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行, 莫樹生, 農南勒
(廣西天等縣人民醫院, 廣西 天等 532800)
燒傷患者85例臨床治療分析
趙志行, 莫樹生, 農南勒
(廣西天等縣人民醫院, 廣西 天等 532800)
目的:探討燒傷患者的臨床特點,總結燒傷的治療經驗,提高燒傷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5例燒傷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創面變化、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疤痕形成及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情況等。結果:輕中度燒傷患者治愈率較高,創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隨燒傷程度的嚴重程度而增加,輕度燒傷患者預后較好,無疤痕形成,無一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結論:正確的創面處理,早期補液、抗休克治療、合理應用抗生素及營養支持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燒傷患者治愈率。
燒 傷; 創面變化; 疤 痕
燒傷是由于身體局部受到熱損傷引起的系統性創傷疾病[1],如果燒傷創傷面積較大,一方面燒傷創傷面大量血漿滲出,容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另一方面,人體皮膚免疫屏障被破壞,容易造成嚴重感染,誘發敗血癥、菌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燒傷如不及時治療處理,往往會影響到患處愈合,造成病情進一步加重,嚴重者甚至死亡。為探討燒傷患者的臨床特點,總結燒傷的治療經驗,提高燒傷患者的治愈率,現對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燒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燒傷患者85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4.5歲。燒傷原因:燙傷44例,火焰燒傷23例,電燒傷11例,化學物質7例;燒傷面積按總體表面積占比(TBSA)來進行區分,采用九分法分區,輕度(燒傷總面積<10%)35例,中度(燒傷總面積10% -30%)44例,重度(燒傷總面積>30%)6例,燒傷深度為Ⅰ度至深Ⅱ度。
1.2 治療方法
1.2.1 創面處理:首先使用溫度適宜0.9%氯化鈉溶液清洗創面一次,然后使用0.05%的碘伏清洗創面消毒,再次使用溫度適宜0.9%氯化鈉溶液清洗創面一次,對創面水皰給予低位穿刺引流排液;淺度創面四肢采用濕潤包扎療法,即四肢涂濕潤燒傷膏厚度1mm后,給予凡士林紗布覆蓋保持濕潤,繃帶適當加壓包扎,使敷料與創面緊密接觸,敷料厚度以最外層敷料無滲液為適宜,每日更換藥膏一次;頭面部以及軀干創面采用濕潤暴露療法,每5h更換一次藥膏,保持創面濕潤[2]。深度創面盡早實施微創切、劃減張處理,恢復創面組織微循環,必要時清創可給鎮痛劑,以緩解疼痛。
1.2.2 補液、抗休克治療:輕度燒傷患者可給予適當口服補液,中重度燒傷患者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進行靜脈補液,補液采用燒傷休克常用的補液方法:①燒傷第一24 h內補液量,成人為Ⅱ、III度燒傷面積百分比×體重(kg)×1.5mL,兒童為Ⅱ、III度燒傷面積百分比 ×體重(kg)×1.8mL,嬰兒為 lI、III度燒傷面積百分比×體重(kg)×2.0mL。成人另加每日生理需求量2000-2500 mL;兒童按60-80 mL/kg補充生理需要量,嬰兒按100mL/kg補充生理需要量。晶體與膠體之比為2:1,傷后前8 h補液量為計算應補量的1/2,后16h補充其余的1/2計算應補量。②燒傷第二個24 h的補液量,為減少至第一個24 h的補液量的一半,另加生理需要量。
1.2.3 抗感染治療:輕度患者早期選用青霉素或第二、三代頭孢菌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后期可根據創面分泌物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中重度患者在早期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密切觀察創面的滲出情況,加強更換敷料時操作的無菌要求,及時更換敏感抗生素,對患者進行嚴密無菌隔離,嚴格限制陪護、探視等。
1.2.4 營養支持治療:早期給予口服補液鹽,盡早補充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流食、半流質飲食,以維持患者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營養不良和低蛋白血癥。靜脈補液常使用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等營養性液體,并鼓勵患者適當多使用雞蛋、豆漿、新鮮水果等。
1.3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后創面變化、創面愈合時間及及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情況等。
本組患者經治療后創面愈合時間、疤痕形成情況、住院時間及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情況見表1。

表1 創面愈合時間、疤痕形成情況、住院時間及休克等發生情況 n(%)
由表1可知,輕中度燒傷患者治愈率較高,創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隨燒傷程度的嚴重程度而增加,輕度燒傷患者預后較好,無疤痕形成,無1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
燒傷是由于身體局部受到熱損傷引起的系統性創傷疾病,燒傷如不及時治療處理,往往會影響到患處愈合,造成病情進一步加重,嚴重者甚至死亡。
燒傷治療的關鍵是創面的處理[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正確對創面進行清創包扎,可有效預防創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本組研究創面處理,除采用傳統常規消毒外,于創面涂抹濕潤燒傷膏,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繁殖,促進有生機的皮膚細胞的生長發育,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并有減輕色素沉著和瘢痕形成的作用。
大面積燒傷病人燒傷創傷面有大量血漿滲出,容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早期開通靜脈通道,可有效預防患者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并發癥,補液時,早期補充膠體液既有抗休克作用,又有治療作用[4]。
大面積燒傷患者,因皮膚黏膜被破壞,失去屏障作用,且創面大量血漿滲出,常易于細菌生長繁殖,引起感染,造成敗血癥、菌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因此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清創的同時,早期足量應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細菌感染情況;此外,也應做好患者的無菌隔離措施和病房消毒措施,降低患者細菌感染率。
由于燒傷患者代謝快,營養要求高,所以盡早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流食、半流質飲食,可維持患者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營養不良和低蛋白血癥,同時也可靜脈輸入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等營養性液體,滿足患者營養需求,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利于患者盡早康復。
綜上所述,正確的創面處理,早期補液、抗休克治療、合理應用抗生素及營養支持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燒傷患者治愈率。
[1] 胡福興,趙玉玲,王強,等.大面積燒傷殘余創面治療的臨床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05,33(6):712 -713.
[2] 李新學,郭慶娟,喬建金.老年燒傷67例治療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7,24(5):558.
[3] 蔡少甫,鄭慶亦,陳錦河,等.216例老年燒傷患者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09,31(2):23.
[4] 周蓉,王茵.大面積燒傷患者的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04,19(8):96 -97.
Clinical Analysis of 85 Cases of Burn
ZHAO Zhixing,MO Shusheng,NONG Nanl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iandeng County,Guangxi Tiandeng5328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urn,summary the treating experience,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burn patients.Method:Retrospective analysed 85 cases of burn patient's clinical material,observe the change of skin wound,wound healing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scar formation and hypovolemic shock incidenc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9 to Jun.2011.Result: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burn high cure rate,wound healing time and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with the burn degree of severity increased,mild burns patients with better prognosis,no scar formation,no case of hypovolemic shock.Conclusion:Proper wound treatment,early fluid resuscitation,anti- shock treatment,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nutrition support measures,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burn patients.
Burn;Change of skin wound;Scar formation
1006-6233(2012)08-1088-03
B
10.3969/j.issn.1006 -6233.2012.0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