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民
(龍煤集團方圓建筑安裝有限公司,黑龍江 雙鴨山 155124)
東榮礦區2006-2010年事故情況分析顯示,發現頂板事故是本地區煤礦的主要災害之一。冒頂事故的發生,多與礦山地質條件、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中自然地質環境和惡劣的地質條件是產生頂板事故的根本原因。通過剖析地質構造與頂板的關系,總結出以“科學預測,事先防范”為基本原則的頂板事故防治措施,正確指導煤礦安全生產工作。
東榮礦區地質構造復雜,區內斷層、褶曲發育,伴生的小斷層、小褶曲多,巖漿巖零星分布。由于地質構造的作用,使該區煤層的賦存狀況極為復雜,煤層的穩定性極差,形態萬千、煤厚懸殊,煤層頂底板出現不協調起伏,圍巖破碎,容易引發冒頂事故,不利于安全生產。
東榮礦區煤層頂板主要特征是:硬度與韌性弱,偽頂以炭質泥巖為主,厚度一般為0.1-0.3m左右,直接頂基本上以泥巖和砂質泥巖和粉砂巖為主,厚度一般為3-5m左右,老頂基上以石英砂巖、少量粗粉砂巖、砂質泥巖覆層為主,厚度20-25m,暴露后易冒落,加之受復雜地質構造的影響,頂板十分破碎,容易引發冒頂事故。
將煤礦巷道圍巖劃分為5類,I類為非常穩定圍巖,由較少裂隙、較少節理厚層狀石英砂巖、粗粉砂巖、輝灰綠巖、石英閃長玢巖等組成;Ⅱ類為穩定圍巖,由較少裂隙、較少節理厚層狀粉砂巖與砂質泥巖組成;Ⅲ類為中等穩定圍巖,由少裂隙,少節理粉砂巖、砂質泥巖組成;IV類為不穩定圍巖,由節理、裂隙較多的泥巖與砂質泥巖組成;V類為極不穩定圍巖,由節理、裂隙較發育的泥巖及松軟泥巖組成。東榮礦區巷道圍巖以Ⅲ類、IV類和V類為主。
由于斷層的存在,使煤、巖層斷開,兩側巖塊相對位移,破壞了煤層的連續性。斷層廣泛發育于不同構造環境中,類型很多,特別是構造復雜的礦區,其斷距、破碎帶大小不一,對圍巖破壞程度也不同,破碎帶是產生頂板事故的主要部位;另外,常在斷層兩側出現牽引褶曲、揉皺、擠壓和破碎等現象,煤層和頂、底板中裂隙也顯著增加,且常導致煤層厚度突增或壓薄,生產中該部位煤層暴露后容易產生冒頂事故;還有一些頂斷底不斷或底斷頂不斷的小斷層及層間滑動構造部位,由于受到構造應力的作用,圍巖易脫落,且脫落面積較大,沒有預兆,也易發生頂板事故。
褶皺構造是巖層在地質作用力的影響下,產生變形而形成波狀彎曲且未失去連續性的構造形態。從地質力學分析,褶曲一般是水平擠壓力或水平擠壓剪切力作用形成,煤層要發生塑性流動或滑動,巖層受構造應力的作用,不同部位會產生一系列的裂隙、小斷層、節理等內部小構造。特別是在褶曲軸部往往烈隙、節理更發育,巖層破碎,煤層暴露后吸水脫落,同時其軸部產狀變化急劇,發生急劇擠壓現象,回采中不易支護,易發生片幫及冒頂事故。其次褶曲軸部煤厚度易突變,掘進時易發生煤層垮落事故。
巖漿侵入不但破壞了煤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而且巖漿侵入煤層所形成的巖體,其邊緣極不規則,在侵人體前緣的煤(巖)層中往往出現特殊的揉皺現象,煤理紊亂,具有旋窩狀褶曲等小構造。如果沒有掌握巖漿侵入體分布的特征和接觸變質的規律,如果支護不當,容易發生局部冒頂現象。
經實踐證實,通常易引發頂板事故的煤巖組合情況有:
圍巖節理和劈理發育地段,易產生煤巖層脫落傷人,更易造成冒頂及垮幫事故;煤層偽頂完整性差,強度低,如果支護沒有及時跟上,也極易產生頂板事故;巖層膠結物以泥質、粘土質為主的,容易產生頂板滑移和冒頂事故:
煤層厚度急劇變化地段造成頂板穩定性差,容易產生頂板事故;急傾斜煤層一旦發生局部冒頂時,由于頂板向下滑移,可能擴大成為大面積的冒頂;以沼澤相、泥炭沼澤相為主的煤巖組合,在原始沉積時部分沉積物的表層可能發生風化,這些地段容易發生冒頂;煤巖結構復雜的煤層中往往含有多層夾矸層,開采中易發生夾矸脫落傷人事故。
及時調整采煤方法,保證合理的暴露空間和回采順序。要加強礦井地質工作和采煤方法的研究,不斷改進,找出適合本礦山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高效安全的采煤方法。要控制好采面頂板的穩定性,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開采順序,嚴格按照由里往外由上自下的開采順序進行作業。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和采礦方法,嚴格控制采面暴露面積和采空區高度等技術指標,使采面在地壓穩定期間采完。
科學合理地開拓設計、布置巷道。在充分查清礦區地質條件的基礎上,井巷工程設計過程中,要避免在地質構造線附近布置巷道,因為垂直于地質構造線方向的壓應力最大,是巖體產生變化和破裂的主要因素。要避免在斷層、節理破碎帶、泥化夾層等地質構造軟弱面附近布置巷道。圍巖的次生應力與原巖應力和側壓系數有關,應將巷道布置在頂板壓力不會太集中、頂板穩定性較好的部位。
必須認真研究工作對象的地質構造和頂底板特性,掌握其與頂板事故的內在聯系,做好預測預報工作。一是認真編制工作面作業規程,制定詳細的地質說明書和頂板管理措施;二是根據生產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提出修改和補充措施;三是遇到地質條件特殊地段,如斷層、褶曲、擠壓帶和頂板特別破碎地點,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特殊支護方式。
搞好班組建設,充分發揮班組長在煤礦頂板管理中的作用。班組是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貫徹落實的落腳點,是降低事故發生率的關鍵點。隊長和班組長既是生產一線的指揮官、又是戰斗員,接觸生產一線的時間長,對井下情況、頂板情況、自然條件的變化、出現的難點問題等最早知道。必須充分發揮班組長作用,切實加強班組建設,加強班組長的培訓和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安全管理水平,使他們在生產一線出現安全隱患時,能夠正確判斷,及時果斷處理,避免頂板事故的發生。
強化現場管理及生產技術管理。對頂板的檢查與處理,是一項經常性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技術人員要觀測摸索本礦區不同巖石巖移的規律。科學地掌握頂板情況,在構造帶附近的井巷工程、掘進面迎頭、采煤面上下出口、切眼口,順槽三角區等地點,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強支護。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明確職責,及時發現、解決頂板問題。
[1] 潘懋,李鐵鋒.災害地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殷坤龍,張桂榮.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綜合防治對策[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3,10(1):32-33.
[3] 楊梅忠,陳克良.中國煤礦災害現狀與減災對策分析[J].災害學.1997.12(3).
[4] 鄭穎平,趙志根.淺析煤礦地質災害的經濟評價[J].西部探礦工程.2005,112(8):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