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平
湘潭市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湖南湘潭 411100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婦女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有增加的趨勢。傳統(tǒng)的B超檢查僅能從影像方面判斷,無組織依據(jù),而診斷性刮宮操作的盲目性太大,無法有效地選取病變的組織,而且漏診的可能性較大。宮腔鏡不僅能確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觀和范圍,且能對病灶表面的組織結構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在直視下取材或定位刮宮,以直觀、準確成為婦科出血性疾病和宮內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1]。尤其是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較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較高。但宮腔鏡是一種侵入操作,對老年患者進行宮內檢查及診刮的難度及風險較大。本文探討宮腔鏡在老年婦女陰道流血患者病因檢查中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婦女陰道流血患者120例,均進行宮腔鏡檢查及病理診斷,選擇同期育齡期陰道流血婦女120例為對照組,也進行宮腔鏡檢查。老年組婦女,年齡60~78歲,平均(66.4±3.2)歲。對照組婦女年齡24~40歲,平均(34.5±3.7)歲。兩組均排除心肺功能不全及凝血異常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奧林巴斯宮腔鏡系統(tǒng),包括宮腔鏡、光源、成像系統(tǒng),雙極電發(fā)生器、氣化電切鏡、氣化電極,切割電流,電凝電流50 W,切割電流120 W,膨宮液為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老年婦女術前3天口服米非司酮50 mg/(次·d),對照組檢查當天口服米非司酮50 mg。
兩組均采用宮頸旁神經(jīng)阻滯麻醉,兩側宮頸旁各注入1%普魯卡因5~10 mL。取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外陰及陰道,用宮頸鉗夾持宮頸前唇,以探針探明宮腔深度和方向,根據(jù)鞘套外徑擴張至6.5~7.0號。常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膨宮,先排空鏡鞘與光學鏡管間的空氣,緩慢置入宮腔鏡,打開光源,注入膨宮液,膨宮壓力13~15 kPa,待宮腔充盈后,視野明亮,可轉動鏡并按順序全面觀察。先檢查宮底和宮腔前、后、左、右壁再檢查子宮角及輸卵管開口。注意宮腔形態(tài)、有無子宮內膜異常或占位性病變,最后在緩慢退出鏡體時,仔細檢視宮頸內口和宮頸管。懷疑為惡性病變者進行定位活檢,良性者可氣化切割增生組織、贅生物等。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明顯完成宮腔鏡檢查,兩組操作時間、出血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老年組婦女宮腔鏡檢查時心率明顯下降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情況比較
本組老年患者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的病因依次為子宮內膜息肉、萎縮性子宮內膜炎、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宮腔粘連及子宮內膜復雜性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其中老年絕經(jīng)陰道出血婦女子宮內膜息肉、萎縮性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發(fā)病率明顯高于育齡婦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而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發(fā)病率明顯低于育齡婦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宮腔鏡檢查結果比較[n(%)]
本組120例老年陰道出血患者,全部經(jīng)術后病理診斷確診,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2.3%(60/65),萎縮性子宮內膜炎符合率為85.7%(18/21),黏膜下子宮肌瘤符合率為68.8%(11/16),子宮內膜癌的符合率為80.0%(8/10)。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診斷65例,病理確認60例,其余病理診斷為為子宮黏膜下肌瘤2例,子宮內膜癌2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例。萎縮性子宮內膜炎:宮腔鏡診斷21例,病理確認18例,其余病理確認為子宮黏膜下肌瘤2例,子宮內膜癌1例。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鏡診斷16例,病理確認12例,其余為子宮內膜息肉3例,萎縮性子宮內膜炎1例。子宮內膜癌:宮腔鏡診斷10例,病理確認8例,其余為子宮內膜息肉2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宮腔鏡診斷3例,病理確認2例,其余為子宮內膜息肉1例。子宮內膜復雜性增生:宮腔鏡診斷5例,病理確認4例,另1例為子宮內膜息肉。
