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紅彥
(吉林化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政治道德建設中領導干部政績觀問題探討
□ 劉紅彥
(吉林化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當代中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時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取得成功;黨必須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和完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才能應對危機,迎接挑戰。而加強政治道德建設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迫切需要予以重視的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政治道德建設,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政治道德建設;政績觀;領導干部
政治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指政治主體為了實現和維護特定利益,在政治活動中所形成的有關政治主體、政治關系和政治實踐等政治現象的一系列價值觀念、原則和準則。在政治主體嚴格界定條件下,狹義的政治道德是指政治家和政府官員調整自己與國家、社會和廣大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和市場化進程所展現的發展與變遷、沖突與融合都充分說明,研究政治道德問題,加強政治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我國目前政治道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看出,強調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其具體內容體現在領導干部能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上,這也是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中的重大核心問題。
領導干部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社會角色,承擔著相應的法律上的、道義上的、制度上的、職責上的義務。這種職責和義務在領導干部的工作中直接表現在其對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觀念上。也就是說,每一個領導干部一旦進入某一個確定的領導角色后,必須同時接受黨和國家對這一角色所賦予的職責 (權力與權利)。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是這種職責的具體體現。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過渡階段,如果領導干部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不能有效地實施決策,國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展,社會就不可能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實踐證明:在社會道德觀念和社會生活實踐之間,人們對某一道德問題的關注愈切,恰恰反映著社會對該道德觀念的需求愈強,也反映出該道德價值的社會匱乏程度愈高。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使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我國目前總體發展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而且發展呈現出不全面、不協調的特點,發展面臨著兩難困境。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在政治實踐上必須具有符合具體情況的執政為民的政績價值取向,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從客觀法則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出有利于國家、社會發展的決策。面對新世紀黃金發展機遇期,領導干部必須從自身做起,把對政績觀的認識上升到道德層面,從道德高度自覺保持科學、謹慎、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一支適應各種復雜環境推動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而首要的政治道德要求就是領導干部必須具有正確的政績觀。
領導干部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清醒地認識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條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發展。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攻堅階段,發展處于關鍵時期,穩定面臨許多問題,領導干部受人民群眾之托,服務于人民,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行使權力,因此,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人民群眾對其政治道德的要求。鄧小平同志說“服務就是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領導干部的終身使命,而這種使命在工作中就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因為政績觀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地區的發展,也關系到領導干部政治行為、行政行為和生活行為。隨著改革的深入、利益結構的變化、利益關系的重組,在社會體制縫隙中滋生了一些腐敗現象,少數領導干部因過分注重個人利益而產生了一系列違法違紀行為。他們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責,缺乏應有的政績觀,不僅導致權力濫用,而且使執政黨的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規避風險和應對風險既取決于社會成員的自身素質,更取決于領導干部的政治道德素質。如果領導干部的政績觀跟不上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就會變得空洞無物。所以,領導干部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如上所述,以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為基礎的政績觀是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政績觀決定著領導干部的工作態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追求什么樣的政績,就會追求什么樣的發展。領導干部的政績觀直接影響到國家、社會、地區的發展,影響到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方的順利發展,因此,為政之首在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首先,注重單方面發展,忽視全方面發展。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市場經濟的巨大成就,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了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社會的飛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的急速躍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極大提高,無不與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相關。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鎮,各級政府都認識到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進而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經濟發展熱潮,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中也存在著經濟決定一切,經濟衡量一切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觀念。在實踐中,經濟領域中的重復建設、地方保護主義、行政過度干預經濟等都說明“經濟是一切活動的風向標”的觀點是絕對化、片面化的,是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
其次,過分注重數字政績,忽視效益政績。長期以來,審查、考核、任免領導干部的標準集中在領導干部具體做了什么事,干了哪些突出的項目等數字政績上。這種評價工作業績的方式使很多領導干部只注重具體工作的量,而不注重具體工作的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注重數字政績而不是效益政績。數字政績是領導干部政績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領導干部注重數字政績是必要的,但僅僅依靠數字、信任數字就能證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觀念也是片面的,而且認為社會發展最終只能體現在數字上的發展理念更是錯誤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的確要求我們關注數字,但市場經濟更啟示我們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尤其是社會事業、民主法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其成效難以很快顯現,但這些都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數字政績雖能說明領導干部確實做了一些具體工作,但這些工作能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贊成、擁護和滿意是更為重要的,也是衡量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和尺度。
第三,過分注重“上面”的態度與評價,忽視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的前提和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因此,領導干部的工作必須體現在為民辦實事,解難題,做好事上。但實踐中有些領導干部只關心上級對于自己政績的考核與評價,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自己職位的變化,所以,為了個人的仕途,他們往往不計施政成本,不顧地方實際情況,不惜犧牲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態環境,大興土木,搞一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首先,在客觀方面存在制度上的、體制上的原因。一是制度慣性、制度惰性的思維方式影響了政治子系統、文化子系統的協調有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經濟領域的巨大變化使很多人包括領導干部都認識到了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認為經濟的發展就是社會的發展,就是財富的增加,物質的滿足,沒有深入思考社會發展是復雜多元的系統工程。這種帶有明顯制度慣性、制度惰性的思維方式使部分領導干部僅僅強調經濟這個子系統的發展,忽略或減弱了其他子系統的發展,不但影響了經濟子系統自身的正常發展,也影響了政治子系統、文化子系統的協調有序發展。領導干部抓經濟建設本是無可厚非的,也是當務之急的大事,但不能顧此失彼,忽略社會整體的綜合發展。二是僵化的體制因素使領導干部過分突出經濟指標的重要性。誠然,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經濟發展,但這種過分強化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使一些領導干部在對待國家綜合國力發展問題上,對待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問題上,對待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上,都以各種各樣的經濟指標作為執行政策的首要前提,對于他們來講,經濟指標的實現就是其政績的完成和實現。
