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航天局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證實了太陽系外首顆類似地球的、適合居住的行星。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言人約書亞·巴克說,此次發現的“開普勒-22b”是從2000余顆候選行星中證實的首顆太陽系外最類似地球的行星,位于天體“宜居帶”的正中位置。除水之外,“開普勒-22b”行星的其他先天條件都非常良好:它距其恒星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仿,這保證它的地表溫度不會過高或過低,約為21℃;它圍繞恒星的公轉周期是290天,運行軌道也類似地球。
造價達2.4億的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預計于2012年年中落成使用。這座“零碳建筑”位于九龍灣常悅道,占地137 00平方米,連地庫共有三層。這座建筑70%的電由生物柴油產生,其余30%由太陽能提供,平均每小時可回饋電網80兆瓦,估計在未來50年共可減低排放溫室氣體8250噸,真正做到零碳排放。除了使用再生能源,“零碳建筑”還率先使用了“三聯系統”的冷氣系統,采用風力大但轉速低的風扇,以達環保之效。大樓還通過透明的光伏板,白天室內完全采用自然采光,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希望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家園能盡快康復。
隨著“第70億寶寶”在菲律賓馬尼拉降生,地球正式進入了“后70億人口”時代。然而,地球能夠長期承載70億人甚至上百億人生活嗎?最近,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發表觀點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力為90億~100億人。他的估算是這樣的:如果把所有的谷物都用來喂養人類而不是牲口,并且所有人都愿意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話,現在的14億公頃耕地可養活100億人口。因此,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養活的人數不可能達到100億。我們的地球家園到底可以承載多少人口?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有著眾多的猜測和估算,無論具體數字是什么,都在傳達著一個信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
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弗萊德里曼·弗倫德和英國開放大學的雷切爾·格蘭特領導的科學家小組表示,動物能夠在地震即將發生前感知到地下水發生的化學變化,從而預測地震。在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發生前幾天,當地的蟾蜍紛紛離開池塘。在觀察到這一現象之后,科學家開始對這種化學效應進行研究。他們在論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在地震發生前,地殼中受壓的巖石釋放出帶電粒子并與地下水發生反應;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動物對其發生的任何化學變化非常敏感,可能在巖層斷裂并引發地震前幾天就預感到將有地震發生。看來,通過研究動物的行為來識別地震即將發生前出現的一些難以捉摸的征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荷蘭伊拉茲馬斯醫學中心病毒學家榮·費奇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的研究論文日前引發了巨大爭議。據悉,他們在實驗室中創造了一種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這種病毒是在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毒株基礎上通過基因改造技術制成的,其致病性大大增強,并且可以輕易在數以百萬計的人群之間快速傳播。目前在人類中間發現的H5N1病毒傳染力不是很強,其致病性尚不足以引發全球范圍內的疫情。但是這項新的研究中制造的高致病性毒株則完全不同,人們很擔心一旦這些毒株落入惡人之手,將可能會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科學從來都是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如果對待和應用它呢?
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1月28日在南非城市德班召開,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前著手進行最后一輪協商。2010年年底在墨西哥召開的上一輪氣候變化大會雖然通過決議認可《京都議定書》有第二承諾期,卻沒有設定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時間,針對發達國家減排目標的表述措辭模糊。然而,設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不容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針對第二承諾期存續議題分歧嚴重。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保留第二承諾期,日本、加拿大等部分發達國家卻拒絕這一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