陰道出血是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常見的癥狀。出血可來自外陰、陰道、子宮頸和子宮內膜,但以來自子宮者為最多。陰道出血量多時可以危及生命,但如良性疾病所致者愈后良好;而出血量少的,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最早癥狀,尤其是絕經(jīng)后老年婦女陰道出血臨床多認為是子宮內膜癌的一個重要信號,應引起重視[2-3]。
對于老年婦女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的病因,傳統(tǒng)認為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較大,因而常因恐癌而切除子宮[4]。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陰道出血患者首要病因是子宮內膜息肉(54.2%),其次是萎縮性子宮內膜炎(17.5%),子宮黏膜下肌瘤(13.3%),子宮內膜癌(8.3%)。其中子宮內膜息肉、萎縮性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發(fā)病率明顯高于育齡婦女,而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發(fā)病率明顯低于育齡婦女。提示老年婦女陰道出血子宮內膜息肉的可能性較大,而育齡婦女子宮內膜息肉、陰道出血黏膜下子宮肌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可能性較大。
傳統(tǒng)的陰道出血診斷多采用B超及診斷性刮宮,但是B超準確性欠佳,尤其是缺少組織學依據(jù),而診斷性刮宮有一定的盲目性,無法準確對病變組織進行診刮,漏診的可能性較大[5],尤其是對微小的息肉病變,往往漏刮,因而認為子宮內膜癌是主要病因[6]。宮腔鏡具有獨立光源和成像系統(tǒng),可以直視子宮內部結構,對于可疑病變直視下診刮,準確率高,此外對于良性的病變等還可在直視下進行切除。有國外學者報道[7],傳統(tǒng)刮宮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漏診率可達58%,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達11%,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及增生過長的漏診率分別達60%、50%。而本文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2.3%,萎縮性子宮內膜炎符合率為85.7%,黏膜下子宮肌瘤符合率為68.8%,子宮內膜癌的符合率為80.0%。由此可見宮腔鏡在診斷準確性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此外本文3例子宮內膜息肉被宮腔鏡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原因在于,息肉位置偏深,質地偏硬,鏡下易于子宮肌瘤混淆;1例子宮內膜增生,2例子宮內膜癌宮腔鏡誤診為息肉,原因可能在于子宮內膜病變早期呈息肉樣生長,血管的異型性改變不明顯,因此應進一步進行病理檢查。
宮腔鏡檢查或手術本身就是微創(chuàng),加之老年患者不涉及流產(chǎn)、卵巢功能、生育能力等問題,因此老年婦女宮腔鏡檢查的主要問題在于其身體對檢查的耐受性,以及宮頸擴張的程度[8]。本文老年組患者檢查前3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已達到良好的宮頸軟化效果,結果顯示檢查均進鏡順利,與育齡組婦女比較,其檢查時間及出血量均無差別,但是擴張宮頸時,老年患者心率下降程度 要明顯高于育齡組婦女,因此檢查前要仔細評估患者耐受度,檢查中密切注意患者心率情況。處理好以上兩個方面后,老年婦女進行宮腔鏡檢查可行性還是較高的。
綜上所述,宮腔鏡檢查具有測定精確、診斷準確、操作微創(chuàng)等優(yōu)點,可盡早明確老年婦女陰道出血原因,值得推廣應用。
[1]陳彬彬,王美芬,周薇.宮腔鏡診斷治療子宮異常出血的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11):1494-1495.
[2]張凱.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與老年女性惡性腫瘤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36.
[3]肖偉東.絕經(jīng)后陰道異常出血的病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12):58-59.
[4]葛杏林.絕經(jīng)后出血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0,16(3):177-178.
[5]宋芳霞.宮腔鏡檢查對子宮異常出血的診斷價值[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30(10):1199.
[6]謝梅青,王良岸,唐雪蓮,等.絕經(jīng)后子宮出血的病因學分析[J].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3,6(3):1078-1080.
[7]Epstein E,Ramirez A,Skoog L,et al.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fails to de tect most focal lesions in the uterine cavity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J].Acata Obstet Gymecol Scand,2001,80(12):1131-1136.
[8]茹先古麗·熱依丁,古麗娜·阿巴拜克力.宮腔鏡和B超檢查對絕經(jīng)后子宮出血的診斷價值[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28(10):98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