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白水
(作者為區域經濟青年學者)
“平時救急、危時要命”,相比于民間高利貸危機,民企間存在的聯保互保風險更大,很可能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具有集群性、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
繼去年夏秋之交民間金融風波席卷溫州等沿海發達地區后,由“互保聯保”引爆的信貸危機眼下正在杭州等地接連發生。據有關報道,杭州地區有600 家知名民營企業,不久前聯名上書向政府緊急求助,懇請政府幫助它們渡過因銀行催貸、抽貸而面臨的難關。企業之所以聯合向政府求助,實乃互保聯保誘發的危機所致。
在民間金融最為發達的浙江,一旦遇到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銀根收緊或經濟處于困難時期,往往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民企資金鏈困難,導致浙江中小民企中存在的一損俱損的互保聯保信貸危機的出現。
實際上,近十年來,因互保或連環擔保引發的企業經營困難或停產、倒閉,在浙江時有發生。如2005 年在富陽市的造紙產業集群中,由于一家造紙企業的倒閉,結果導致數十家企業因連環擔保紛紛倒閉;當年紹興的紡織企業雄師公司的倒閉,引發了近十家參與連環擔保企業的經營困難。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臺州、紹興等地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難和停產、倒閉,也與互保聯保密不可分。還如,2011年夏季始發于溫州的民間金融風波,導致出現企業老板跑路潮,這其中互保聯保危機爆發也是重大誘因。

何謂互保聯保?為了從銀行貸到資金,大多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因缺乏有效的擔保和抵押物,采取的是連環擔保的方式,就是我給你擔保貸款,你給他擔保,如此連環,企業相互取暖。這種擔保貸款方式有點像三角債,一損俱損,一個企業如出現難以還貸的問題,整片企業都得受株連。這種被稱為“平時救急、危時要命”的就是企業之間對等為對方保證貸款,當對方還不出錢時需承擔還款連帶責任。江浙等發達地區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之間互保非常普遍,還有更多的采用“聯保”,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企業組成擔保聯合體,所有成員為其中任何一家的貸款承擔連帶責任。
更讓人擔心的是,目前浙江等地民企聯保互保危機,比之前的民間高利貸危機更為嚴重。高利貸主要是熟人間的往來借貸關系,即便出現借款人還不上錢的情況,風險波及面也比較窄,而民企間存在的聯保互保網絡,卻存在捆綁性、群發性,面臨一損俱損的危險。一旦某家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銀行貸款還不上,就會波及到其它擔保企業。銀行強行回收企業擔保貸款,致使擔保企業現金流惡化,影響到正常經營,嚴重的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大批聯保互保企業和供應廠商相繼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導致金融和產業甚至整個經濟的集群性、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
首先,融資困境是中小企業連環擔保出現困境的根本誘因。從成本和風險控制角度來說,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是最高的,反過來對于銀行來說,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和風險也是最大的,這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世界性難題。中小企業貸款難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銀行認為中小企業貸款效率低、風險大、成本高,對中小企業貸款設置了嚴格的條件,如貸款需要百分之百抵押和擔保,貸款手續非常復雜和嚴格,而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因此出現銀行想貸給企業但又不敢貸,而企業想使用銀行貸款但卻用不到的情況。據有關統計,中小企業貸款頻率為大中型企業的5 倍,戶均貸款額約為大中型企業的5%,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管理成本比大中型企業高5 倍。同時,由于先天缺陷,在信貸業務中,存在著中小企業欠息嚴重、不良資產比例偏高等情況,這也是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重要原因。中小企業平常貸款就難,如趕上銀根緊縮,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這導致中小企業不得不互相取暖,以互保聯保的方式取得銀行貸款。
其次,中小企業缺乏有效融資渠道是互保聯保直接誘因。在中國經濟領域中,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民營銀行和城鎮銀行、社區銀行嚴重缺乏。大中型銀行本質上是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讓他們放下身段和降低標準為中小企業服務是不大可能的。這直接導致中小企業缺乏直接的融資渠道而融資無門。對于銀行來講,企業擔保貸款能夠降低還貸風險,可是,由于受限于國內金融壟斷格局,民企一向處于貸款難的局面,國有大銀行又忽視對民企的信息調查,過度依賴于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卻不愿推行信用貸款,致使民企缺乏選擇余地,為了獲得資金,只得跳入聯保互保圈子。
那么如何消除或規避互保聯保這種高風險的融資活動呢?從根本上講,解決的方法就是化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首先,當務之急是切斷互保聯保捆綁性和縮小覆蓋面。首先政府適度介入,可啟動風險補償或再擔保機制,切斷互保聯保捆綁性。從銀行入手,讓銀行將聯保互保網絡解鎖,暫時擱置聯保互保企業的連帶保證責任,讓倒閉企業進入破產還債程序,防止蔓延。或者請銀行延緩借款人的貸款期限,給企業創造自救機會,從而減少貸款損失,暫時鎖定危機源頭企業。同時,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盤活有效資產,緩解企業債務危機,縮小互保聯保捆綁性、集群性和覆蓋面。但在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時,企業的道德風險卻需防范。
