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民政策參與的理據:一種基于民主理論的溯源

2012-12-23 11:48:57
黨政研究 2012年6期
關鍵詞:理論

張 宇

公民政策參與的理據:一種基于民主理論的溯源

張 宇

當代中國公民政策參與問題研究

主持人:張 宇

公民政策參與已經成為中國公共政策活動中的一種必需和必然。為了使公民政策參與的行為、實踐路徑和制度設計建立在規范性的理論基礎上,尋求公民政策參與的理據是非常必要的。關于參與的理論總是與民主理論的演進伴生而行,從民主理論的發展中尋找關于參與思想的脈絡無疑能夠使公民政策參與行動獲得穩定的基石,同時為未來的公民政策行動規范性設計和實踐路徑探索提供借鑒和指引。

公民政策參與;協調民主;直接民主;間接民主;公民參與

一、引言

公民政策參與 (Citizens’Policy Participation)主要指公民就公共政策議題通過不同途徑參與公共政策的整個過程,表達自己的政策偏好和政策建議,力圖影響公共政策并推動公共利益的實現的過程。自上世紀末開始的新公民參與運動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公民能動主義的觀念逐步加強,公眾在政治經濟活動中不斷運用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力,努力采取各種行動,促使自己的意見在未來能夠有計劃地被列入考慮〔1〕。公民政策參與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公共治理過程中無可逆轉的趨勢,理應成為公共政策活動中必要的程序構成。積極的公民參與到公共政策的過程中總是能夠推動政策產品更符合公眾的偏好,資源配置更趨向于公共利益,進而使政策制定建立在全體社會公眾滿意的基礎上。此外,公民政策參與能夠增強公共政策活動的合法性。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如果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政府很難使其行動合法化〔2〕,“擁有合法性的行政國家必須要植根于積極的公民參與文化環境中”。〔3〕因此,公民政策參與的必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如何在中國本土語境中使公民參與途徑選擇、范圍控制、約束性條件以及有效性方面達成耦合,需要進一步思考并形成本土化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公民參與的實踐。本文力圖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思考,以探索中國式公民參與的理據。

二、公民政策參與思想的緣起:直接與間接民主范式的參與觀

在民主理想的傳統中,參與是居于核心地位的。〔5〕但不同的民主理論賦予參與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公民政策參與強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策偏好,因此,其理據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直接民主制。盡管古希臘人關于民主的假定和實踐與當代的民主截然不同,沒有涉及現代民主概念中所蘊含的個人權利,而僅將參與的權利賦予城邦中少數的成年公民,且僅就有關的問題進行直接投票,但是如果只看那些享受民主的人們的權力與特權,那么一切時代沒有一個國家的參與比它的程度更高〔6〕。他們的參與理想在梭倫、克里斯提尼和厄菲阿爾特等人的民主制度設計中是顯而易見的。而柏拉圖更是在《理想國》中指出,城邦的存在是為了表達和保證公民的利益。〔7〕這與現代民主社會中政策參與行為的正義性相契合,也為公民政策參與的程序設計提供了參考。

近代以降,盧梭和密爾、托克維爾等民主理論家認為“參與”是公民實現自我和發展自我的良好途徑,政治參與本身就應具有民主追求的目的,不能因為民意在理性方面有所欠缺就限制公眾參與政治過程〔8〕。他們對人性及人之理性持有樂觀的看法,相信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最佳的判斷,且人性可以通過教育和適當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得以改進。其中,盧梭可以被視為公民政策參與方面最卓越的理論家。他所論述的參與直指對決策過程的直接參與,與古希臘的參與理念一脈相承。他認為人們應該由他們自己所創造的政治形勢的運作邏輯來統治,“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成為公民的重要事情,并且公民寧愿掏自己的口袋而不愿本人親身來服務的時候,國家就已經是瀕臨毀滅了”。〔9〕同時強調參與能夠起到保護私人利益和確保好政府的雙重功效,提出了應該將政府的合法性與“公意”緊密相連,“公意永遠是正確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10〕在投票原則方面,他為多數原則設立了一個前提,即全體人民都積極地參與投票,并自由地表達公意,從而使人民成為真正的主權者,他認為只有全體公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政治過程,才能產生公意。可見,盧梭的理想制度旨在通過參與過程的作用推動每個人的負責任的社會行動和政治行動,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會發現,如果要想得到其他人的合作,他就不得不考慮比他自己眼前的私人利益更為寬泛的事務,從而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盧梭承認潛在的協會或團體的存在,但他心目中更為青睞的是公民對決策過程的個體參與;如果實在不能避免團體和協會的參與,則應在數量上盡可能多地安排協會和團體,從而使他們呈現出分權的態勢,以帶來結果上盡可能的平等。在他看來,參與不僅僅是一套民治制度安排中的保護性附屬物,而且是作為參與者的公民的一種心理效應,公民彼此之間互相獨立和平等,不依賴其他人的觀點進行投票。〔11〕此外,參與實踐能夠起到政治社會化的作用,培育出公民參與所需要的特定品質和素養。

