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曄
(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1400)
在市場經濟濟相關因素影響下,財政存在和發展的主要依據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在市場經濟中應起宏觀調控作用。公共財政就是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動支出,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經濟均衡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進步,因此公共財政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連,所以改革現行的財政管理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是對中國財政改革目標所作的符合國情的、科學的總結,也是中國經濟、財政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國財政既不能完全實行公共財政,完全相信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說是建設性財政,新時期我國財政兩者兼具,既是公共財政又是建設性財政。我國財政職能具有公共分配性財政和建設性財政二重性的特點。
我國財政職能的公共分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政府應該從市場失效與否為其基本準則,向社會提供企業、個人不愿或者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比如國防、衛生、教育、公路建設等;調節收入分配。財政主要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講求效率,合理拉開距離,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提供社會保障。我國社會保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由企業負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得企業同國家的關系基本上由稅收關系來確定,稅收的規范性決定由財政開征社會保障稅,進行專門管理,統一使用;法制性。公共財政是法制財政。財政收入的方式和數量或財政支出的方向和規模必須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政府財政收入的形式一般有:稅收收入、債務收入、行政收入、國有財產收入等。
我國共財政的經濟建設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保值增值國有資產,通過資金的籌集與運用保證經濟建設的需要;管理國有資產,通過清產核資,制定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調節資金余缺等方式達到對國有資產價值的管理,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調節國家與企業的關系,即通過財政政策手段的實施,調節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既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又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以保護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關系,使國有企業與國家的關系不斷完善。
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國家財政收入制度幾經變革仍不完善,財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框架始終未被觸動。我國財政職能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突出的問題,(1)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過于沉重。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保持物價水平的平穩,使相當一部分國營企業的產品價格水平,雖然放開了,但仍與價值存在著嚴重背離的情況,企業虧損負擔沉重,財政承擔著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不斷增加的雙重壓力。(2)財政支出供給范圍仍然過寬,額外承擔著大量競爭性經營領域里的開支,如補充企業的資本金,安排重點企業生產建設性支出等等。(3)在現行的轉移支付制度中對基數的確定不合理。
關鍵在于財政收入占國內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滑,財政可供分配的資金總量不足,不能適應公共財政所應承擔的公共需求的要求,影響財政職能的充分發揮。財政缺位具體表現,(1)屬于公共需要的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形成瓶頸,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為此,財政不得不大量舉債,從而加重了財政的債務負擔。(2)管理還比較薄弱,漏洞較多,財源和資金流失十分嚴重。 (3)大量的非稅收入依然游離于預算之外。分配關系扭曲,分配秩序混亂,愈來愈多的部門直接參與收入分配,各種基金、收費等預算外收入大幅度增長。(4)稅收征管不力,稅收流失也相當驚人,我國每年都以成百上千億元的數字累積著。
政府財政預算應是規范財政收支活動的基本手段,我國財政預算的管理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權大于法的非規范化、非法律化的財政支出管理行為,造成了財政職能的弱化。具體問題表現在,(1)預算編制方法粗放。我國支出預算編制方法主要采用“基數法”,即新年度的支出預算在上年支出基礎上考慮下年度新的增支因素后確定,這種方法不科學。(2)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3)預算支出效率低下。盲目購置現象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預算資金挪用、擠占現象嚴重;采購資金使用缺乏透明度。(4)預算外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財政預算內資金的不足,但它大量合理與不合理收費的存在,一方面沖擊了正常的國家稅收,另一方面也挫傷了群眾的納稅積極性以及對政府的信任程度。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財政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實踐中應積極推進財政職能的轉換。
近年來,我國將財政支出逐步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傾斜。但從總體上看,由于財政預算的約束力逐步下降,大量的財政資金被用于競爭性生產建設和行政管理開支等非重點領域,導致財政對國家重點支出項目難以實施,最基本的社會公共產品提供不足。應盡快合理界定支出范圍,嚴格遵守,保證財政滿足公共需要的職能。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征管水平的提高,我國通過完善累進制的個人所得稅,規范現有的社會收入分配體制,調節財富在人群中的分布狀況,強化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增強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能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來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盡快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確企業責任,減輕企業負擔。
近幾年,針對國內外的環境,我國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但也應看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許多市場管理規范不夠。大量的壟斷、欺詐行為與市場價格的混亂,外部經濟造成的污染、生態問題都需財政來完成。另外,財政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仍顯不足。因此,財政應運用多種經濟手段不斷優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才能使市場充滿活力,使整個宏觀經濟得到持續發展。
政府收入機制不規范,突出表現是稅收的費化和收費的“越位”問題嚴重。規范財政收入體系的首要問題是促進稅制改革及結構優化。其次,繼續推行費稅改革,促進財政收入的規范化、法制化。第三,完善法制監管制度,改革預算編制方法,確保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第四,強化財政的收入機制,強化稅收管理,嚴格堅持公平與效率原則,解決好稅收的征管體制問題,強化財政職能。
[1]樊勇明,等.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張馨,等.當代財政學與財政學主流[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曲振濤,等.對我國當前稅收政策的分析和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