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暉 孫 ▲ 齊 王羽豐 方美善 王長宏
1.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中醫科,吉林長春 130033;2.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組織標本庫,吉林長春 130033
冠心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心臟病,其發病機制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狹窄引起心臟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心肌功能發生障礙或者臟器功能發生性質的病變,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也被臨床上稱之為缺血性心律失常;發生缺血性心律失常,容易對心肌的代謝產生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線粒體氧化代謝大量的減少,促使血液循環中的游離脂肪酸含量不斷增加,并引起局部心肌節段對于兒茶酚胺的反應性逐漸的下降,加重心肌負極的不均,逐漸地形成折返,最終誘發心律失常。本文通過觀察分析銀杏葉注射液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總結其臨床意義如下:
選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56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例。觀察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2~73歲,平均(51.3±0.5)歲;病程21個月~21年;對照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41~74歲,平均(51.4±0.6)歲,病程24個月~20年。兩組患者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中關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診斷標準[1],其中發生室性早搏13例,室性心動過速2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TV)3例,持續性房顫23例,陣發性房顫15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壓49例,有藥物過敏史14例,吸煙史22例。對照組采取抗缺血、調脂、抗血小板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抗缺血、調脂、抗血小板等治療。對于合并心絞痛癥狀的患者給予硝酸甘油每次10 mg進行靜脈注射,每日1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75~100 mg進行口服,每日1次;輔酶Q10膠囊每次10 mg進行口服,每天3次。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治療,以20 mL的銀杏葉注射液(黑龍江省珍寶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35022001)配入250 mL的的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5~20 d為1個療程[2]。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同時對其他的并發癥的癥狀也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例如:高血壓的患者適當給予口服降壓藥;高血脂或者糖尿病患者給予口服降脂藥物或者降糖藥物;出現心衰的患者,給予適當速效的洋地黃制劑以及利尿劑進行治療[3]。
參考治療后的臨床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改善程度制定以下療效標準。痊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的胸悶和心前區的疼痛的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的胸悶和心前區的疼痛的癥狀及心電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的胸悶和心前區的疼痛的癥狀及心電圖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的胸悶和心前區的疼痛的癥狀及心電圖檢查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本組療效的數據經卡方軟件V 1.61版本檢驗,本組檢測指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3%(25/2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4%(20/28),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血清CRP、TNF-α水平均有下降,觀察組治療后下降程度更為明顯(t=10.345 2、11.223 6,P<0.05)。見表1、2。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CRP、TNF-α水平指標比較(±s)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CRP、TNF-α水平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t=11.437 6、16.549 2、9.867 4、12.432 8,*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CRP(mg/L) TNF-α(ng/L)觀察組(n=28)對照組(n=2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98±1.16 1.73±0.65*△5.61±1.15 3.46±1.01*257.9±11.03 34.70±6.56*△258.4±11.05 94.31±8.63*
從西醫角度看冠心病,一般認為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狹窄引起心臟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心肌功能發生障礙或者臟器功能發生性質的病變,其治療方法采用抗缺血、調脂、抗血小板等,必要時再按照并發癥癥狀對癥治療;中醫理論對冠心病的心絞痛分為虛和實,實是指患者出現寒凝、血瘀、氣滯、痰阻、阻滯心脈、痹遏胸陽;虛是指患者的心、脾、肝、腎出現虧虛,并且心脈失養[4]。病情出現的原因是寒邪的內侵,飲食出現不當,患者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情況,所以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會出現偏實,或者偏虛或者虛實夾雜。而銀杏葉注射液是通過提取銀杏葉中的多種活性物質,如白果內酯、銀杏內酯、銀杏黃酮苷等,進行有毒性氧自由基的清除,預防心腦細胞的脂質過氧化及老化造成的細胞膜損傷,并且減輕心腦肌缺血出現再灌注損傷,同時保護血管內皮,有效改善微循環等。
冠心病的常規治療一般以抗缺血、調脂、抗血小板等為基本處理手段,但冠心病患者往往在急性發作時刺激血管痙攣,引起組織供血明顯減少,組織發生缺氧性并受損,從而釋放出的損傷性介質更多,增高了血容量及血黏度,進一步地加重組織缺氧,加重病情,最終出現右心衰竭,而常規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中統計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治療的總有效率達89.3%,主要是由于銀杏葉注射液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擴張血管的作用,能明顯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使血黏度降低,保持血流暢通,同時能改善組織供血現象,使肺動脈壓降低,從而改善右心功能。
另外,還可進行細胞免疫的調節,顯著地使特異性細胞的免疫功能增強,加快淋巴細胞的轉化及增殖,刺激促進TNF-α產生,因此機體內炎癥反應較明顯時,TNF-α水平明顯升高,可作為臨床監測冠心病炎癥程度的觀察指標。本文中統計發現,經銀杏葉注射液治療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顯著下降,并且相比常規治療要明顯,可見由于炎癥反應明顯減輕,相應的TNF-α水平也下降。另外,Kelly等[5]研究表明,患者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與心室重構、左室容積、左室功能及AMI合并CHF具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能有效對AMI患者的預后進行預測,對于無癥狀的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其繼發CHF或死亡時的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會顯著升高,本文統計也發現,經銀杏葉注射液治療后,患者血清CRP水平也大幅下降,可見此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機體內的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治療肺心病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及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龔敏,張衛萍,白延.銀杏葉制劑對冠心病患者血脂、血小板活化因子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陜西中醫,2005,26(7):636-638.
[2]高紅,周晶萍,王象勇.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與血脂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10):1409-1410.
[3]祁俊仙,袁如玉,李廣平,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及芪參益氣滴丸對其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12):1624-1626.
[4]楊徐杭,汶醫寧,王軍威.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冠心病中醫證候的關系[J].陜西中醫,2009,30(2):131-133.
[5]Kelly D,Squire IB,Khan SQ,et al.Chterminal provas opressin(copeptin)is associ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efuncti on remodeling and clinical heart failure in survivo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Card Fail,2008,14(9):73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