密爾將參與民主的理念從盧梭的成熟國家背景推進了一個現代政治體系。他認為以個人參與為基礎的民主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那么代議制民主就是唯一的可能的形式〔12〕。代議制民主以選舉制度為基石,選派代表通過立法來進行具備程序正義的政治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又不失民主的基本原則,還能夠促進較好品質的和較高層次的民族性格的發展。“既然在面積和人口超過一個小市鎮的社會里除公共事務的某些極次要的部分外,所有人親自參加公共事務是不可能的,從而可以得出結論說,一個完善政府的理想類型一定是代議制政府了。”〔13〕密爾不贊成社會公眾的參與必須以理性為基礎的觀點,他認為,公民們沒有必要進行邏輯的和理性的計算,因為一旦人們參與公共事務,他們就會被迫擴展自己的視野而考慮公共利益,個人必須“看重不屬于他自己的利益,在遇到各種沖突的要求時,接受超越于他私人特殊性的另一個法則的引導;在每一個環節,按照公共善的目標運用各種理性的原則和公理”。〔14〕他認為教育和參與本身能夠推動人們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只有在一個大眾的、參與制度背景下才看到了一種積極的、具有公共精神的性格得到培養;同時將精英統治限定在對大多數人負責的層面上。顯然,密爾的“參與”的實質內涵不同于盧梭的政治平等,而是主張參與活動僅僅是通過討論同意或反對由君主任命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提出的法案;〔15〕其目的也不是為了安排擴大公民參與的方式,而在于為精英統治尋找一種合法性基礎、一種理想的政府形式。但是,代議制民主是一種有限的和間接的民主形式,它不是人民對國家公共政策的直接參與,因而局限性非常明顯,如多數原則隱患重重,可能存在“多數人的暴政”,從而將政體走向專制;選舉制度的不同設計可能導致真正民意代理人無法脫穎而出,從而可能使公共利益發生偏離,導致社會對“主權在民”這一命題的疑惑,進而影響公民政策參與的可能與效果。應該說,密爾的代議制政府理論只是一種調和型的產物,在打破了早期西方民主國家以精英統治為核心的格局的同時,仍試圖將大眾參與與精英統治相結合,這種思想與公民政策參與的真正民主命題相去甚遠,缺少公民政策參與賴以生存的大眾根基,難以對今天的公民政策參與提供指導,因為只有幫助社會大眾尋找一種保護個人利益免遭國家侵害的機制或安排,才能使公民政策參與獲得理論和實踐上的正當性。

18世紀的美國聯邦黨人在總結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制衡學說的基礎上在民主實踐中建構了三權分立的體系,推行憲政民主,托克維爾通過深度觀察,將民主作為一種社會意義進行了詮釋,他將民主理解為社會的各個方面走向平等的趨勢的同義語。〔16〕托克維爾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看護者,因此對于涉及某些人利益的事務,應當允許和鼓勵這些人的參與,廣泛參與是他們的利益能夠得以有效增進的保證。托克維爾認為當公民不僅關心自身的利益而且關于思考自身的利益時,公民的集體力量永遠會比政府的權力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福利。〔17〕我們可以看到民主理論家們彌補代議制民主中多數專制困境并推動公民個體參與的可能的努力。

