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星
監督法實施以來,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采取“提前介入”方式,即政府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就把草案送交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查。對此,有人認為提前把關,可規范政府行為,減少失誤,應該推廣。但也有人認為,“提前介入”與備案審查即備查的法律規定相悖,不宜提倡。
筆者認為,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需在規范性文件生效后方可進行,屬于“事后監督”的范疇,人大常委會不宜“提前介入”。
其一,“提前介入”與備案審查的本意和法律的規定不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寫的《監督法輔導講座》第七講“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中指出,“備案審查,指的是規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報法定的機關備案,由接受備案的機關進行分類、存檔,在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間,依法對其監督審查的活動”。可見,備案審查是在規范性文件生效之后開始的,屬于“事后監督”。而且立法法第五章第八十九條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監督法第二十九條也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不適當的決議、決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參照立法法的有關規定,作出具體規定。”綜上所述,“備案審查”只能在規范性文件生效后才能進行,不可以“提前介入”。
其二,“提前介入”與“被動審查為主,主動審查為輔”的原則相悖。《監督法輔導講座》第七講指出,制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撤銷規范性文件的程序,應當掌握好三項原則:一是嚴格依法辦事;二是集體行使職權;三是以被動審查為主,主動審查為輔。其中講道:“各類規范性文件較多,事先一一審查,接受備案的機關難以勝任,也難以發現實質問題。除少數規范性文件必要時可主動審查外,絕大多數應是在有關單位和人員提出審查要求后予以審查。”可見,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不宜于推行“提前介入”,而應是“被動審查為主”。
其三,文件草案可以“征求意見”,但不意味著備案審查就可以“提前介入”。政府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把文件草案送交人大常委會征求意見是可行的,這樣可以充分聽取人大常委會及人大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修改完善文件的內容,使文件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但是,人大常委會對文件草案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并不意味著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就可以“提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