反映了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當規則得到認同時,作為軟實力的規則本身便擁有了軟權力的屬性,其踐行的過程就是軟權力化的過程。社區制度文化軟權力化就是社區制度文化的建設目標和過程,是社區制度文化的認同過程。因此,在社區文化認同培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建全各種社區制度,創新社區管理制度,如成立業主委員會、制定社區自治章程、設計社區聽證會制度、規范完善社區文明公約、建立具有優良傳統和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管理制度等,以規范社區居民日常行為。還可以為了滿足個體、群體、社區共同體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自發組建各類社區民間組織(或協會),通過改革使具有明顯行政色彩的“議行合一”的社區組織架構向扁平化的組織網絡轉變,“平鋪的組織資源,擴展居民交往的機會結構,并且激勵著橫向互惠關系的增生”。[9]這將為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提供新的組織制度支撐,這是一個長效的機制建設。
3.行為文化軟權力化:激活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培育社區特有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社區成員在交往、娛樂、生活、學習、經營等過程中形成的活動文化。反映社區的風尚、精神面貌、人際關系范式等文化特征。行為文化只有得到認同才能由潛在的軟實力狀態演化為軟權力,行為文化軟權力化的過程和目標的實現應以提升社區主體對社區和社區行為文化的歸屬與認同感為目的。因此,社區行為文化認同需要開展各種形式群眾性的創建活動,這是培育社區行為文化認同的有效載體,也是社區行為文化軟權力化的體現。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分析,社區文化活動能整合社會資源,凝聚人心,具有社會動員、社會撫慰和社會整合功能。開展豐富的社區群眾文化能夠增加居民之間的感情交流。在現代社會中,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人際間非功利、平等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少,真誠的情感交流缺乏,不可避免帶來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孤獨、寂寞與苦悶。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是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激活它能有效增強人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維護社區的穩定。因此應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增強居民的公共精神和社區意識,形成融洽的社區人際關系,促進形成“團結互助、融洽和睦、文明溫暖、協調發展”的良好社區文化。
4.精神文化軟權力化: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培育社區特有精神文化。依據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一個社區的身份是在社會“社會性地”建構起來的,而這種集體性的身份及其認同是由相關各方共享的“共有觀念”(shared idea)或知識所建構的。共有觀念對社區主體具有引導和規范力。社區精神文化軟權力化就是社區精神文化的“共有化”。社區精神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是形成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和依據。社區精神文化作為軟權力,其力量來自于認同。只有社區精神文化被廣泛認同時,軟權力才會產生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并且其認同越深、越廣,潛在的軟權力就可能越大。社區精神文化的認同過程就是社區精神文化軟權力化的過程。在社區精神軟權力化的進程中必須認識到社區文化軟權力化一定是在既有文化資源基礎上展開的。任何一個社區精神文化系統都是由許多地位不一樣的精神文化特質構成的,有的為社區全體成員所認可和共享,是社區的主流精神文化或主精神文化;有的僅為部分社區成員所分享,屬于社區亞精神文化;有的是與社區主精神文化相沖突的,屬于社區精神的反文化。因此,社區精神文化確立的戰略目標應當是:向社區制造和供給“共有(文化)觀念”,從而按有利于該社區建設的方向引導和規范相關公民,確立其社區成員身份,塑造其社區偏好,定義其社區利益,支配其社區行為,最終達到在文化觀念上影響和主導該社區的目的。為此,社區要積極地通過宣傳力促本社區文化為社區成員所廣泛接受和認同,從而上升和轉化為全體社區成員共享的社區文化觀念。一旦這些共有觀念為社區成員所認同,就可以同化成員的思想觀念,從而規范成員的社區行為。在建構主義范式的觀照下,致力于社區文化軟權力化戰略就在于實現社區文化的社區“共有化”,使之成為社區社會的“共有文化”。社區精神軟權力化需要日積月累的心理和情感積淀,需要做更多的啟迪和導引。對社區價值觀念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自覺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要通過建設使先進文化在社區中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在社區中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在社區中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在社區中得到抵制。
總之,社區治理核心是社區文化的構建,社區文化由軟實力嬗變為軟權力的過程即是社區文化軟權力化。社區文化軟權力化的邏輯理路是社區物質文化軟權力化、社區制度文化軟權力化、社區行為文化軟權力化、社區精神文化軟權力化。因此,將社區文化軟權力化與社區治理有機結合,使社區治理立足于社區文化軟權力化之中,應該是當今時代實現社區有效治理的戰略選擇。
[1]馬西恒.社區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參與問題:一項反思性的考察[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3).
[2]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黃麗靈,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盧漢龍.“善治”從社區治理開始[N].文匯報,2006-03-20.
[4]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6]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1993,(3).
[7]李智.文化軟權力化的一種傳播學解讀[J].人文雜志,2008,(4).
[8]郭潔敏.論軟權力的基礎、條件及其運用準則——兼與陳玉聃先生商榷[J].現代國際關系,2006,(3).
[9]劉春榮.國家介入與鄰里社會資本的生成[J].社會學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