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武平
“神童”最終成為成功人士的幾率有多高?哈佛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在自己的兒子塞達斯身上進行“培養試驗”。塞達斯2歲看懂中學課本,4歲發表4篇文章,6歲完成解剖學論文,12歲被哈佛大學錄取。正當人們對這孩子艷羨不已時,塞達斯卻表現出了一些反常的舉動,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傻笑。最終,“早教”使他的神經系統失常,14歲住進精神病院。
在這個極端案例之后,哈佛大學沒有再招收過“低齡神童”。盡管按照規定,任何申請人都不會因年齡受到所申請學校的歧視,但世界名校無一不對“神童”的錄取慎之又慎。即便如此,還是不乏悲劇:牛津大學一位“女神童”畢業后缺乏謀生能力,淪為妓女;耶魯大學一位“碩士神童”在家追殺母親,被控謀殺未遂。
此時再想想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實在是振聾發聵:“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說的倫理教育,可以培養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樂的心性、齊備的生活技巧。做一個健康的人,這些樣樣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