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坤
(八五一一農場林業局,黑龍江 密山 158307)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生態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林業的命根子。在生態建設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基礎作用;在產業發展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支撐作用;在生態文化培育中,森林資源管理具有突出作用。森林資源林政管理貫穿于森林的培育、保護、利用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是林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行使政府管理職能的重要體現,在林業發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近幾年人民的法律意識、生態意識有所增強,但一段時間以來存在只有“長大樹的地方才是林地,不長樹的地方就不是林地”的不正確認識,群眾意識有待增強。
由于歷史遺留和其他種種原因,個別地方還存在林地、森林、林木存在權屬不清現象,不能及時確權、登記發證,使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極大地挫傷了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森林資源采伐限額管理制度的實施,雖然有效控制了森林資源的年消耗量,對森林資源有序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正面作用,但由于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對人工商品林經營者、栽植“四旁”樹的林農以及承包管理天然林的集體或個人的造林積極性起到了負面影響,“年年經營不見利”極大地挫傷了他們投資的積極性。
由于缺少經費、缺少有經驗與技術的調查人員,以及現代化設備,使用監測隊伍的建設步伐明顯滯后,不能及時開展森林資源的調查工作,建立和更新森林資源檔案、森林資源數據庫,致使對現有森林資源底數不清,不能為林業發展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隨著國家政策對林業投入的傾斜,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隊伍建設雖然已有一定規模,但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經費不足,交通工具缺少已成為當前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堅持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嚴格的保護管理制度,把加強林地管理做為當前森林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把林地管理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上,嚴加保護管理。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做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按照分類保護、分區管理的原則,確定林地保護、利用等級,制定分區域的林地主導用途和利用方向,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依法審核審批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加強工程建設征用占用林地全過程的監管與服務,對征用占用林地選址情況、用地規模實行預先論證,確保工程建設不占或少占林地;加強征用、占用林地實際使用情況的檢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未批就占、未批就建、少批多占、超范圍或異地使用林地;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行為,杜絕林地的非法流失,加大對違法使用林地的查處力度,對于構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機關,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林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規定進行查處,限期恢復植被,補辦征占用林地手續,絕不姑息遷就。
為切實保護好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給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對權屬明確無爭議的及時核發林權證,保護廣大林權所有者的利益。對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要及時進行調查、調解,盡快確定其權屬予以發證,保護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進一步抓好林權交易流轉工作,特別要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發生流轉的檔案管理,同時要制定有效措施,掌握流轉動態,監管服務到位,確保林權登記手續完備,發證程序合法。
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要分區施策,分類管理。在管理中不斷探索新的有利用于林業大發展的成功的林業政策改革。對于不同類型的林業要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政策和模式。對公益林要認真落實公益林管護補償政策,完善公益林管護管理法規,嚴格管護,科學經營,使其充分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對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約經營,特別是人工商品林要依法放活,在管理采伐方面要給予充分的處置權和收益權,為林農提供優惠政策,使其最大限度地發展經濟效益。要積極推進承包、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招標、拍賣等多種形式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要采取切實有利措施,積極爭取各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增加監測經費,引進人才,更新設備,加快高新技術應用步伐,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森林資源監測隊伍。要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進一步摸清森林資源家底,實現對森林資與生態狀況的綜合監測,為本地區林業如何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數據依據。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加強管理,強調生態建設,不意味著全部管死,強調森林資源利用,也決不意味著隨意利用。在采伐管理上我們要堅待森林采伐限額制度不動搖,把住源頭消耗關,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依據上級下達的年度采伐限額,結合本地實際,對生態脆弱、區位重要和森林資源過量消耗的地區、鄉鎮,要加強采伐限制,確保森林資源休養生息。在運輸中要堅持憑證運輸制度,嚴禁來源不合法木材進入市場流通。同時嚴把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發放關,依法加強對各經營加工企業的管理,把森林資源管理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森林資源管理隊伍肩負著貫徹黨林業方針政策,依法對森林資源培育、利用、保護、管理、監督的重大責任。我們要保持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的穩定,不斷引進人才充實力量,加強上崗、在崗培訓,強化理論武裝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努力培養一支政策熟、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森林資源管理隊伍。
[1]鄭曼,靳愛仙.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問題的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2(06).
[2]伍啟杰.近代黑龍江林業經濟若干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
[3]繆光平.中國天然林資源保護政策評價與分析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