三、公民政策參與主體的論辯:全民參與、精英參與或多元參與

20世紀初期,關于公民政策參與的民主理論基本分化為共和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取向。前者繼續主張公民直接參與到具體的公共事務和公共決策中,并幾乎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理論思辨或假說。查爾斯·梅里亞姆 (Charles Merriam)、杜威(John Dewey)、林德賽 (Lindsay)等人支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共和主義觀點。而自由主義倡導的是由經選舉產生的“官員”在嚴格界定的地域內行使權力以“代表”公民的利益或主張并堅持“法治”,如李普賽特 (S.M.Lipset)、阿爾蒙德(Gabriel Abraham A lmond)、達 爾、施 密 特(W ihelm Schm idt)、韋伯 (Marks Weber)、拉斯韋爾 (Harlod D.Lasswell)、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等。達爾認為自由主義民主包含一系列有助于國家成功運轉的規則和制度:一是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了對民選官員制定政府政策的控制;二是建立了在經常的、公正和自由的選舉中選擇并和平更迭選舉官員的機制;三是在選舉中,每個成年人 (除精神病患者和罪犯外)都享有投票權;四是競選公職的權利;五是每個公民都擁有言論自由的充分權利,包括對政府行為及其社會經濟制度的批評;六是公民擁有建立和加入社團的權利。〔18〕但其精英主義取向明顯,它把民主政治的重心從公民 (或人民)轉向了政治家,或者說從公民參與轉向了選舉競爭事實上。精英民主理論從本質上來講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是背道而馳的。精英主義民主理論是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轉折,它把民主只看作是一種選擇政治精英的機制,雖然也重視公民通過選舉進行參與,但精英主義論者所指的公民是經過挑選的社會精英,他們懷疑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能力這就在事實上造成了公民政策參與的代表性欠缺,難以體現每一個人的利益訴求都需得到保障的問題,也會帶來多數人和少數人間利益取舍的悖論,因此是一種很淺表層的認識,非常不全面,使公民政策參與失去了必要前提。

20世紀各種政治事件和利益集團活躍的活動導致了多元民主論的興起,其代表人物達爾期盼將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結合的努力是增強公民政策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的具體表現。他運用多元民主理論解釋西方民主運行的實際情況,如“多重少數人的統治”、多元社會組織的功能以及民主與市場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提出了有效控制社會的政治資源和所有組織的政治資源、經濟民主化等完善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主張,并主張有效參與、平等投票和知情權充分等民主過程的標準。多元論者設想在一個民主社會的體系中存在多樣化的社會團體,他們相互獨立并能夠有效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但是多元主義理論終究沒有超越代議制民主的范式和追求程序正義的局限性,只是將推動了個人尋求團體的庇護,還將國家權力分散化了,甚至主觀否認國家主權,就連達爾自己在為多元民主辯護時也承認了其局限在于使政治不平等固化、造成公民意識扭曲、影響公共決策的公正性、人民代表可能喪失對公共議事日程的控制力等方面〔19〕。這些因素可能造成公民政策參與的困境。但是,多元論者關于相互獨立的社會團體作為政策參與主體的思想為解決民主社會中原子化的個體在政策參與過程中力量單薄且政策意見碎片化等問題提供了參考路徑,并與公民社會的崛起相呼應。

四、公民政策參與思想的復興:參與民主及強勢民主的理論架構

參與民主理論不是什么新型的理論范式,而是對古典民主理論的一種復興。它的主要思想就是擴大并實現參與以彌補代議制民主理論之缺陷。

1960年,阿諾德·考夫曼 (Arnold Calfman)首次提出“參與民主”的概念,隨即廣泛運用于社會各個領域,但此時并沒有上升到政治生活和國家層面。1970年,卡羅爾·佩特曼的《參與和民主理論》的出版標志著參與民主理論的正式出現。佩特曼在總結了盧梭、密爾和科爾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真正的民主應該是所有的公民的直接的、充分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的民主,從政策議程的設定到政策的執行,都應該有公民的參與。只有在大眾普遍參與的氛圍中,才有可能實踐民主所欲實現的基本價值如負責、妥協、個體的自由發展、人類的平等。〔20〕她也沒有忽視參與的教育功能,認為參與可以發展和培育出這種制度本身需要的品質,參與的實踐是可以增強公民的參與能力的。而且,佩特曼沒有將公民參與僅僅看成一件宏觀層面上的事情,而是汲取了科爾參與理論中關于工作場所的參與的觀點,把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最恰當的場域定位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或工作場所之中,而這里正是人們熟悉并感興趣的地方,能夠增加公民政策參與行為的發生。

