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燕
由吳斌事件說開去
文/凌燕
杭州長運集團客車司機吳斌勇救全車乘客的事件發生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其革命烈士的稱號,并追授其為省勞動模范,同時,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也廣泛開展了向其學習的活動。省、市政府對這一事件的積極處理和廣泛宣傳,對于社會道德信念的重建,產生了良好的效應。但是,吳斌事件的意義卻還并非遠遠止于此,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就會追問,如何才能防止吳斌這類悲劇事件的再次發生。
事實上,吳斌事件并非一個孤立的事件,就在該案發生后的7日、9日,浙江杭金衢、杭新景高速公路上又接連發生輪胎擋板、槽形鐵片砸擊高速公路行駛車輛的事故。因此,在宣傳吳斌事跡的同時,我們的關注點還應該再放到有關法律和制度規范的層面上。“吳斌案”剎車轂碎片飛出來確屬意外,但我們一定要追問的是:為什么剎車輪轂會出現殘片?是車輛設計缺陷還是日常保養驗車上出的問題?如果是設計缺陷汽車是否要召回?如果是材料問題是否要索賠?如果是維護的問題,運輸公司是否有管理責任,質量監管部門是否也有責任?這一系列問題都涉及法律和制度。應該指出,以人為本是我國法律和制度的根本原則,我們談社會管理、談依法治國時都始終離不開以人為本這一理念。那何謂以人為本?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把人當成人看,要保障人的合法權利。而作為人,其最根本的權利就是生命權,所以,談以人為本,談依法治國,首先就是要對人生命的尊重,在對人生命尊重的前提下去理解人、去關心人、去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吳斌和其家人來說,生命的安全和家庭的完整才是最為重要的。失去了生命,家庭遭到了破壞,是追加其再多榮譽也無法挽回的。吳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以保全全車人的生命,他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但是如果我們僅僅關注其勇救乘客的事跡,那他的犧牲意義就被縮小了。吳斌的死,增強的不僅是我們的責任感、道德感,更應該從法律制度和社會管理上去“問責”相關部門。
吳斌勇救乘客的英勇事跡值得我們學習,但其事件背后的法律思考以及社會管理的問責也需要我們不停地追問與反思。我們需要吳斌這樣的平民英雄,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監管來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