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新
(吉林省柳河縣五道溝林場,吉林 柳河 135300)
1.1 森林是陸地生命的搖籃,具有綜合的環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動物都要靠氧氣來維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機。如果沒有森林等綠色植物制造氧氣,則生物生存將失去保障。另外,森林生態系統對CO2和O2在大氣中的平衡起調節作用。每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近ltCO2,釋放0.75t的氧。能滿足973人的需氧量。據估計,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億tCO2這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CO2基本相當。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廠。
1.2 森林是消減環境污染的萬能凈化器
森林能阻滯酸雨、降塵,還可以衰減噪聲,降低風速、減弱風力。如,在5級風時,人造林帶外的風速9.5m/s,而林內只有7.7m/s,減弱近20%。連片的森林能使臺風減弱1~2級。森林還可以分泌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細菌,以凈化空氣。
1.3 森林可以調節水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過對風力的減弱減少臨近農田的水分蒸發量,增加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還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森林減少地表徑流的作用是很顯著的,我國陜西黃龍的測定表明,林內的徑流可消減78.4%。徑流的減少減輕了對土壤的沖刷,據西雙版納的觀測,在年降水量為1459.4mm時,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沖刷量僅2.8kg,而相同面積的刀耕火種地卻高達3647.5kg,是前者的1302.7倍。
1.4 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溫度、縮小年溫差和日溫差,減緩溫度變化的劇烈程度
這是因為森林的呼吸蒸騰和蒸發水分,消耗了大量熱能。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和水平的一定范圍內的氣溫較空曠地低,冬季又因林地內散熱較空曠地少而又使氣溫略高于林外。森林蒸騰作用可促進水分小循環,改善小氣候,增加降雨量。例如我國廣東雷州,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年降雨量有所增加。據觀測,50年代平均降雨量為1300.3mm,60年代為1425mm,70年代達到1708.8mm。
1.5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種基因庫
森林具有明顯的層序性,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氣候條件,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每個小生境中生活著許多有代表性的生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區。據估計僅熱帶雨林中就有數萬種生物。這些生物遺傳庫已給現代農作物和藥草提供了許多物種,實際上,農作物和藥材都是來自野生生物種。目前,僅印度就有2500種植物可作藥物。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許多種類尚未被人類發現,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我國資源匱乏,其中以森林資源最為緊缺,在建國初期擁有112億立方米,幾十年來因為人口膨脹、毀林造田而砍伐了100億立方米,剩余的12億僅夠維持6年。(中國煤炭剩余儲量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中國石油剩余儲量23億噸,可供開采14年。)
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折合143.9928億畝),約占世界總量的7%,人口13億,約占世界總量的22%,而森林面積僅占世界的4.6%。我國森林總面積15894.1萬公頃(折合23.94億畝),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年人均消費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國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顯。
3.1 應切實加強對林地的保護管理
林地是林業的基礎資源,應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位置,切實管理和保護好。明晰森林產權,既是明確各主體在森林保護中的責、權、利的前提,也是建立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森林資源市場的基礎。無論是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還是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都應當及時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應抓住機遇,多方推動,盡快解決省直林區目前存在的林權爭議,確保林地資源不流失。應在明晰林業產權的基礎上,應積極推進省直林區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規范的森林使用權交易市場,進一步加大林地、林木的流轉力度,允許使用者依法取得的森林使用權依法流轉。在堅持不造成亂砍濫伐、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改變林類性質的前提下,通過森林資源使用權有償轉讓制度,在森林資源使用中引入價格機制,使使用者的行為與其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積極養護森林者獲取利潤,不養護者則付出經濟代價,可以調動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3.2 統籌森林“三防”體系建設,加大綜合執法力度,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的總體水平。偷砍亂伐、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火災預防和控制是森林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森林“三防”體系建設的核心。應在現有“三防”管理架構的基礎上,統籌森林公安、資源林政、護林巡查、林政稽查等各方面的力量,積極探索建立綜合執法體系的有效途徑,建立完善的林業廳、林局、林場、管護站綜合執法體系。森林“三防”,重在源頭,應充分發揮森林管護站的綜合管護功能,完善管護站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一線的森林“三防”建設,將森林管護、森林病蟲害監測和森林火災預防各項工作有機融合于森林管護站的管理工作當中,使森林管護站真正成為森林資源管理的第一關。同時,應將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納入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范疇,切實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家園。
3.3 深入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森林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林業分類經營的實質是林業經營的集約化與細分化。通過分類經營,可使經營對象整體功能發揮最佳,實現高效經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不僅有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林區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就是要認真落實科學經營、積極發展、促進保護、持續利用的思路,積極維持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對省直林區來講,我認為所有的林場都應劃定為生態公益性林場。應以此為基礎,逐步理順現行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林區、林場的管理體制由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轉為全額預算事業單位或差補單位,所需經費按照事權劃分的原則,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有利于森林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
3.4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機構和隊伍建設。隊伍是事業之基。應高度重視森林資源保護機構和隊伍建設,穩定森林資源保護機構和人員編制,加大森林資源保護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保護部門工作條件,保證必要的經費。應加強林政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法律培訓,建立定期培訓、輪訓制度。通過多層次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建立完善森林資源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森林資源嚴重破壞和損失的,從嚴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1]李智勇.中國森林生態史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年鑒(2007)[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