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麗
(貴州水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2)
在水利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準確篩選和確定環境保護目標是客觀、全面的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前提條件,也是確定環境評價等級的重要依據。環境保護目標一般分為環境敏感目標和環境功能目標,其中環境敏感目標主要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08年1O月1日)所列目標,環境功能目標主要指當地的水環境、環境空氣、聲環境和生態功能區劃確定的環境保護要求;此外,還應該結合水庫項目區的環境、民族、宗教信仰等,考慮當地居民的社會關注目標。
根據水利工程規模和特點,結合項目區的環境特點,確定水環境、生態環境、環境空氣和聲環境的評價等級;根據環境評價等級和環境敏感目標,結合工程建設任務和項目組成,確定評價范圍。
水利工程評價范圍應該根據項目和環境特點,建設任務、項目組成和環境保護目標,并且考慮環境的完整性進行確定,例如:供水水庫工程應該包括水源調出區、輸水管網、供水管網、水處理廠、水源調入區、退水區和移民安置區等,灌溉水庫工程應該包括水庫庫區、供水干渠和支渠、農田灌溉區、退水區和移民安置區等,防洪、發電和旅游水庫應該包括水庫庫區和壩址下游河段、移民安置區等,養殖水庫應該包括網箱和配套設施布置區及下游影響河段。
水利工程項目主要是建設擋水大壩,蓄集大壩上游的水資源、并進行調度,滿足各種需求功能。因此,工程施工期產生廢污水、大氣污染物、噪聲和水土流失等,將對施工區的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建設征地移民安置將造成耕地資源降低,影響移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水庫運行期,擋水大壩改變水生生境,阻隔魚類通道,水資源分配調度將改變水庫庫區和壩址下游的水文情勢。
3.1 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
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場地布置、土石方開挖,砂石加工系統和混凝土拌和系統運行,天然建筑料場開采,機械設備運行,棄渣堆存,交通運輸、施工營地及人員活動等。
施工期產生的主要環境影響包括:廢污水排放對受納水體產生的污染,降低水體功能;粉塵、廢氣和噪聲影響施工人員和周邊居民身體健康;土石方開挖等施工活動產生的棄土棄渣可能破壞植被、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河道內施工可能影響水生生物及魚類的生境等。
3.2 建設征地移民安置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征地移民安置不僅造成耕地損失、生態破壞,還將造成移民安置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和重構。
建設征地移民安置將造成耕地數量降低,對當地土地資源造成一定的壓力,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建設征地涉及林地、草地,破壞植被和當地動物的棲息地、造成經濟損失、加重水土流失、影響庫周的生態環境,對部分動物棲息和覓食產生一定影響。
3.3 工程運行期環境影響評價
水利工程運行期擋水大壩將直接阻隔河流上下游的連通性,造成魚類生境的片斷化、影響部分魚類繁殖;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調度、分配將直接影響水庫庫區和壩址下游的水文情勢,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改變河流的天然水流條件。
根據水利工程建設任務和項目組成特點,確定不同建設任務水庫的特征環境影響因素,并且進行專項環境影響評價,以下按照水利工程建設任務進行針對性評價:
(1)農田灌溉:關注灌溉退水、低溫水和土壤質量。農田灌溉退水的氮、磷濃度較高,應該進行水質和富營養化分析;根據水庫水溫結構類型,結合取水水深和水溫,分析低溫水灌溉對農作物的影響;農田灌溉將改變灌溉區的水量平衡,對灌溉區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水位、水位造成一定影響,應該重點分析對地下水影響及是否產生土壤次生鹽堿化或土壤潛育化。
(2)防洪:重點分析對下游防洪作用,分析工程建成后洪水過程的變化,行蓄洪后對蓄滯洪區生態環境影響及退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3)發電:關注水庫庫區和壩址下游水文情勢。水庫引用流量相對較大時,水庫始終處于蓄水+泄水的交替過程中,水位和流量變動幅度大、頻率高,因此應該重點分析對水位和流量較敏感的環境因素、保護目標的影響。
(4)旅游:關注景觀資源和安全評價。重點分析項目建設期對現有旅游開展及旅游資源的影響,項目建成后進行旅游資源再評價,并且開展景觀及視覺影響專題評價,復核旅游景觀性質及主題;旅游的開展應該以安全為前提,重點分析旅游輔助設施的合理性和的安全性。
(5)養殖:重點關注養殖對水質的影響。根據養殖方式、密度及水環境質量,分析水環境容量及養殖對水體的影響,特別關注養殖可能造成的富營養化。
水利工程項目屬于非污染型建設項目,涉及的易燃、易爆或劇毒物品較少,環境風險評價一般不作為環境影響評價重點;但是,應該按照《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O4)、《關于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發 [2005]152號)開展環境風險識別、環境風險分析、環境風險防護和減緩措施,并且提出相應的環境風險應急預案。
根據水利工程項目施工期和運行期、以及周圍環境特點,工程環境風險因素一般應該考慮施工期炸藥和油料儲存風險、傳染性疾病流行、棄渣場潰壩或失穩等方面。此外,還應該根據水利工程建設任務,項目評價區的環境特點,篩選、識別各種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例如:水源水質污染風險,水處理廠的消毒物品(液氯、臭氧等)泄漏、生活污泥處理、輸供水系統爆裂,養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或魚類疾病等。
環境保護措施主要針對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設計、實施方案,主要有水環境、生態環境、環境空氣、聲環境和社會環境等;鑒于水利與水電行業的區別,在環境保護措施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方面:(1)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引水、輸水或供水系統的線路及走向應該避讓環境敏感目標,提出干支渠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水土保持、水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保護措施,維持生態景觀體系的完整性。
(2)生態流量和低溫水:按照《關于印發(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河道生態用水、低溫水和過魚設施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 (試行))的函》(環評函[2006]4號)要求確定生態流量,并且提出保證生態流量,控制低溫水的對策措施及監測方案。
(3)水源保護區:按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提出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并且要求在水源保護區之外安置移民。針對庫區已有的水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
(4)土壤和地下水:針對農田灌溉的環境特點,提出防治土壤潛育化、鹽漬化和地下水監測方案。
(5)退水:根據退水的主要污染物、數量和接納水體,提出針對退水預防和處理措施。
(6)水質及環境容量:具有養殖功能的水利工程,必須首先進行養殖總體規劃,確定養殖規模、方式及密度,實時監測水質及水環境容量變化情況。
(7)環境敏感目標:關注水利工程評價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和生活飲用水源地等敏感目標,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設任務一般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具體到城鎮供水、工業供水、農田灌溉、防洪、發電、旅游和養殖等對環境的影響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就在于識別存在的主要環境影響,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并且提出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環境保護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1]王紀寶.水利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法[J].科技信息,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