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陜西省咸陽市核工業215醫院中醫康復科, 陜西 咸陽 712000)
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
張 敏
(陜西省咸陽市核工業215醫院中醫康復科, 陜西 咸陽 712000)
目的:探討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作用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內科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中醫康復治療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缺損(NIHSS)、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的變化。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顯著比治療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無嚴重的不良反應。結論: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降低致殘率,改善并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療效顯著,是促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快速恢復行之有效的方法。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護理干預; 中醫康復治療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60% -80%,一般以發病后2周內作為其急性期[1]。在我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均極高,且是導致腦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80%左右的存活患者都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神經功能障礙的后遺癥,其中約有3/4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勞動能力,重度致殘者可高達40%[2],嚴重地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近年來,隨著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致死率明顯下降,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在發病早期采取正確的治療,同時配合及時系統的康復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還能促進有效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康復有重要的意義[3]。我院通過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取早期中醫康復治療和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旨在探討其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5.8±8.3)歲。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首次發病7d以內,經CT掃描或MRI檢測,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無明顯的意識障礙;排除發病前肢體殘疾、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精神障礙并伴有不穩定性身體疾病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腦梗死病程3周以上者、有腦血管病史且遺留下功能障礙者等均不能入選。病變位置:基底節腦區受損33例,其他區損傷47例;左側偏癱43例,右側3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5.5 ±8.3)歲,平均病程(11.4 ±5.8)d;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66.1 ±8.3)歲,平均病程(11.2 ±5.9)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位置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內科基礎治療,包括常規治療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常規治療包括: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顱內壓高者,給予甘露醇、白蛋白、速尿;降血糖、控制血壓、預防并發癥,并酌情使用腦保護劑等。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指導患者正確并維持良肢位如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的擺放,定時更換體位,積極進行適應性訓練,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案,包括臥床期:體位變換、起坐訓練、坐位平衡等;離床期:坐位訓練、起坐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步行期: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等。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中醫康復治療和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中醫康復治療:進行中醫辨證施治,根據辨證結果選取合適的復癱寧系列中藥進行治療,水煎服,每天1劑。治療過程中可隨著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口服用藥;采用中藥靜脈制劑治療,包括對風痰瘀阻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進行對癥治療。康復護理干預:治療同時配合針灸、推拿、傳統心理康復護理及健康教育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其中針灸、推拿主要幫助患者醒腦開竅、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養心安神,促進加快恢復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心理康復則是患者進行其他康復治療的基礎,是先決條件,主要通過鼓勵、支持、暗示等手段進行心理調節,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治療;加強腦血管疾病基礎知識及康復知識的普及,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用藥方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加強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1.3 觀察指標:按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通過的療效評定標準,于治療前后分別為兩組患者進行評分。①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中計分法[5]。②患者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評估:采用 Barthel指數法[6]。給藥前后為患者進行三大常規、血液流變學、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的檢測,并觀察記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定[7]:基本恢復: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神經功能缺損減少小于17%或增加18%以上。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獨立樣本及組內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ADL評分的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比治療前明顯降低,ADL評分則顯著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 ADL評分比較(ˉ±s)

表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 ADL評分比較(ˉ±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比較,bP <0.05
組別 n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0 9.2 ±2.5 7.1 ±1.5 a 46.1 ±17.8 67.9 ±15.8 a 40 9.2 ±2.4 5.0 ±1.2 ab 46.8 ±17.3 80.4 ±12.6 ab對照組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者于治療期間均無嚴重地不良反應,給藥前后檢測患者的三大常規、肝腎功能等均無明顯的變化。
患者病發缺血性腦卒中后,可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病理變化,首先便使阻塞血管供應區的腦組織供血被血栓阻斷,導致腦能量代謝發生嚴重地障礙,出現腦水腫,同時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引起對腦組織的一系列損傷,使神經功能出現缺損,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8]。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如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康復護理,可有效緩解腦水腫、改善腦供血、降低自由基數量、最大程度的緩解患者病情。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均比較復雜,且起病急、變化快,及患者個體的差異,僅采用單一的中醫治療方法或干預措施很難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在臨床實施救治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多被要求采用多技術組合的綜合治療干預方式,以盡可能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殘率[9],同時也遵循了由中醫康復學角度出發而提出的整體康復和辯證康復的治療原則。因此,提高臨床實踐,采用多種治療措施及給藥途徑的聯合治療方案,有效利用中醫藥在治療腦卒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遴選出最佳的中醫綜合康復方案,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致殘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達到全面兼顧并提高療效的目的。
由現代康復理論的觀點顯示,腦卒中后的中樞神經系統不管在結構還是功能上均具有較強的重組能力,部分神經元在適宜的條件下可進行再生。而腦可塑性理論及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腦卒中康復的基礎[10],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以通過肌肉和關節的活動,將大量的本體感覺沖動輸入中樞神經系統,刺激大腦以加快血液循環,提升病灶周圍半暗區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最大限度地重建恢復神經元功能,以促進加快形成并恢復正常功能模式,盡快且有效地恢復患者的肌肉收縮及偏癱肢體的功能。越早進行康復護理訓練,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越佳。在治療過程中配合合理、有效、系統的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功能恢復,加快恢復效率,降低后遺癥的發生。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其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內科基礎治療法,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5.0%、75.0%;兩組治療后的 NIHSS 、ADL評分均明顯比治療前有所改善,但觀察組的改善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均無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結果表明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聯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降低致殘率,改善并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療效顯著,是促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快速恢復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 -153.
[2] 劉瑩瑩,馮桂芳.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河北醫學,2008,14(8):982 -984.
[3] 許小玲,鄭少君.銀杏達莫配合針灸及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4-15.
[4] 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29.
[5] 陳少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8):212 -213.
[6] 胡谷冰.早期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4):16-18.
[7] 陳立典,林秀瑤,陶靜.腦卒中中醫康復單元中失語癥患者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可開發醫學雜志,2008,23(2):161-163.
[8] 鐘美容,胡艷寧,王慶武,等.循證護理在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5):517-519.
[9] 陳元,葉愛霞,莊雪萍,等.急性期腦卒中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4):1615 -1616.
[10] 郭瑞友,馬曉維,毛德軍.早期康復對腦組織患者日常功能和生存質量的長期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3):264 -268.
1006-6233(2012)08-1138-04
B
10.3969/j.issn.1006 -6233.2012.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