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世行歸來
領略了世界經濟學界頂峰的風云,林毅夫如今以教授身份回歸北大。他在世界銀行的4年,正是世界經濟充滿機遇和挑戰的4年。
2012年6月初,在結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4年任期后,林毅夫回到北京,回到他熟悉的北京大學朗潤園。
“我回來了!”這是首次公開亮相的他說的第一句話。
成立于1944年的世界銀行,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在全球設有100多個代表處,共聘有1萬多名工作人員。世界銀行是向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金融和技術援助的重要機構。它并不是一家常規意義上的銀行,由歸186個成員國所有的兩個獨特機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構成。
世界銀行成立半個多世紀以后,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林毅夫成為首席經濟學家。這不僅是他個人和國家的榮耀,更是整個發展中國家的榮耀。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正式稱謂是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主要工作是為世行設定研究議程并確定學術方向,多由世界知名學者擔任。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歷任首席經濟學家包括安妮·克魯格、斯坦利·費希爾、勞倫斯·薩莫斯、約瑟夫·斯蒂格里茨、尼古拉斯·斯特恩、弗朗索瓦·布吉尼翁。這些著名學者就任前多執教于歐美著名大學,其中斯蒂格里茨2000年卸職后于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4年前,受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提名,林毅夫成為歷史上第一位來自歐美國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而他上任之初,見證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
林毅夫用“主要做了兩件事”來總結自己過去4年的經歷,“一是應對全球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判斷其性質、原因、走向,為世界銀行和啟發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二是推動發展經濟學的反思,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為發展經濟學界的研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發展機構的政策制定指出了一個新的領域和方向。”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林毅夫保持著一貫的冷靜和客觀,對形勢作出了判斷——他認為這一次危機將是長期的;提出了超越凱恩斯主義,主張應對危機的積極財政政策必須在短期內啟動需求,并有利于中長期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率的提高;認為發達國家和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過早退出積極財政政策不僅未能減少公共財政赤字,而且可能導致經濟二次探底。
這些判斷如今看來都超出了一般經濟學家的睿智。
在世界銀行的4年時間里,林毅夫有40%的時間行走于世界各地,走訪60多個國家,做了數百場演講、報告。
世行人力發展網絡首席經濟學家Ariel Fiszbein 說過:“Justin(林毅夫的英文名)在世行任職的4年里,永遠在拼命工作著,他是世行惟一一位沒有休過假的人。然而,每一次與他重逢,他精神抖擻的風貌總會給人們留下錯覺:Justin一定從哪個海邊剛剛度假回來啦!”
在世行歡送會上,行長佐利克再一次講述了當初在世界范圍內的眾多候選人中為何選擇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佐利克對林毅夫的“背景”情有獨鐘。上世紀70年代,林毅夫在臺灣取得了MBA學位。改革開放之初,他來到大陸,在北京大學獲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后來又進入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博士學位。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學的導師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舒爾茨教授。作為諾獎得主的高徒,林毅夫繼承了導師身上特別重視觀察真實世界、繼而尋找它背后道理的精神氣質。加上他獨一無二、豐富的個人閱歷,林毅夫最終成為佐利克眼中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不二人選。
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林毅夫是第一位把中國成功的故事系統解密給世界的中國人。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過去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國家的發展給了我站在世界經濟學界頂峰的機會,貢獻一己之力于世界和平、發展、減貧事業,也開闊了我的眼界,積累了經驗和認識,為我未來的學術發展厚植了基礎。”林毅夫如是說。
201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林毅夫的夫人陳云英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等丈夫卸任后,最想做的事就是一家人回臺灣看看。
談及林毅夫回國后最想做的事,祖籍福建泉州的陳云英說,最想到泉州和漳州走走,然后再從廈門到臺灣去。“這條線路從來沒有走過。雖然這個愿望是否能夠實現還不一定,但確實是我的一種情感。”她說。
林毅夫原名林正義,臺灣宜蘭縣人,祖籍福建漳州,1979年從金門島游到大陸,之后一直未能回到臺灣。近年來,陳云英每年都會從北京直飛臺灣,看望住在那里的父母。
林毅夫回歸了,他回歸之后的一些言論引起了超乎尋常的熱烈反響。
他稱“中國在未來20年仍可能保持8%的高速增長”,這被一些經濟學家評論為“回國后放衛星”。作為以嚴謹著稱的經濟學教授,林毅夫“高增長”觀點,基于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林毅夫認為,盡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沿海地區出口銳減、就業率大幅下滑,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及時地挽救了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過去4年,中國經濟是乘風破浪,一往直前。”林毅夫從不擔心中國經濟的向前發展,他說,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能夠維持32年平均每年9.9%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在北京大學的一次講座上,林毅夫如此回應“放衛星”的批評,“如果我講8%的增長維持下去不是問題,我是不是在‘放衛星’?問題是這顆衛星我1994年就放了,1994年我出版了《中國奇跡》,當時提出還保守一點,中國可以維持30年高速增長,中國在2030年可以達到美國的水平,當時很多人說我‘放衛星’了。不過,當時的‘人造衛星’現在已經變成‘行星’了,因為到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趕上美國基本上已經變成共識了!”
領略了世界經濟學界頂峰的風云,林毅夫如今以教授身份回歸北大。他將怎樣把在世界銀行的經歷融入到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終身事業中去,我們在期待。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北京青年周刊》、《北京晚報》
責編:劉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