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遠
(龍煤股份公司鶴崗分公司峻德煤礦掘進一區,黑龍江 鶴崗 154111)
隨著峻德煤礦開采深度不斷增加,在三水平北3層、9層、17層煤層都先后有沖擊地壓現象的發生,嚴重威脅我礦安全生產。沖擊地壓的動力現象不只在采煤工作面發生,還在煤巷掘進時顯現。峻德煤礦掘進一區9103隊施工三水平北17層三、四區一段回風巷,當時由于對沖擊地壓認識不夠,沒有采取預防措施,于2010年11月17日、2011年1月11日在回風巷變平點35米-90米范圍內發生二次較大的礦壓沖擊,之后為防止三水平北17層三、四區一段回風巷掘進期間發生沖擊地壓,向前施工采取了煤層爆破卸壓,以消除或減緩沖擊危險,有控制地釋放煤層內部集中應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本區位于三水平北17層三、四區一段;煤層賦存穩定以塊狀亮煤為主,含少量暗煤,走向185°~195°,傾角 27°~32°。煤層厚 8.21m-12.94m,煤層直接頂為4.0~7.0m的灰色細砂巖,以石英長石為主,含少量黑色礦物,老頂為30~40m的淺灰、灰白色中、細砂巖,以石英、長石為主,底板為4.0~7.0m的凝灰質粉砂巖,與上覆11層間距140~170m,與下伏21層間距60~70m。北部回風巷設計長度為985米,與上段(二水平北17層三四區三段機道)煤柱傾斜最小距7—8米,最大25米,北部回風巷施工245米至265米時過二水平北17層三、四區分區煤柱,兩側均為上段停采放頂線,屬高應力集中區域,為沖擊地壓重點防預區域和危險區域。
2.1 三水平北17層一段北部回風巷施工采用邊卸壓邊掘進
煤層卸壓爆破孔布置:在場子頭距巷道底板0.8米、距下幫1米、3米,間距2米、按施工中心方向坡度0度向前施工2個煤層卸壓爆破孔,長度不小8米,距巷道底板0.3米、距下幫1米、2.5米,間距1.5米、按-25度向下施工2個,長度6米;下幫:距巷道底板0.5米,每間隔5米沿煤層傾角向施工1個卸壓爆破孔,長度6米;場子頭每次卸壓距離8米,場子允許向前施工4米,場子必須在卸壓范圍內施工。
2.2 當防沖大隊采用KBD5便攜式電磁輻射儀、鉆屑法監測到場子頭有沖擊危險時,對該區域上幫、底板及下幫采取煤層卸壓爆破方法進行處理。
迎頭:距巷道底板0.3米、距下幫1米、間距0.9米、按-25度向下施工4個卸壓爆破孔,長度6米。
距巷道底板0.8米、距下幫1米、間距0.9米、按施工中心方向坡度0度向前施工4個卸壓爆破孔,長度不小8米。
上幫:距巷道底板0.5米,每間隔5米按-10度施工1個卸壓爆破孔,長度8米。
下幫:距巷道底板0.5米,每間隔5米沿煤層傾角向下幫施工1個卸壓爆破孔,長度6米。
2.3 煤層卸壓爆破孔用10米煤套釬子打,套釬子每套10根,每根1米。釬子頭直徑42mm,卸壓孔直徑42mm。
2.4 卸壓爆破孔每孔裝藥量為3kg(長度6米的為2kg),每5管火藥用一個引藥、正向裝藥、孔內并聯。
2.5 裝藥時用六棱釬子桿作炮棍,但前端接一根0.7米長的6分膠管用以絕緣。
2.6 封孔使用3個水炮泥,水炮泥以外用粘土或黃土炮泥封實不得小于1.0米。
2.7 放炮前,工作面所有人員必須全部撤出,并設專人警戒,警戒距離距放炮地點半徑不小于150米,躲炮時間不少于40分鐘。
煤層卸壓爆破是在已確認具有沖擊危險的區域或有沖擊地壓傾向的煤層,通過對煤體實施爆破,以達到解除沖擊危險的一種沖擊地壓防治措施和手段。
煤層卸壓爆破按施工作用可分為煤層松動爆破、煤層卸壓爆破和煤層誘發爆破三種形式。
3.1 煤層松動爆破是指在煤層尚未形成高應力集中或不具有沖擊危險但預測掘進過程可能有沖擊危險的煤層實施爆破,以改變煤體的物體力學性質,從而使得煤層沖擊危險性降低,避免煤體中彈性能的過于積聚,以防止沖擊地壓的發生。
