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中國神華海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
隨著“走出去”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鼓勵我國大型優質企業從事海外投資已成為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據統計,我國企業,尤其國有大中型企業正逐漸成為全球海外投資的生力軍,海外投資的領域從以資源類為主向資源、制造業、消費品、高科技等多領域并重的局面發展。然而,由于我國企業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投資環境、政策法規、社會文化和勞工結構,動輒遭遇貿易保護主義、勞資糾紛、媒體負面輿論設置等各種困境,國企海外擴張路途坎坷艱辛,海外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著眼于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海外投資困境的重要對策,只有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踐行海外企業的責任,才能獲得投資所在地的認可,才能真正化解走出去的重重阻礙。
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社會責任是指由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社會工作責任所構成的新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規劃和履行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海外利益相關方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環境、與社會的綜合價值已成為海外投資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困境。由于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發展較晚,國外很多環境比較好的地方,相對投資環境比較成熟的地區,其他發達國家或發展國家已經開發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剩給中國的只是這些偏遠地區,不易開發地區,且往往是生態脆弱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更加注重海外投資項目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注重投資項目的可持續性,而不是將商業的短期經濟利益置于巨大的環境生態及社會人文的長期代價之上。例如,在2010年,中石化以4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康菲公司持有的加拿大阿爾博塔省油砂項目9.03%的權益。然而,目前正在進行的油砂開采,已致使該地區每天有13個橄欖球場面積的原始森林在消失,被破壞土地面積已超過1.1萬平方公里。不斷增大的環保和國際社會的阻力,給中石化的投資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的人力資源困境。隨著我國國有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但是許多國有企業在做出海外投資決策時考慮更多的是政策優惠、生產成本和交通便利等因素,往往忽視了勞資關系,使得在近年來的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實踐中,東道國和第三方對中國投資者無視、惡化勞工權利問題的指責不斷增加,中國對非洲投資遭遇的這類指責尤多。實際上,勞資關系的政治影響都非常強大。例如,在南非,工會聯合會是執政黨的政治盟友,一些國有企業因為對當地情況和勞工法律了解不夠,一直拖延組建工會,致使工人罷工、企業停產事件不斷;在加拿大,勞工法規要求雇主在雇用、重新分組和調動職工時必須征得企業職工委員會的同意,否則解雇就無效。可見,如何妥善解決勞工問題,正確處理勞資關系,是我國國有海外投資順利進行的重要問題。
(三)國有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的社會道德困境。隨著我國國有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許多國有企業為了加快海外擴張,將國內市場競爭中的一些不符合社會道德的陳規陋習帶入海外市場,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項目的信譽度,給當地居民和東道國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例如,有些國有企業在競標海外工程過程中,沒有采取符合當地法律、法規或社會規范的做飯,仍采用在國內的陋習,競標時不計成本低價中標,然后希望通過工程索賠等方式,提高工程價格,但是,這種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往往被東道國或當地業主拒絕。在沒有獲得提價補償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以次充好,制造“豆腐渣”工程;還有一種干脆“卷鋪蓋走人”,在東道國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例如,中國地質工程公司在馬達加斯加的修建"豆腐渣"工程甚至釀成外交風波,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總統一度拒絕接見來馬國訪問的中央領導人,并發出外交照會。
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意識到,只有關心當地社會利益,承擔社會則熱,注重可持續發展,在投資地促進就業、增加稅收、培養人才、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是破解海外投資困境的重要手段:
(一)堅持本地化路線,完善投資地人力資源政策。在與當地利益相關方建立聯系、合作關系過程中,完善人員資源政策是一個重要和有益的切入點。首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堅持走本地化路線,大量使用本土勞動力,為當地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盡可能使用少數族裔、婦女、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并使之占到總員工數的一定比例。其次,制定符合當地社會文化傳統的、合理的管理機制,以激勵內部員工。由于國外的政治環境經常是政黨輪替,我們一定要熟悉反對黨;學會跟工會和大量的非政府組織打交道;熟悉國外的宗教團體,只有這樣制定出的人力資源政策和管理機制才能符合當地文化。最后,主動同當地政府、工會、社區、高校等建立良好的合作、溝通和工作關系,并積極支持當地的各種社區活動,常年贊助美國一些中學和大學的體育比賽,支持轄區中文學校建設,促進當地教育發展,從而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
(二)關注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幫助當地產業水平提升。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履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就是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倡導使用新工藝、新材料、發展綠色建筑,呵護投資地環境,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第二層就是要為當地產業結構優化、當地技術進步做出貢獻。這要求中國企業在同東道國的投資合作項目中更注意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加強當地員工培訓,增加原材料當地采購所占比例,轉讓技術,增強當地自我發展能力,實實在在為東道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進而言之,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應制定同東道國法律法規相適應的環境行為指南,根據項目生命周期,采取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社區發展等手段,將環境保護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項目全過程中進行體現,實現對外投資和保護當地環境“雙贏”。
(三)關注社會道德,構建海外投資的社會責任體系。首先,守法經營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基本準則,在國外投資設立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及東道國政府和中國政府加入的相關公約,否則一旦觸犯法律,不僅會影響企業和國家的形象,而且這種項目也會被叫停,使企業得不償失。其次,在企業內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如ISO26000,它是國際化標準組織去年剛出臺的一個新的社會責任指南),對海外投資項目的相關負責人進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培訓,這將有利于企業減少對社會、環境、社區的影響。最后,有條件的大型國有企業,應積極參與同社會責任相關的、全球性的契約或合作組織,例如,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90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了“全球契約”,其中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遠洋公司、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等在海外有廣泛業務的全球知名中資企業。
[1] 劉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經營中的風險成因與對策[J].企業導報,2011(02).
[2] 張炳雷,陳英中.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所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海南大學學報,2010(04).
[3] 陳曦.基于發展中國家海外投資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1(13).