佩特曼的參與民主理論一經提出就在西方政治理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學者在同期出版了一系列相關的成果,如諾曼·H.尼 (Norman H.Nie)和西德尼·伏巴 (Sidney Verba)合著的《政治參與》、蒲島由紀夫的《政治參與》以及奈斯比特的共同參與民主論等。這些理論成果對參與民主的概念、政治參與的方式和政治參與的作用等做出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圍的解釋。〔21〕在其他諸多的參與民主理論作家中,對我國公民政策參與研究有較強借鑒意義的有麥克弗森 (S.MacPherson)、哈貝馬斯和本杰明·巴伯(B.Barber)。麥克弗森的主要觀點是人們通過民主參與以最大限度地發展個人能力,“公民只有不斷直接參與社會和國家的管理,自由和個人發展才能充分實現”〔22〕;同時主張將競爭性政黨制度與可能實行直接民主的組織結合起來,并按照直接民主制的原則及程序使政黨民主化,從而使參與性民主獲得堅實的基礎。哈貝馬斯以公共領域和社會交往行為為研究的切入點把社會公眾的民主訴求與自由主義憲政相結合,強調公共領域中公民的自由商談。他認為,凡涉及重大的公共政策,在政策實施之間都應該經過討論和爭辯,通過不同意見的對話,最終達成妥協和共識;在公共意見的表達上,公眾是不可以被替代的,代議制民主僅適用于公職人員的選舉。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決策的合法性來自于所有人的一致同意,雖然受到類形式主義的質疑,但其程序民主的思想引導人們不僅關注決策行為的合法性,還關心元政策的合法性。當然,哈貝馬斯關于“只要信息的流動及對信息的處理不受阻礙,所有商議都可以得到合理的或公平的結果”這一假定命題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但這并不妨礙其思想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提供借鑒。

20世紀后期,本杰明·巴伯在審思各種民主理論的前提下將民主理論劃分為“強勢民主”與“弱勢民主”,并以強勢民主理論作為工具性的、代議制的和自由主義民主的一種相關的替代模式〔23〕。“強勢民主”是現代形式的一種“參與民主”,對古典式的直接民主進行了符合現代社會龐大規模的改良。巴伯認為,根據純粹的民主原則,政治系統中的所有公民,應該自我作主、自行治理所有公共事務,而不應委托他人,方才符合“民主”旨意。強勢民主理論的基本預設是公民能夠做出有意義的自主選擇,它依賴于一種自治的公民共同體的理念,認為使公民聯合起來的不是同質的利益而是公民教育,使公民的共同目標和互助行為成為可能的不是他們的利他主義和其他美好的性格,而是他們的公民態度和參與制度。它強調公民行動為首要美德,包含參與、委托和服務,包括共同審議、共同決策和共同工作等特征。“一種強勢民主模式應該促進和造就強勁的公民資格和強有力的公民社會,它賦予公民更多、更好的參與自主管理的機會,可以促使政府組織從以自身為中心的決策項目安排專項尋求公民支持和授權公民管理的決策安排。同理,不斷拓展的公民參與機會,能夠保證政府的行動鑲嵌于社會之中,而不是強加給社會和公民,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發揮和強化社會的作用。”〔24〕與其他民主理論相比,強勢民主理論更關注在操作層面將公眾組織起來,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調節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它努力地想要設計一系列能夠經得起生存能力、實用性以及理論連貫性的考驗的制度,如鄰里集會、全國性的公民創制權和公民復決程序、電子投票、抽簽輪值制度、票券制度等,使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討論、判斷和公共觀察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由于代言人或代言機構而造成的民意流失,使公民顯現出其政治人格參與政策過程。它呼喚公民社會發揮自我治理的功效,但也強調政府在制度設計上發揮的主導作用。雖然強勢民主理論的前提預設引發了學界的爭論,但強勢民主的理論和制度選擇強調公民群體廣泛而持續地參與討論是構成現代民主社會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公共政策民主化孜孜以求的目標。

強勢民主理論與正在興起的協商民主理論一道給民主政治帶來了新的契機,以往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不足的困境也有了新的解決思路,社會公眾表達自己的政策意見和建議的途徑增加,民主的實踐意義超越了其象征意義。

五、公民政策參與路徑的現代指向:協商民主理論

20世紀后期,由自由和平等的公民通過公共協商進行決策的協商民主的理念代表了民主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25〕這種新的民主理論范式主要致力于為公民提供公共對話和協商的可能,同樣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民主實踐,且超越了代議制民主的局限。協商民主意味著政治共同體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過參與政治過程、提出自身觀點并充分考慮其他人的偏好,根據條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實現偏好轉換,批判性地審視各種政策建議,從而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26〕。