其次,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和規范為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由財政出面,建立政策性的貸款機制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如作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前不久浙江組建中小企業再擔保有限公司。再擔保公司按照“政府出資、政策引導、有效監管、市場運作”的原則進行運作,不以盈利為目的,不與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展業務競爭。再擔保公司通過再擔保與擔保的聯動與協作,為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增信、分險服務,促進融資性擔保機構規范開展融資擔保業務,提升擔保機構融資擔保服務質量,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此前,浙江還在中國率先推出了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模式,先后出臺了《浙江省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試行辦法》及相配套的《關于開展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的通知》,意在打消商業銀行在小企業信貸上的畏難情結。
第三,建立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和融資渠道。積極建立發展為中小企業融資的草根性銀行,如城鎮銀行、農村銀行、社區銀行以及各類小額貸款公司等是解決民企融資難的根本出路,也是最優化和市場化的途徑。如臺州的兩家草根性的銀行:臺州市商業銀行與泰隆城市信用社就非常成功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成為中國金融業的典范與奇跡。
為什么草根銀行專注于給中小企業服務,并克服了給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大等難題呢?這得益于草根銀行信貸制度上的突破,以及與中小民企的互動。地方性草根銀行土生土長,與民營企業一樣遵循著市場經濟規則,與民營企業有著制度、人緣、地緣上的親和力以及千絲萬縷的聯系。適當建立草根性的多元化銀行,將是一條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佳徑。因為這些小銀行建立后,其民營化的性質決定了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不像國有銀行受上級部門的掣肘。作為非國有銀行,由于國有銀行對國企貸款優惠的擠出效應,民營銀行必然為民營企業服務,這導致民營銀行對民營企業服務忠誠度必然很高。這很自然地化解了中小企業(基本為民企)的融資困境,最終會使民企的連環擔保于無形中消失。
最后,依托溫州“金改”打破金融壟斷格局,建立開放性和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大銀行服務大企業和大項目,小銀行就應服務小企業。為此,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就要積極突破禁區,大力發展以民營銀行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多層次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而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建立,以期在地方金融組織體系、金融服務體系、民間資本市場體系、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等方面先行試驗。構建多元化金融體系、鼓勵發展新興金融組織等舉措,其目的在于通過加大金融資源的供給,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而實現資金的供需平衡,最終有利于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作為中國民間金融最為發達的地區,浙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要有前瞻思維和頂層設計,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此,應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僅具有完善的融資擔保功能、財政貼息等風險補償機制和稅收優惠政策,還應在設立中小企業銀行、制定中小企業信用標準、規范管理拓寬民間融資渠道以及發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等方面做出全方位規劃和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依托浙江民間資本豐厚、民間金融活躍的優勢,打造中國民間金融中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先驗區和先行區,一勞永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這個世界性難題。在優化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推進金融機構產權多元化和引入民營資本方面,在地方金融機構創新試點和戰略轉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后續改革方面),在規范發展民間金融、擴大民間金融陽光化范圍方面,依托溫州金改,爭取政策創新、先試先行,并能夠在全國起到一定的引領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