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賓勇 馮恩旭 孟 瑞
(1柳河縣林業局圣水林業工作站;2柳河縣林業局向陽林業站;3柳河縣林業局安口鎮林業站,吉林 柳河 135300)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或其產品和繁殖材料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適宜的環境條件影響,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擾和破壞,從而導致植物生理上、組織上和形態上產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狀態,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終引起人類經濟損失和其他損失的現象。
林木病害的類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細菌、質原體、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藻類、線蟲和螨蟲等侵染的病害,此種病具有傳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適于林木正常生長的水分、溫度、光照、營養物質、空氣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這種病不具有傳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順序出現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長勢或生長潛能顯著下降,最終導致林木死亡的一種病。森林病害的發生必須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發病的因素,沒有這兩個條件森林病害就無從發生。病害的發生可能是由一個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發生的原因稱病原,間接因素稱誘因。病原按其性質分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蟲害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然災害,是昆蟲在繁殖生長的過程中,取食植物的營養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產的營養減少或者是林木的營養物質被林木害蟲取食,造成林木生長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產品的產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1 人工林面積不斷增加 中國現有森林面積約13370萬hm2,其中天然林約8725萬hm2,占65%,人工林約 4645萬hm2,占35%。近幾十年中國森林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積迅速擴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國的人工林面積增加近50%。與此同時,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也增加了將近40%,兩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長的趨勢。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為單一樹種、單一結構的純林,這樣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傳入發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造成大面積的暴發流行,從而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2.2 天然林長期超負荷砍伐 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經濟產業,造成了天然林長期超負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數量和質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樣性、林分原始結構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導致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
2.3 國內、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雜草長距離的人為傳播加劇 松材線蟲、美國白蛾、松突圓蚧、松針褐斑病等重大病蟲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從國外隨林產品進口而傳入的。在國內,許多重大病蟲害疫區的迅速擴大也是由于人為活動的結果。
2.4 長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 病蟲害暴發后,一味依賴化學農藥,不僅殺傷大量天敵,使病蟲產生抗藥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態環境惡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適應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客觀要求,缺少符合林業特點的防治藥劑和藥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終處于被動救災的狀態我國幾十年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數是圍繞救災而展開的,病蟲害一旦發生,"人往災區跑,錢往災區投"。只在救災上重視,沒在防災控災上下功夫。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個體系"建設 近年來,外來有害生物對我國林業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尤其是美國白蛾在我區周邊的天津、遼寧、河北、陜西等地嚴重發生,直接對我區林業構成威脅。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海關、商檢、森檢部門和木材檢查站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業部門要堅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監測工作,適時開展專項調查,發現病死樹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時上報送檢。
3.3 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3.4 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3.4.1 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林業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4.2 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1987年鄭州市森林大袋蛾大發生,危害成災,施用生物農藥滅幼脲進行超低容量飛噴防治,防治效果達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該蟲再度大發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生物農藥除了Bt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
3.5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6 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25%至50%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1%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0.03%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3.7 穩定森防隊伍,確保資金投入 各級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承擔著森林病蟲害防治、預測預報和森林植物檢疫的重要職責,擔負著保護國土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責任。因此,各級人民政府要重視和加強森防隊伍的建設,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增加投入是保證森林病蟲害防治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1] 王國治,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研究[D].甘肅農業大學,2001年
[2] 牛文元,自然災害管理系統[J];科學通報;1990年17期
[3] 克敏,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工作設想[J].云南林業,198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