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平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凡川鎮中心衛生院 揚州225251)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多發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疾患,常由多種病因引起。大多專家公認: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已呈規律性發展趨勢,因此,如何治愈慢性胃炎,對于預防胃癌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目前,單純應用西醫或單純應用中醫手段治療慢性胃炎,特別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都不是十分有效。多年來,本人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并防止其向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104 例,均為我院2008 年1 月~2011 年12 月門診病例。其中男58例,女46 例,年齡最小者20 歲,最大者82 歲,平均45 歲;主要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 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的診斷標準[2],結合中醫臨床見證做出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66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8 例,十二指腸液反流性胃炎14 例,疣狀胃炎6例。將各型病例隨機分為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的治療和對照兩組各52 例,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療組HP 陽性36 例,異型增生6 例;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型22 例,脾胃濕熱型8 例,氣滯血瘀型16 例,脾胃氣虛型3 例,氣陰兩虛型3 例;病程最短者1 年,最長者32 年,平均6.5 年。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1)助消化:酵母片、多酶片等。(2)止痛:山莨菪堿、顛茄浸膏等。(3)胃鏡下發現十二指腸液反流者,服用胃腸動力藥: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4)HP 感染者,抗菌治療:奧美拉唑20 mg,每日2 次,甲硝唑250 mg,每日3 次,連用2 周。(5)疣狀胃炎加比樂50 mg,每日3 次,飯前口服。(6)中醫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病理、胃鏡檢查結果及癥狀表現、舌象脈象,將該組病例辨證分為肝胃不和、脾胃濕熱、氣滯血瘀、脾胃氣虛、氣陰兩虛5 個類型,自擬“和胃調中湯”為基本方(黨參20 g,茯苓12 g,蒲公英30 g,半夏15 g,炒枳殼15 g,山藥30 g,山楂30 g,玉竹15 g,陳皮10 g,甘草6 g)加減化裁治療?;茫焊挝覆缓托停硬窈?0 g,郁金12 g,佛手15 g;脾胃濕熱型,加梔子12 g,黃芩15 g,龍膽草6 g;氣滯血瘀型,加延胡索15 g,紅花6 g,莪術10 g,三七粉3 g;脾胃氣虛型,加炒黨參30 g,炒白術15 g,炒白扁豆20 g;氣陰兩虛型,加白術15 g,沙參15 g,麥冬12 g。對照組僅采用西醫方法治療。
2.1 治療組各證型與HP 感染關系 見表1。中醫辨證各證型均與HP 感染有關,與前3 個證型(實證)更為密切,符合中醫“邪盛致實”的理論,為治療上“祛邪扶正”提供了依據。

表1 感染HP 與中醫辨證各型關系比較 例
2.2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1]中所提出的標準:主要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到輕度,組織活檢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及異型增生復?;蛳?,胃酸基本恢復正常,膽汁反流消失,為近期臨床治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組織活檢病理證實,胃鏡所見腺體萎縮、腸化及異型增生恢復或減輕達2 個級度以上(含2個級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癥狀改善,原異常值減少2/3 以上,為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 以上,炎癥有所減輕,組織活檢病理證實,胃鏡所見急、慢性炎癥減輕1 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化及異型增生減輕,胃酸分泌功能和膽汁反流癥狀改善,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但未惡化者,為無效。
2.3 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4.62%和73.08%,存在顯著差異(P <0.05)。
張某,女,46 歲,2011 年6 月5 日就診。2 年來常見食欲不香、噯氣為快、泛吐酸水、上腹脹而痛時輕時重等癥狀。昨天因家庭瑣事情志不暢而出現反復發作性上腹及二脅作脹,噯氣,灼熱疼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燥難解,不時嘔吐,而來就診。胃鏡檢查:胃竇部黏膜呈彌漫性充血,黏液分泌較多,伴有黃白色滲出物,并有糜爛和出血點,HP(+)。觀患者形體消瘦,舌質紅,舌苔黃而厚,脈濡且數。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中醫辨證為胃痛,脾胃濕熱型。西醫治療:多酶片,3 片,每日3 次;654-2,5 mg,每日3 次;奧美拉唑20 mg,每日2 次;甲硝唑250 mg,每日3 次,連用7 d。中醫治療:黨參20 g,茯苓12 g,蒲公英30 g,半夏15 g,炒枳殼15 g,山藥30 g,山楂30 g,玉竹15 g,陳皮10 g,甘草6 g,梔子12 g,黃芩15 g。水煎服,每日1 劑,連服7 劑。再診,病情明顯好轉,時有脹悶、上腹作痛,口時干苦,食欲不香。繼用以上中西藥物7 d,藥后復診,各癥大減,為求鞏固,暫停西藥,中藥原方續用,再服7 劑。2 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胃痛、吐酸、痞滿”范疇。慢性胃炎的發生與不良飲食習慣、膽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遺傳因素等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3]。治療方面,主要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增強抗病能力;應用助消化劑、制酸劑、黏膜保護劑和抗HP 劑,十二指腸液反流者服用胃動力藥等對因治療[4]。中醫學認為本病病機為情志不遂,氣郁傷肝,橫逆犯胃;或秉賦不足、飲食不節、濕熱內生,困阻脾胃,終至脾虛。其根本病機在于脾胃虛弱(氣虛、氣陰兩虛為主)兼以濕阻、熱困、氣滯、血瘀。治當以和胃降胃、養陰益氣為主,兼以疏肝、清熱、祛濕、化瘀。在西藥調治的同時,配以中藥湯劑,兩者可同時或交替使用,及時有效地清除HP,減輕炎癥,更好地保護和修復胃黏膜,提高胃抵御各種誘發因素的能力,促進本病的治愈。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328
[2]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5):314-316
[3]馮建江,陳武.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80 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2):18-19
[4]祝惠民,黃詠齊,范生蕘,等.內科學[M].第4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