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
(武警浙江省總隊醫院 嘉興314000)
急性腰肌扭傷是以腰部軟組織突然損傷引起的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癥的傷筋病癥。傳統醫學認為證屬“腰痹、閃挫”范疇,多因不當持重姿勢、彎腰轉身等引起筋脈損傷,經氣運行受阻,氣血瘀滯局部而致,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1]。筆者于2010 年9月~2012 年1 月,運用針刺腰痛穴、腹部全息結合運動療法對59 例急性腰肌扭傷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治療組共59 例,均來源于門診,其中男性32 例,女性27 例,年齡21~55 歲,病程1~5 d。對照組59 例,也均來源于門診隨機樣本,男性30例,女性29 例,年齡25~51 歲,病程1~5 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急性腰扭傷診斷標準[2]:(1)有腰部扭傷史(<3 d);(2)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或行走,須保持一定的強迫體位以減少疼痛;(3)腰肌或臀肌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結;(4)伴有棘突偏歪,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脊柱生理弧度改變。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納入SPSS13.0 版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統計學標準。
2.1 治療組 主穴:腰痛穴;配穴:氣海、關元、氣穴、氣旁穴。患者仰臥躺于硬板床放松位,單側肌肉疼痛針刺患側手背腰痛穴行瀉法,以微痛為度,每次3~5 下。雙膝同屈左右側方擺動3~5 下,間隔5 min,反復交替進行,循序漸進,從輕痛到微痛直至疼痛消失,挺腹抬腰自如[3]。雙側疼痛針刺雙手腰痛穴行瀉法,針刺中運動方法同前。單側或雙側合并中間脊椎痛者輔以氣海、關元或隨癥上、下、左、右加針,針刺中運動方法同前,見好就收[4]。原則為不盲目施針、不粗暴施力,根據患者耐受量進行。一般一次留針20~30 min,每日1 次,5 d 為1 個療程。
2.2 對照組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選擇雙手的腰痛點進行針刺,一般不留針,行瀉法,每天1 次,再配以腹部全息調理,不進行運動,選穴、刺法、療程同治療組。
3.1 評定方法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半年隨訪無復發。有效:腰部疼痛明顯減輕,功能活動改善明顯,勞累受涼仍有疼痛。無效:腰部疼痛經過治療后無減輕。
3.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治愈率經校正卡方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治療組治愈率優于對照組,但兩組總有效率沒有差別。

表1 兩組急性腰扭傷療效比較 例
3.3 典型病例 陳某,女性,36 歲,家庭主婦。2011年9 月2 日就診,主訴:腰痛伴活動受限1 d,患者1 d 前坐低凳洗衣,突然站立,不慎扭傷腰部,當即感到腰部疼痛,活動受限,手撐腰部,腰部側彎。查體:右側腰大肌及骶臀區壓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陰性,4 字試驗陰性。輔助檢查:腰部CT 示:腰椎生理弧度側彎,未見腰椎間盤突出征象。初步診斷:急性腰肌扭傷。采用針刺結合運動療法治療30 min 后,囑其下床活動,不用手撐腰可以自然站立,囑左右活動腰部,右側腰部肌肉有輕微酸痛。囑其次日再行以上療法鞏固,經2 次治療腰部無不適,活動自如,隨訪半年內未見復發。
急性腰肌扭傷多發于青壯年,主因負重、抬物用力不均勻,平衡失控,閃挫所致。也可見于久坐、久站肌肉處于過度做功,突然回力勢能作用扭傷,以及直接暴力,如撞擊、墜跌、擠壓等均可造成腰部肌肉、韌帶急性扭傷。臨床表現為腰部劇烈疼痛,或出現臀及下肢牽扯痛,局部腫脹,肌肉痙攣,腰部活動不便,俯仰側困難,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深呼吸時疼痛加重。CT 檢查腰椎多為急性扭傷所致的生理曲線方面的改變,余無特殊。
腰痛穴為經外奇穴,在本病的治療中作用極為重要。經外奇穴屬于經驗穴的總結,理論根據還有待于繼續研究。但是臨床實踐證實,奇穴與經穴的應用一樣,也必須根據病痛部位辨證歸經應用,高樹忠教授所著《一針療法》中有關急性腰扭傷治療的闡述,對我們臨床治療該病有很好的啟迪作用[5]。腹針以神闕為中,中脘為天,關元為地。針刺氣海、關元穴,可引氣歸元,調動全身氣血,氣機調達,血得氣則運,疼痛自除。氣旁、氣穴屬腎經穴位,腎主骨,可助腰疼痛的恢復。腹針治療以舒氣定痛、通調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取任脈的經穴,通調督脈的氣血,取足少陰腎經的經穴,通膀胱經的經氣。腹針以調理臟腑為主,疏通局部氣血為輔,充分體現了“治病求本”的中醫特色,故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4]。
運動學認為脊椎節段的活動類型取決于椎間小關節面的取向,而小關節面的取向在不同的節段有一定的變化。腰椎小關節面與冠狀面呈45 度,與水平面垂直,允許前屈、后伸、側彎,限制過度的旋轉運動[3]。治療過程中在其不負重的情況下進行各方位的運動,使得錯位的小關節復位,滑利周邊關節,牽伸腰部韌帶和腰部肌群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腰部穩定性。
急性腰肌扭傷俗稱“閃腰岔氣”,屬傳統醫學“傷筋”范疇[1]。辨證多屬經絡損傷血脈瘀滯,不通則痛。治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腰為腎之“府”,補腎強腰為大法。腰部的走行經絡甚多,局部治療臨癥很難取準奏效之穴。臨床多選經外奇穴,即腰痛穴,該穴起效快,對雙側單側腰痛均有效[6]。深刺氣海、關元,隨癥加減氣穴、氣旁可補腎壯腰,通經絡活氣血,強筋骨。根據薄氏腹針全息理論,還可在腹部找到對應的腰痛反應點進行加針,以刺之病所[4]。針刺留針的同時進行被動運動、主動運動等多方位調適,以患者耐受不痛為度,針刺配合患者自身活動,可緩解腰部肌肉的張力,加速氣血運行。針刺采用仰臥位,這樣可使腰部肌群充分地放松休息,更加有利于氣至病所,使得療效更加明顯。總之,針刺結合運動對急性腰肌扭傷的治療效果頗佳,簡便廉驗適合推行。
[1]徐江雁,王韻,魏素麗,等.國家級名老醫中醫頸肩腰腿痛驗案良方[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0.101-10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3] 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 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22-424
[4]薄智云.腹針無痛治百病[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31-34
[5]劉榮芬,鄒積波.急性腰扭傷現代針灸取穴歸經與古文獻的比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4):306-307
[6]王培利.頸肩腰腿痛實效良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