1980年,畢賽特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文中首次在學術意義上使用“協商民主”一詞,只是當時他主要從最流行的參與民主的視角提出此概念,主張公民參與而反對精英理論,因而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真正賦予協商民主生命力的是伯納德·曼寧 (Bernard Manin)和喬舒亞·科恩 (Joshua Cohen)。曼寧的《論合法性與政治協商》和科恩的《協商與民主合法性》使協商民主理論引起了更多學者的關注〔27〕,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羅爾斯和哈貝馬斯也將自己視為協商民主論者,著力闡發了協商民主理論的要義,以推動公民更多參與到公共政策活動之中。由此,協商民主理論思潮日盛,且內涵各有側重。

米勒 (David Miller)認為,當一種民主體制的決策是通過公開討論——每個參與者能夠自由表達,同樣愿意傾聽并考慮相反的觀點——做出的,那么這種民主體制就是協商的。因此,這種決策不僅反映了參與者先前的利益和觀點,而且還反映了他們在思考各方觀點之后做出的判斷,以及應該用來解決分歧的原則和程序。〔28〕瓦拉德斯 (Jorge M.Valadez)等人則認為協商民主是一種民主治理形式,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為取向,在對話和討論中達成共識,通過公共協商制定政策,而公共協商正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參與公共討論和批判性地審視具有集體約束力的公共政策的過程。〔29〕埃爾斯特 (Jon Elster)認為,協商民主是自由平等公民通過討論做出決策的過程,具有合法性的政治選擇必須是自由、平等、理性的行為人之間協商的產物。〔30〕博曼和雷吉則宣稱:“協商民主是這樣一種觀念,即合法的立法來自公民的公共協商,它代表基于公民實踐推理的政治自治理想。”〔31〕而科恩的觀點是:協商民主是一種事務受其成員的公共協商所支配的團體,這種團體將民主本身看成是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只是將其看成是能夠根據公正和平等價值來解釋的協商理想。〔32〕他認為民主政治包括“集中關注共同的善的公共協商,要求公民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明顯平等,并以促進形成關于共同的善的公共概念的形式塑造公民認同和利益”〔33〕。科恩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協商程序,即通過在平等公民間進行公共討論得以證明其正當性,并反過來成為一種協商機制的模式。而哈貝馬斯提供的民主協商模式則是一種內部相互分離、由憲法組合而成的政治體系中的核心結構,其關于協商政治的雙軌模式主要指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正式決策領域的協商程序,與公共領域中形成意見的非正式程序相互補充。

學界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協商民主理論,將其作為一種理性的決策形式、一種組織形態、或是一種治理形式,其共性主要在于其包容性、理性和合法性。首先,協商民主的觀點建立在自由主義和批判理論之上,他們不滿于代議制民主的安排,認為代議制民主體制并沒有試圖改變社會和經濟權力難以平等分配的現狀,使社會分層加劇;而公共決策的形似趨于僵化和碎片化,無法深層次解決公共問題。其次,協商民主以公共協商為形式,而其基石則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公共協商本身既是民主的目標也是實現民主的途徑,協商的過程能夠起到公民教育和匯聚共同體力量的作用。再次,協商民主的理想通常要通過具備理性的公民來實現,這種理性必須符合公共性的條件,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在多元主義文化中達成對話者之間的認知共識。然后,協商民主強調對話而不是獨白。他們認為如果充分滿足協商的條件,則決策更具合法性,更為公正和包容。最后,協商民主重新強調公民的公共責任,激發公民重新審思民主之本質,鼓勵其參與到公共決策的過程改變公共事務的治理模式。雖然協商民主理論尚不完善,難以回答誰是公民需要負責的統一的政治共同體,模糊了道德框架和認知的差異,也忽視了需要進行合作的不同團體之間的不平等狀態,但是,這種將民主決策視為平等公民之間理性討論的結果的理論無疑為公民政策參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六、結語

在現代民主社會,一個好的公共政策要實現其政策目標需要以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作為基礎,以最大多數人的滿意為歸屬,若無規范性的理論來指導政策實踐,則可能偏離公共政策對社會利益的均衡分配和公共利益的實現。當一個政策議題浮現,要厘清社會群體中到底誰來參與,參與的度如何把握,公民對政策議程的影響力事實上以及理應有多大,公共討論和對話的覆蓋面廣度如何,政策制定主體的回應行為如何保證以及公共政策產品是否真的體現了公民的意見和偏好等問題,僅僅依靠自為性的實踐來探索是難以保證公民政策參與的有效性的。因而,從民主理論的演進中尋找支撐公民政策參與的充足理據能夠對未來的公民政策參與的應然選擇提供借鑒和指南,同時對我國學界多從中國鏡像審思公民政策參與的問題和路徑進行的研究不失為一種補充。在理據充分的基礎上,未來的公民政策參與的研究應致力于形成本土化的規范性理論,以合法的程序保障對結果正義的追求,進而使中國的公民政策參與能夠真正起到提升公共政策民主性的作用,使社會公眾成為整個公共政策活動不可或缺的環節,進一步鞏固公共政策合法性基礎。

〔1〕Sherry Arnstein.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Ma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Vol.35).