其次,在主觀方面存在認識上的、責任上的原因。一是領導干部對政績觀的片面認識。個別領導干部在自己任職期內,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考慮,盲目投資,搞一些浪費社會資源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不僅給后任領導和地方群眾留下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發展隱患,而且偏離了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核心的正確軌道。作為一個部門、一個組織、一個地方的權力行使者,領導干部的想法、觀念、態度以及實際行為對于社會發展都會產生重大作用。因此,領導干部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是其政績中最重要的,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社會財富的積累;沒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然也就沒有社會進步。但領導干部也應當看到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大工程,社會進步也決不是僅僅依靠經濟單方面的發展就能實現的。社會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它包括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不能簡單地把社會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領導干部不能只憑主觀熱情和意志謀求發展,否則,不僅會破壞經濟、環境、資源的和諧發展,也會阻礙社會和國家經濟戰略目標的實現。二是在領導干部實施政績觀的責任上存在著簡單化思想。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觀過分看重經濟效果,經濟效果好,政績就好;經濟效果不好,政績就不好。這種簡單化的政績觀容易使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把抓經濟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使經濟建設與社會整體發展出現不平衡的狀況,這種政績觀培養出來的領導干部追求的是經濟利益的滿足,無法擔負起領導職責,難以實現社會系統的整體發展。
當代中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時期,面臨著新世紀不可多得的重要發展機遇,如何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關鍵取決于領導干部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的提高,最終取決于堅強、團結、有能力、有魄力的領導干部隊伍能否具有正確的政績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矢志不渝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堅定政治立場,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這些基本要求正是現階段我國政治道德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具體落實到領導干部政績觀中有兩個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
政治道德不同于一般道德,它是政治主體用來調整政治關系,規定政治行為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政治道德建設關注的是領導干部如何通過政治道德功能有效實現自我整合和社會整合,以達到社會公正、平等、和諧的發展。
首先,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要解決執政過程中公共權力私有化與商品化問題。如果領導干部沒有正確的發展觀,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沒有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就會視手中的公共權力為個人的權力,將公共權力作為私有財產而依個人的利益和意志隨意支配,其后果必然是滋生腐敗現象,導致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損,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對這樣的領導干部,既要加強前提預防,即強化和提高其政治道德水平,認清作為黨和國家領導干部所應擔負的重任,認識到自身應承擔的法律上的、道義上的、制度上的、職責上的義務,更要認識到權力來自于人民,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是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道德修養;同時又要進行后置約束,即對那些搞權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領導干部給以相應的教育和處罰,這種教育和處罰也是政治道德建設應具有的作用。加強政治道德建設,即從道德層面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比單純依靠政治權力和法律制度更能有效地約束領導干部的公共權力使用問題。
其次,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正確解決公共權力平庸化問題。公共權力是最重要的政治資源,是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因此,創造性地行使權力,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這是領導干部政治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相反,領導干部無所作為,不思進取,公共權力應有的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同樣會違背政治道德建設的要求。
領導干部既是群體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又是群體意志的體現者,也是群眾活動的組織者,他們要對社會上的人、財、物進行全面領導、管理、協調和服務。由于領導干部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其本身的道德取向和實際道德表現就具有了導向作用。一方面,人們從其道德言論中感悟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人們又從其道德行為中判斷善惡是非。因此,政治道德建設是影響社會道德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而核心就是正確的政績觀。
首先,加大對領導干部政績觀的科學評價力度,使受控范圍內的非理性道德行為與受到評價的非道德行為趨于相等,這樣,政治功利主義活動就會減少,同時還會加強領導干部在政治道德方面的自覺控制,這種控制開始由外部監督約束來實現,隨著自我道德意識、道德觀念的不斷提高,經過長期的內化過程可以上升到道德自覺。這樣,就能夠真正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道德水平,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并持久地發揮效用。
其次,加大對領導干部政績觀政治責任的考核力度,避免出現人浮于事、投機取巧等片面的政治責任觀念。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就是領導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衡量領導干部政治責任的標準。
最后,加大力度宣傳優秀領導干部在樹立以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原則的政治實踐中的表率作用,改變過去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相脫離的做法,在奉獻和回報之間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機制,使盡道德義務的領導干部得到公正的評價和回報,反之,會受到譴責和處罰。
總之,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關鍵是要落實到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上,體現在工作中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領導干部在發展中的一切決策均要以人民是否受益、能否獲利為原則,急群眾之所盼,想群眾之所慮,解群眾之所難。把評價自己政績的權力交給人民,讓真正有政績的領導干部得到褒獎,使虛假的政績無棲身之所。
[1]黃頌.論政治發展中的政治道德建構[J].求實,2002,(02).
[2]吳大英,楊海蛟.政治意識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張蕾.略論科學發展觀與科學政績觀的建構[J].理論導刊,2010,(08).
(責任編輯:高 靜)
On the View of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oral
Liu Hongyan
Contemporary China is undergoing the great historical period of modernization,China '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must b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order to succeed;the party must strengthen oneself construction,improve and perfect the leading level and ruling ability,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and meet the challenge.And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Therefore,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through polit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guiding leading cadres to establish correct achievement view.
political moral;achievements view;leading cadres
D648.1
A
1007-8207(2012)12-0096-04
2012-10-20
劉紅彥 (1970—),女,吉林省吉林人,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