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雪晶 鄭秀國
“自媒體”時代,“走轉改”的切入點和發力點
——以 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系列報道為例
□ 文/王雪晶 鄭秀國
本文以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節目為例,重點分析了在信息化、多元化的媒介生態環境下,傳統主流媒體如何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
中央電視臺一系列形成良好社會傳播效果的 “走轉改”節目,正是新聞本我的回歸,是新聞媒體作為“時代守望者”角色的回歸。
真實性是新聞媒體建立公信力的根本,“自媒體”的信息之所以能如此廣泛迅速地傳播,就是因為其所發布信息的草根性和原生態性,這樣的信息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傳統主流媒體要想贏得公眾的信任,則要回歸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走好基層,則要全面把握客觀現實,原生態呈現事實真相。
在“走基層”節目的報道中,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深入到社會的最小細胞,無障礙地傾聽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直接觀察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像新疆的皮里村、云南的拉馬底村,像包頭的馬鈴薯、甘肅的“尾菜”,有同仁醫院、協和醫院、兒童醫院……這些報道都是對社會最小細胞的直接觀察和解剖。”①
在這一系列報道中,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深入客觀實際,通過鏡頭真實地展示皮里村的孩子上學之路的艱辛,醫院里醫生的無奈、患者求醫的艱難,把現實生活真實地展示給觀眾,所有這些,正是對新聞報道真實性原則的回歸。
走好基層,傳統主流媒體應著力關注群眾真正的困難和需求,關注國計民生中的客觀矛盾和現實,用合適的手法予以展示和呈現,進而為民情民意的上傳下達建立一條“綠色通道”,以實現平衡社會矛盾、建立對話溝通的新聞傳播目的,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自媒體”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獲取更多的輿論關注和輿論支持。
在“走基層”系列報道中,中央電視臺開創性地開設了《走基層·蹲點日記》《百姓心聲》《第一手調查》《最美中國人》《我在基層當干部》《干部下基層》等系列欄目,特別是《蹲點日記》,嘗試連續劇式呈現的新聞報道方式,在一個欄目連續地跟蹤展示某一個新聞事件的開始、發展和最終結果,以及大量鮮活生動的細節。在這些系列節目中,少了記者主觀的意見和評論,多了對新聞事件進程的動態展示。
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皮里村蹲點日記》7集系列報道中,用鏡頭展示了鄉鎮干部進山接孩子出來上學的艱辛路、村里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村民和孩子們真實的生存現狀等,整體節目中只有客觀地展示,沒有記者的主觀評述。記者在自己的文章《走進皮里村》中寫道:“如果我是一個觀眾,也會對皮里村的故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我是一個記者,只能盡量克制,真誠呈現,不扣帽子,不貼標簽,留一個開放式結尾,不惟苦,不惟遠,只惟實,真實記錄,真誠面對。”
在《兒童醫院蹲點日記》中,記者選取了曾備受責難的北京兒童醫院這一報道樣本,在具體操作中,記者并沒有像常規的主題報道那樣,粉飾、拔高醫院,去講述醫生的“累”和“難”,而是按照“走轉改”的要求,把鏡頭聚焦“看病難”“看病貴”等醫患矛盾的核心問題,從“醫”和“患”兩個方面全面客觀地展示了“兒童醫院”這一樣本所承載的敏感社會話題,讓觀眾感到生動、真實,進而引發了人們更為深刻的思考。
走好基層,不是僅僅去采訪了就意味著走進了基層,它更倡導著一種深入調查、理性呈現的工作作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聽到群眾的心聲,才能通過新聞報道還原事實真相。在“走轉改”活動中,中央電視臺建立了促使記者深入調查研究的有效機制,要求“前方記者必須在采訪地蹲點至少20天……避免記者急功近利出節目,浮在表面沉不下去,要求報道展示過程,不再是簡單的批評和表揚,要求記者對任何選題都不能主題先行、預設結果,在采訪中不斷追尋和探究事實真相”。②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對走基層記者提出的這些要求,確保了走基層的記者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后,制作出一系列極具社會影響力的節目。比如《甘肅榆中“尾菜”調查》,原本是一條簡訊的題材,卻通過記者的調查研究,通過報道一一展示了“尾菜”的來龍去脈、“尾菜”的出路、當地政府的探索到節目播出以后引發的社會關注,形成了理性、權威、有說服性和影響力的傳播效果。
基層不只代表偏遠山區,只要用心發掘,處處都有基層,而要發現這些真正的“基層”,需要記者具備極強的職業素養,在立足國家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永遠揣著一顆慈悲善良的大愛之心,去關注個體的命運,關注群體的命運,關注國家的命運。無論是《皮里村蹲點日記》,還是《愛心小院蹲點日記》、抑或是《招工局長》《背篼干部》,這些引起觀眾高度認可和強烈反響的節目,其成功之處無不于此。
采制《索道醫生鄧前堆》節目的記者,懷著對邊疆山區村民生存狀況的關注,舟車勞頓趕赴大山深處,親自體驗溜索過江的艱辛和危險,“帶著對百姓的真情實感,在國家大的政策和時代背景下關注人物的命運,真誠地對待采訪中接觸的人”,最終采訪制作出了反映云南怒江少數民族真實生存狀態的感人節目,節目播出后即引起中央高層領導的關注,隨后不到一年,促成了拉馬底村“連心橋”和附近的“幸福橋”的落成。兩座橋、一條路,一連串的愛心感染與真情接力,使得一篇新聞報道不僅改變了索道醫生鄧前堆的命運,更改變了當地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的命運。
創造了中央電視臺目前“走基層”節目播出總時長、總版面和社會公眾參與度多項之最的《愛心小院蹲點日記》,更是因為記者的用情發掘和真心傳遞,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網友積極互動、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爭相跟進、社會愛心紛紛匯聚的愛心接力。有網友在留言中稱“愛心小院的報道,弘揚了中國之美和民族大愛,讓人感慨頗多,這樣的節目才是真正的走基層,是國家級媒體的職責所在,我們為之感動”。
【注釋】
①胡占凡,《百步之內 必有芳草——對“走轉改”活動的幾點思考》,《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11月8日
②趙竹青等《探索長效機制,讓走基層成為常態》《新聞架起連心橋-CCTV走基層典型報道紀實》,學習出版社, 2012年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