3.2 煤層卸壓爆破是對已形成沖擊危險的區域煤層進行爆破,使煤體中的應力集中程度下降,煤體中支承壓力峰值位置向煤體深部轉移,從而降低沖擊危險性。
3.3 煤層誘發爆破是對具有較高沖擊危險性的煤層實施爆破,通過爆破形成的應力波與高應力煤體的應力迭加,進一步增加煤體中的應力集中程度并誘發沖擊地壓,即通過選擇合理的爆破參數、爆破時間和地點,在爆破動應力的作用下,誘發強度可控、較小的沖擊地壓的發生,從而避免,災害性、較大的沖擊地壓的發生。
4.1 動力作用及效果
4.1.1 爆破的動態過程。爆破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由鉆孔爆破學可知,鉆孔中的藥卷起爆后,爆轟波就以一定的速度向各個方向傳播,爆轟后的瞬間,爆炸氣體就已經充滿整個鉆孔,爆炸氣體的超壓開始同時作用在孔壁上,壓力將達幾千到上萬Mpa。由于爆破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爆炸氣體的壓力是以沖擊荷載的形式作用在孔壁周圍的,因此,在煤巖體內必將產生沖擊波。隨著波陣面離開藥包距離的增加,其能量擴散到越來越大的區域中,直到某一區域(約2~5r0、r0為藥卷半徑)沖擊波衰減為應力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應力波的能量降低,最后衰減為爆炸地震波。
4.1.2 裂隙形成原理。炸藥在煤層鉆孔中爆炸后,爆源附近的煤體因受高溫高壓的作用而壓實,強大的壓力作用,使爆破孔周圍形成壓應力場。壓應力作用的結果必然引起壓縮變形(壓應變),使壓應力場內煤巖體產生徑向位移;在切向方向上將受到拉應力作用,產生拉伸變形(拉應變)。由于煤巖體的抗拉伸能力遠低于抗壓能力,故當拉應變超過破壞應變值時,就會在徑向上產生裂隙。
以上徑向裂隙、切向裂隙、剪切裂隙相互交叉、貫通并在爆炸氣體的膨脹壓力作用,向爆炸孔周圍擴展,形成一定的裂隙區域。
4.1.3 動態擾動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炸藥爆炸后,爆破孔周圍一定區域內必將產生沖擊波和彈性應力波。在裂隙區域以內,由于沖擊波和應力波的結果使煤巖體產生大量各種裂隙,使煤巖體結構受到破壞。因此,在此區域內可以忽略動態擾動作用。對距離爆破孔較遠的區域,即裂縫區以外區域,盡管煤巖體結構沒有受到破壞,但由于爆炸引起的應力波的傳播,使這部分的煤巖體獲得一定的動能,產生一定的動應力。如果該部分的煤巖體在爆破前已處于嚴重的沖擊危險狀態下,那么爆破的結果就有可能引起沖擊地壓的產生,通常稱之為誘發爆破,實質上這也是卸壓爆破的一種形式或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爆破的動態擾動作用是煤層卸壓爆破防治沖擊地壓的作用之一。
4.2 靜態后果
爆破的動態過程是極其短暫的,當爆破的動態過程結束后,爆破孔周圍煤巖體將形成三個區域:破碎區(壓碎區)、裂隙區(破裂區)以及非破壞擾動區(彈性區),它們依次遠離爆腔。煤層卸壓爆破后,由于上述各區的出現,必將使煤巖體的承載能力降低,煤巖體的應力重新分布,煤巖體中能量積聚與轉移規律發生改變,形成一定的卸壓區域,減弱或消除煤體的沖擊危險性。
煤層卸壓爆破的結果就是改變煤體的靜載大小,使之在一定范圍內降低到較低水平,不足以引起沖擊地壓。
優點:對各種生產地質因素均有良好的適應性,施工機具簡單,操作方便、實施時間和地點靈活機動,對地質條件和生產條件的要求不高,適合沖擊傾向煤層的廣泛應用。
缺點:是卸壓延續時間較短,很短時間裂隙沉實,應力還原,卸壓有效期短,在高應力區域應加強日常監測和及時采用其它的卸壓方法(頂板預裂爆破、大孔徑煤層卸壓孔、煤層注水等)配合。
[1]黃仲文,張德銀.高瓦斯突出煤層掘進工作面安全施工的幾點做法 [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