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杏仙,何潔蘭,朱麗輝,譚春興,杜海紅,葉小芬,梁彩蓮
(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院)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改造病人入院流程的應用
劉杏仙,何潔蘭,朱麗輝,譚春興,杜海紅,葉小芬,梁彩蓮
(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院)
目的:應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failure modeand effectanalysis,FMEA)分析病人入院的潛在高危因素,對入院流程進行改造,提高病人滿意度;方法:成立 FMEA 小組,繪制病人入院流程圖,找出前三位個潛在失效模式,計算危機值,制定改進措施,比較實施前后危機值;結果:三個失效模式實施 FMEA 管理后危機值均較實施前顯著降低,病人滿意度提高;結論:FMEA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能前瞻性地發現病人入院流程中的潛在危險因素,以最大限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入院流程;改造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 FMEA)隸屬六西格瑪管理,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其基本原理是分析系統的結構,估算失效時后果的嚴重程度(severity,S)、發生頻度(frequence ofoccurrence,O)和失效檢驗難度(likelihood ofdetect,D),計算危機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RPN=O×D×S,根據RPN大小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改進或改進的程度,從而將風險完全消除或降至最低水平[1-2]。病人入院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入院流程又是醫院為住院患者提供的第一個流程,也是患者對醫院優質護理服務的第一感覺,更是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關鍵環節。良好的第一印象,對患者入院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改進入院流程,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優化護理服務,提高患者滿意度,讓病人真正體驗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服務[3]。我們應用FMEA對病人入院流程進行評價、分析,預測失效模式,制訂提高患者住院過程安全性的改善計劃并實施,與改進前比較,取得了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院2011年1—7月病人入院13205人,我們對全院19個臨床科室實行入院病人進行流程的的改造與質量跟蹤,其中內科病房11個,外科病房8個。
2.1 成立FMEA小組:小組成員7人,其中職稱:正主任護師1人,副主任護師4人,主管護師2人;學歷:本科5人。大專1人,中專1人。
2.2 組織培訓:組織全院護長及小組成員進行組織流程并及FMEA知識的系統培訓
2.3 繪制流程圖:組織小組成員討論,經過討論的形式對病人入院安排—評估—執行醫囑—健康教育—護理記錄等流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找出潛在失效模式,然后針對每個失效模式。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2.4 計算RPN值:RPN包括發生頻度(O)、失效檢驗難度(D)和嚴重程度(S)3個因子,每個因子在1—5分之間,如發生的可能性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發生”。5表示“非常可能發生”,3個因子得分的乘積即RPN值。RPN值數值越大,對失效的影響也越大.對其失效模式應優先采取改進措施。小組成員各自獨立完成評分,取其RPN值的平均值。病人入院流程的高風險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得分排序(前三位):1、護士服務意識欠缺48分;2、入院無評估24分;3、缺乏評判性思維24分;4、執行不及時24分;5、宣教時機不恰當24分;6、護理記錄書寫未運用PIO程序24分。
2.5 制訂改善計劃: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制訂出提高患者住院過程安全性的改善計劃。(見圖2)
2.6 臨床跟蹤:制訂改善后,由各科室護長實施,質控科護理專家對全院進行實踐的督導,及時收集意見,并對護士新收病人護理流程進行考核。

表1:病人入院流程的高風險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結果

圖2:提高患者住院過程安全性的改善計劃
FMEA小組通過繪制病人入院流程圖,找出潛在失效模式,計算危機值,制定實施改進方案,護理專家的督導考核,入院流程改進后原高風險失效模式RPN值較改進前明顯降低,效果顯著,見表2。

表2 FMEA 實施前后病人入院護理失效模式RPN值比較(百分率)

表3 FMEA實施前后病人服務滿意度比較
4.1 FMEA是一種結合理論知識和時機經驗的風險預測方法,是一種在行動之前就確認問題并預防題發生的風險管理手段。它系統性、前瞻性地分析評估流程中哪一環節發生失效和如何發生.并且能評估各種不同的失效模式所造成的影響結果,以找出此過程中最需要改變的部分[4]。我們在管理工作中預測到病人入院流程存在的風險,按FMEA模式對入院流程的改造,表2、3顯示入院流程實施FMEA模式后RPN值有了明顯的降低,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4.2 FMEA模式從確定主題,繪制流程圖,計算RPN值,效果的評價等有多個工作環節,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培訓。我們在成立小組后對小組成員進行了FMEA相關知識的培訓,使成員人人掌握方法,減少偏差;在通過小組討論制訂改善后,對全院護士進行流程的培訓,提高護士的正確執行率;同時質控科護理專家的質量管理保障了FMEA模式的實施。
4.3 FMEA模式是一種基于團隊的、系統的及前瞻性的分析方法,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非常重要。文獻報導團隊的形式只局限科室部門,但我們成立的科研小組,探索基于面向全院質量管理的團隊,成員是護長以上的管理人員,既是管理者又是實施者,這種團隊形式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表3顯示FMEA 實施后病人服務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性。
參與文獻:
[1]李霞,石明安,李隨成.多目標模糊決策理論應用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研究[J].西安理工大學學,2007:331-333.
[2]譚靜濤,龔鳳球,張華英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手術室器械處理流程中的應用[J].護 理學報,2010,17(9A):27-29.
[3]彭云妹,豐梅芳.改進入院流程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實踐與成效[J]中國健康月刊.2010:12,156-157.
[4]馬春遠,李靜,鄧艷濃,等.FMEA應用于新生兒沐浴操作流程中風險防范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1):152-154.
R288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2.08.031.065.03
2012-08-22
廣東省江門市級科研立項項目
劉杏仙(1961-),女,主任護師,從事護理管理工作
(本文編輯 李新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