〔2〕〔美〕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夏宏圖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59.

〔3〕C.Stivers.The Public Agency as Public Active Citizenship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J〕.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1990,(1).

〔4〕〔美〕科恩.論民主〔M〕.張軍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4-36.

〔5〕〔18〕〔20〕〔美〕卡羅爾·佩特曼.參與和民主理論〔M〕.陳堯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胡偉推薦序言:4,4,8-9.

〔6〕〔7〕〔英〕約翰·鄧恩.民主的歷程〔M〕.林猛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22.

〔8〕葉明德.政治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333.

〔9〕〔10〕〔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3-125,22-23.

〔11〕Carole Pateman.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Structur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2.

〔12〕〔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318.

〔13〕〔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5.

〔14〕〔15〕J.S.Mill.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0.p.217;p.235.

〔16〕〔19〕〔21〕孫紹芬.西方民主理論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6,225,249.

〔17〕〔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童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64.

〔22〕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36.

〔23〕〔美〕本杰明·巴伯.強勢民主〔M〕.彭斌,吳潤州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45.

〔24〕〔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孫柏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

〔25〕James Bohman.The Coming of the Ag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J〕.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88,(6).

〔26〕〔27〕陳家剛.協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代序)1,2.

〔28〕David 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Mauriaio Passerin D’entreves,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C〕.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201.

〔29〕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USA Westview Press,2001.p.30.

〔30〕〔31〕〔33〕〔南非〕毛利西奧·帕瑟琳·登特李維斯.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C〕.王英津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2,3.

〔32〕Joshua Cohen.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from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 on Reason and Politics〔C〕.The Mit Press,1997.p.67.

〔主持人語〕“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十七大報告以及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共識。其中,公眾參與是公眾從微觀層面表達利益訴求,謀求公共利益實現,進而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為了通過社會管理切實改善民生,公眾參與應主要體現為公眾圍繞與民生相關議題的政策問題的參與,即“公民政策參與”。目前,學界對于公眾參與的研究者眾多,但聚焦于公民政策參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來,尤其以2010年以來比較突出,內容主要包括西方理論研究的借鑒、比較視野的公民政策參與研究、網絡或社區等不同途徑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功能或障礙等因素分析等。但是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無論從公民政策參與的能力培育、路徑設計和制度建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阻滯因素,影響了公民利益訴求的表達、表達后的訴求自下而上地傳遞、訴求在公共政策中的體現等。在此,我們首先在參與民主理論溯源中為公民政策參與提供充足的理據;其次以公民教育為切入點解決公民政策參與可能存在的能力困境,進而推進公共政策與民意的契合度;最后選擇人大代表的政策參與路徑的分析引領未來所有公民政策參與的操作性研究。我們的研究為拋磚引玉之研究,以供學界同仁探討,對于系統化的公民政策參與研究來講才是個起步,希望未來能夠將公民分為包括人大代表在內的不同群體詳細研究其政策參與的有效性,并進一步探索如何聚合公民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如何使之體現于公共政策產品,切實改善民生,實現公共利益。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研究”(11&ZD070)

張宇,揚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江蘇揚州 225127。

D621

A

1008-9187-(2012)06-0019-07

劉 明】

猜你喜歡
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基于Popov超穩定理論的PMSM轉速辨識
大電機技術(2017年3期)2017-06-05 09:36:02
十八大以來黨關于反腐倡廉的理論創新
“3T”理論與“3S”理論的比較研究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婦女解放——從理論到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亚洲精|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网| 99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毛片免费试看| 91小视频在线|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天堂成人|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欧美区一区|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网站黄|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第4页|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黄色在线不卡|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第一色| 97综合久久| 欧美a级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日韩第一页在线|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激情成人综合网| 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婷婷伊人五月|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亚洲| 黄色在线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高h视频在线|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二区三区无|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丝袜国产一区| 亚洲最新在线|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