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玉
(江西省豐城市皮膚病醫院 豐城331100)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主要損傷皮膚和神經的疾病,發疹前或后發生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部分患者水皰吸收、皮疹消退后仍遺留后遺神經痛,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年齡越大疼痛程度越重,超過50 歲的患者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為62%[1],給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影響生活質量。臨床上一般以藥物療法為主,主要是抗病毒藥物配合營養神經、止痛、對癥等治療。為了促進水皰及炎癥的吸收、縮短病程、降低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我們采用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照射配合中藥口服治療,與對照組相比較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60 例帶狀皰疹患者,均因集簇性皰疹及疼痛明顯而到我院皮膚科門診診治,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2]中關于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 例,對照組30 例。治療組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齡50~79 歲,平均62.3歲,病程1~10 d,平均4.2 d,皮損分布于軀干部16例,頭面部4 例,四肢10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1~78 歲,平均63.5 歲,病程1~9 d,平均3.9 d,皮損分布于軀干部18 例,頭面部3 例,四肢9 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皮損分布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 >0.05)。排除標準:(1)有嚴重心、肝、腎疾患或全身衰竭患者;(2)治療前1 周內使用過治療本病的藥物;(3)有紫外線光療禁忌證及光敏性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采用UV100L 型NB-UVB 光療儀(德國Waldmann 公司生產)進行局部皮損照射,紫外線波長為310~315 nm,治療前囑患者戴好防紫外線專用眼鏡,衣服遮蓋面部及外生殖器部位,照射距離約30 cm,首次劑量0.3 J/cm2,以后根據有無紅斑反應,逐漸遞增10%~20%,隔日1 次,1 個療程5次;同時內服柴胡疏肝散加味,藥物組成:柴胡12 g,川芎10 g,香附10 g,陳皮10 g,枳殼10 g,白芍15 g,甘草6 g,龍膽草12 g,延胡索15 g,全蝎3 g,每日1 劑,水煎服,10 d 為1 個療程。
1.2.2 對照組 口服泛昔洛韋片(國藥準字H20093927),0.25 g/次,每日3 次;VitB1片,20 mg/次,每日3 次;彌可保(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30812)0.5 mg/次,每日3 次。10 d 為1 個療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 檢驗。
1.4 療效評定標準[3]痊愈:皰疹脫痂,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能夠參加正常工作和學習;顯效:皰疹大部分結痂、脫痂,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好轉:皰疹大部分結痂,并且往往遺留神經痛等后遺癥,癥狀和體征比過去減輕;無效:皰疹及癥狀無改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患者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 見表1。兩組痊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118,P <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476,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多發生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主要表現為片狀炎性紅斑基礎上的集簇性水皰,整個皮疹呈條帶狀,多伴有明顯燒灼痛,其特點為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多伴有神經痛,年老體弱者往往疼痛劇烈難以忍受,部分患者后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之久。本病相當于中醫學的“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循經外發肌膚;又年老體弱者,正氣虧虛,血虛肝旺,易外感濕熱毒邪致病,邪阻經絡,日久氣滯血瘀,以致疼痛劇烈,日久不消。治宜疏肝理氣活血,清熱解毒止痛。柴胡疏肝散功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氣活血止痛,助柴胡解肝經之郁滯,二藥合用增強行氣止痛之功,共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白芍、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加用龍膽草清熱解毒除濕;延胡索既走血分,又行氣分,為活血行氣之良藥,尤善止痛,“專治上下一身諸痛”;全蝎為蟲類搜剔絡邪之品,以開結導滯,引藥直達病所。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活血、清熱解毒止痛之功。
NB-UVB 是在中波紫外線范圍內的波譜非常窄的紫外線,它避開DNA 吸收峰值,不易引起DNA 突變,從而降低了致癌性,提高了臨床應用的安全性[4]。NB-UVB 光療儀發出波長為310~315 nm的紫外線經皮膚吸收后產生一系列光生物學效應,可使組織排除致痛物質,痛閾上升,皮膚感覺神經的興奮性降低,起到止痛的作用[5];紫外線能直接殺滅淺表組織內的細菌或病毒[6],同時直接誘導T 細胞凋亡,抑制表皮朗格漢斯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抑制淋巴細胞增殖,下調IL-8、IL-10 等細胞因子,而發揮抗病毒、抗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加快組織修復作用[7]。
該聯合療法能促進水皰的干燥、結痂,阻止病毒對局部神經的毒性破壞,使病變部位炎癥早期消退,盡早緩解神經根炎,快速減輕神經痛,避免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陳敬毅,劉慧卿.老年人帶狀皰疹70 例臨床診治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7,5(9):781-782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4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4-39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社,1994.144
[4]Bandow GD,Koo JY.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radiation: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J].Int J Dermatol,2004,43(8):555-561
[5]劉輔仁.實用皮膚病學[M].第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6
[6]陳景藻.現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9
[7]王雷,李春英,高天文.窄譜中波紫外線的生物學效應及應用[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3,29(5):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